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元旦快乐!(?_ ?)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使之统一和规范,小称为秦的官体文字。秦始皇为了歌功颂德,多处刻石留念,留下不少刻石书法,这些作品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很快,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章草,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楷书出现,东汉后期又出现了行书至此,草书、楷书、行书的出现,基本形成了书法史上的各种字体,书法笔法亦因此得到很大发展。这段时期为中国书法史上书体变革的重要时期。

        两汉时期书法极为丰富,大类别可分为金石铭刻类(包括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墨迹类(包括简牍、帛书等)两大部分。

        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以经学为本的太学相对垒,使书法教育由与识字结合的书写教育,上升为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东汉文人书法流派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上文人书法流派的源头。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其对后世篆书书法发展有重要影响。书论作为书法审美活动的分析与评论也应运而生。赵壹《非草书》、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等,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东汉末年,从书法、书家、书法流派的出现、书论的萌生这一切综合来看,标志着书法自觉时代的到来。

一、秦代小篆

        秦代小篆笔画圆转流畅,教大篆整齐,主要用于官方文书、纪功刻石和印章中。随着秦篆的统一,小篆成为唯一的官体文字,发展中的民间古隶隶变对象转向小篆,随着隶变对象的稳定,遂使民间隶书的发展目标趋于统一,为隶书的发展成熟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隶书”为民间俗体,秦代已十分通行,它虽不是官样书体,但却代表了书体发展的趋势,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秦代书家与刻石书法

1、秦代书家

        李斯:秦国丞相,作《仓颉篇》。工篆法,多次随同秦始皇出巡,多有纪功刻石,虽无署名,推断诸刻出其手。

        程邈:初为衙吏,因得罪始皇,被关于狱中十年,狱中省改大篆,使秦文篆书重新规范划一,或赦并出任御吏,负责清理文字。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其“善大篆”。无作品传世。

        赵高:赵国人,秦二世时官至中丞相。张怀瓘《书断》中称其“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作小篆《爱历篇》,与李斯、胡毋敬所作小篆并行天下。

        胡毋敬:《书断》称其“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无作品传世。

2、秦代刻石

        现存秦代《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结体匀称,字形呈长方,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虽字字独立,然观其整体,相互依附,在章法上有行有列,并由其纵势产生了行间大字距小的布白特点。因其笔画如玉箸,故又称“玉箸篆”。还有《峄山刻石》等。

秦 峄山刻石

三、秦代的金文、陶文

        秦代的金文主要是指刻于秦诏版、权量、虎符、泉币、印章和其它铜器上的文字。大都使用标准小篆。

秦 秦诏版

        秦代的陶文,主要包括秦代陶器上的引陶文字与刻划文字、砖瓦上的戳印文字、凿刻文字等。多出于下层官吏或制陶工匠之手。多为草篆古隶,十分草率随意,真实地反映了秦代通行手写体的面貌。

四、汉代的简牍书法

        汉代的简牍书法(包括帛书和纸书)是汉代手写墨迹的主流。江淮汉简西北汉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大抵代表了汉代简牍的两大类型。


1、江淮汉简

        是指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贯穿整个西汉时期,成书年代多早于西北汉简,多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这些墨迹的发现,打破了“西汉末有隶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说法。

西汉 江陵张家山汉简

        许多字仍有楚人的书写习惯,部分有章草意味,内容多为古籍,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都较讲究并富于变化,展示了古隶在汉代前期向成熟汉隶演化的轨迹。


2、西北汉简

        指出土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同地出土的帛书、纸书墨迹也具有相同的书写风格。

        西北汉简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后期都有纪年作品,这些简上的书体大体上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属于章草的作品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东汉前期的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永元五年兵器册》等,用笔流畅,显示出成熟的章草草法和娴熟的用笔技巧。这表明西汉中期的隶书成熟时,章草已被广泛运用。属于楷书的如敦煌悬泉置出土的《麻纸墨迹》。汉代这些早期楷书作品证明:汉魏之际出现钟繇、胡昭那样以楷书名世的书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西汉 居延汉简

西汉初期,隶书已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西汉中期的章草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章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东汉初期已出现行书和楷书的端倪,,这说明汉代除隶书为官用书体外,整个汉代一直在急速的书体演变中孕育着新书体的诞生。

