我们叫《我闻文化丛书》,希望能够连接古今,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连接到当下富有文化的生活方式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详论见丛书序言)。


第一期选的是“”,因为“香”连接着古今,中外贯穿,又是附庸风雅的好途径。第一期叫《香事》。



《我闻·香事》第一部分是“探物寻香”,讲香具,因为它是中国香文化的载体,我们的书先把从汉代明清的香具给梳了一遍。


莫阳写了篇关于汉代博山炉的《升降随长烟》,介绍了汉代博山炉的一些重要文物以及由此引出汉代升仙思想在香具中的展现。唐代香具有两篇,是保利拍卖前同事唐冶的赐稿,探赜索隐,全面展现了唐代熏炉和香球的知识



胡风写了宋代香具的文章《四时佳兴一炉中》,他说:“深受刘静敏《宋代香谱研究》的启发”。他的文章从宋代香具出发引出一个多元而丰富的用香时代。文章的配图也得到诸多藏家的慷慨帮助,收录了几件颇为难得的宋瓷妙品,在此并谢。


明清部分得到宣炉大藏家陈维骏的鼎力支持,其藏品鸿富至精,加上多年收藏的经验,是为《明清宣德炉小记》。




我们策划这个丛书,不仅想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想把古代的优雅与今日生活连接在一起。也是陈兄介绍,认识了艺术家、设计师杨东鹰,他把古代文人对山石的情怀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这香具一看就很当代,却又很中国,很有传统味,《赏石焚香的当代诠释》便是杨东鹰设计的香具介绍。如此,从汉代到今天就连上了。



“香事流芳”把香具之外的一些古代文人香事汇集成一个单元,南北朝的香事、宋词里的香事等。


吴清老师是中国香文化研究的专家,拨冗赐稿,不吝笔墨,回溯了古代文人四季用香的知识典故,又有专论《红楼梦香事之梅花香饼》。台湾好友景蓉帮忙采访并编辑了赵明明老师的专访等。



我们中国只有香文化,没有香道,为了说清这事,就把日本香道的源流、流派给全面的介绍了一遍。“和风徐来”便是对日本香道源流和流派的相关介绍。


有幸遇到臧曦和巨涛老师,他们翻译大量日本原著,出版有《日本香文化》一书。两篇赐稿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的日本香道流派的文章介绍了。在此之外著名作家苏枕书为我们写了旅日期间点香的美文也是感念于怀。



点香是件优雅的事,可是生活的优雅,不仅于此,一款合适而独特的香水,也会让我们的生活与众不同。


“香水古今”这个部分,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香水、香水瓶以及西方香水的一些知识。还有有专业调香师的文章、香水瓶收藏家的文章。



“香觉引兴”这个部分,是一些随笔。听着林夕写的歌长大,对此人相当的敬仰。这位低调的明星也收藏文玩、家具。与林夕通过收藏而认识,没想到他还对香事也颇为着迷,于是有了林夕的《但少闲情如吾两人矣》。


还有收藏家、作家、画廊主潘敦的随笔,遐思妙想,把香的世界“立体主义”了。


| 购书请点击小程序 |




夏日香 | 医书香方 | 桂花香 | 杏花香 | 兰花

宣德炉 | 拂手香 | 玫瑰香珠| 柏子香 | 山居生活

非专业学术公号。分享我们看到知道,与“香有关的“知识”。不一定正确。香道文化


 编辑  /  沈小香   图片  /  源于网络!转载联系后台。



▼ 点击“ ”,进入香道小店。

香道文化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我闻·香事一本贯穿古今香事的书发布于2021-10-08 15:22: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