五、汉代的铭刻书法

        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汉金文、汉代石刻、汉代瓦铭文、西汉骨签刻辞等。

1、汉金文

        汉代铜器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其文字常常篆隶互参,有较强的装饰性。西、东汉之际的王莽时代崇尚复古,此时的金文都有恢复秦代小篆的性质。如始建国元年的《新莽嘉量》法从小篆,而体势变圆为方,上紧下松,垂画纵展,极为工整,为典型的汉篆面貌。

西汉 新莽嘉量

        汉金文分阴文款识和阳文款识。风格大致两类,一类表现为挺拔、峻险、爽利的镌刻之美,另一类则表现为柔韧、浑厚、圆转的风格。

2、汉代刻石

        汉代的刻石书法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碑碣、摩崖刻石、墓志铭、石经等。

西汉、新莽时期的刻石。

1. 西汉新莽时期的刻石

        此期篆书刻石不多,主要有西汉后元六年(前158)《群臣上酬刻石》、中元元年(前149)《鲁灵光殿址刻石》、武帝中期《霍去病左司空刻石》、武帝至宣帝时期《甘泉山刻石》、西汉中晚期《九山封门刻石》。这些篆书刻石大多粗陋简率,和秦代小篆刻石的精密规整的风格明显不同。

        西汉的隶书刻石亦所见不多。《霍去病墓臣孟文字刻石》《五凤二年刻石》,形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化,但刻工在雕刻中扔沿用篆书之法。从书体演变角度看滞后于同期的简帛书和金文。新莽天凤三年《莱子侯刻石》用刀犀利,结字方峻,以篆为隶,苍劲简质。

西汉 五凤二年刻石

新莽 莱子侯刻石

2. 东汉刻石

        东汉前期刻石铭辞风气尚未形成。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其主要成就表现为这一时期的碑刻上的篆隶作品。

(一)东汉的篆书碑刻

        东汉永元四年(92)的《袁安碑》和东汉初四年(117)的《袁敞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其中垂露竖作悬针状,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

        在东汉篆书刻石中,最为称的当推碑额上的篆书。因字数不多,部位显著,常在庄重圣场合使用,故刻写精良。

东汉 张迁碑

        其中《张迁碑》碑额结字紧密,造型扁方,上下顾盼照应,寓动于静,寓圆于方,开合挪让富于变化,为汉碑篆额中具有装饰美的代表。

(二)东汉的隶书碑刻:

        数量多分布广,按其风格分类:

1)端庄平正、法度严禁一路的碑刻:《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为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显庙堂之气。清何绍基曾评乙瑛碑曰“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东汉 乙瑛碑

《西岳华山庙碑》石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中,现仅存拓本。清朱彝尊评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此碑虽没有《礼器碑》之雅丽、《曹全碑》之娟秀、《乙瑛碑》之凝重,但其用笔富于变化而显鲜活之态,也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

东汉 西岳华山庙碑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立石,此碑两面刻铭,碑阳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碑阴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又称史晨前碑、史晨后碑。清方朔以为此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该碑规范整饬,矩度森然,为典型的东汉庙堂碑刻。

东汉 史晨碑

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

《礼器碑》结字富于变化,寓烂漫于跌宕之中。此碑堪称东汉碑刻中雅丽风格的典型。

东汉 礼器碑

《曹全碑》东汉末年作品,此时碑刻隶书多已程式化,笔法严谨而显多姿、结体舒畅,波磔柔美,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此碑和礼器碑等为代表的秀逸一脉,代表了汉碑中阴柔的一极。

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

此路碑刻于秀逸一路的汉隶碑刻相对照,为汉碑阳刚的一极。数量较多。

以方劲刚健为主调的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张迁碑》。

以恣肆雄放风格为主调的另类碑刻,多以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为代表:《石门颂》《封龙山碑》《西狭颂》。

东汉 石门颂

3、汉砖瓦铭文

1)汉瓦当铭:多取小篆、缪篆和鸟虫篆,方圆结合,外圆内方。

2)汉砖铭文:与瓦当不同的是,其文字作为纹饰不是在圆形上展开,而在砖的正侧面方形和条形平面上展开。

西汉 千秋万代瓦当

西汉 单于和亲砖

此类,民间工匠书刻者居多,少拘束,多创造,结字能方圆相济,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4、西汉骨签刻辞:在西安皇城未央宫官署遗址发掘。刻有文字的骨签。

西汉 未央宫骨签刻辞


六、汉代的书体演变和笔法嬗变

1、篆书

        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但受隶书普及的冲击,纯小篆已非常少见,隶变、讹变的篆法替代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渗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称为“汉篆”。东汉时期许慎从文字学角度,对篆书做了全面的研究著有《说文解字》一书。

2、隶书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乙本,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战国经典,均以隶书写成,反应了秦末汉初日用书体的变化。西汉初期的隶书,仍然遗留很多篆书的字形构造,而武帝中后期的简牍上,篆书痕迹越来越少,汉隶成熟期到来。

        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又称其为“八分”。“八分”一词大约在汉魏之际已经出现。综合历史上种种“八分”之说,主要认为成熟的隶书---八分,最为重要的笔法即是波挑。这是书写运动以单字为始终的表现。汉隶的特征之一“雁不双飞”。掠笔也是其笔法代表。

3、草书

        汉代通行的日用书体中,草书的崛起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草书这一书体的门类中,又有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

        章草约在汉隶成熟的西汉中晚期形成,至东汉蔚然成风。它的用笔是沿着隶书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整的隶书同时,主要特征仍旧在每字结束采用波挑法,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而在“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张怀瓘《书断》)中,笔法大大丰富。

        其后章草孕育出新的草书---今草,打破了字字独立的形式,以后今草又发展处狂草。

        草书的产生,最早萌芽于篆书草写的草篆之中,随着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在古隶的快写中发展,形成有法度的草书。

4、楷书和行书

        楷书和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从考古资料分析,约在东汉中期应该已有早期楷书。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于早期楷书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这种早期行书大约在晚于楷书形成的东汉后期便萌生出来。


        汉代的书体演变,基本上完成了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的形成,它留给魏晋时代的尾声,只是一个完善和美化楷书、行书的问题。


七、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

        文人书法流派的出现,是东汉时代书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成了各自的艺术流派,这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文人书法流派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

        曹喜小篆今无痕迹,但卫恒《四体书势》中载:“汉建初中,扶凤曹喜擅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唐张怀瓘《书断》中说其“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仲则小篆、隶书入妙。”。曹喜的悬针法、垂露篆对时人和后世的蔡邕、邯郸淳皆有影响,直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刻篆书中都可见曹喜的篆书风格。他所开创的小篆流派,多用于碑、碣、石经等端庄场合,表现出一种古典装饰美。

2、杜操、崔瑗和张芝影响下的草书流派

        唐代推其为汉代章草书第一人。卫恒《四体书势》评其“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可见瘦硬是其书法风格,这种书风后为张芝所继承,对魏晋南北朝书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崔瑗工书,善篆隶,尤精章草,曾有《张平子碑》传世,其章草师于杜操,媚趣过之。由瘦硬一路转为丰润。他的章草,今已不传。在汉时他与杜操并称“崔杜”,被誉为“草贤”。崔瑗传世的《草书势》为现今可见的最早书论文字。后蔡邕作《篆势》,卫恒作《字势》《隶势》,皆仿草书势,合称《四体书势》。

        张芝草书已完备的具有了骨、筋、肉的审美内涵,张怀瓘也称其“精熟神妙,冠绝古今”。以至东晋的王氏一门、谢氏一门也都是张芝一脉的承递者。

        这种流派的形成,为当时文人书家确立了一种艺术创作模式,并影响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书家群。他们对前人的书风、笔法进行继承和再创造,同时不断加工、改造和美化。

3、东汉后期的其他书法流派

        最为突出的刘德升的行书流派和蔡邕的隶书流派。

        刘德升:《书断》云:“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又说他“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由汉末入魏的书家钟繇、胡诏皆其门下。

        蔡邕:世称蔡中郎,汉末杰出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汉末极有影响的书法家。“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他构成的书法流派主要为隶书流派,后世书家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除善行、楷书等新体外,都曾以善隶书名重当时,在旧体方面都受其影响。

        蔡邕的《篆势》被收入卫恒《四体书势》,这些书论中涉及到“势”与“力”等书法美学范畴,由此阐发“笔法”问题。对书法笔法传授有开创之功。


东汉末年书家的大量出现,使文人书家逐渐登上并占领书法这一艺术殿堂。



我与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热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用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就准备走了

---《生与死》兰德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水墨心的倚剑眠琴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书法史笔记:第二章秦汉书法发布于2021-04-19 19:33: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