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听琴图》

古琴,是中国最早出现且极具人文内涵的弹弦类乐器,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代表,古琴艺术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活的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之一。从《诗经》、《史记》,直至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名著、戏文、绘画中、瓷器上,古琴题材大量出现。上到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皆有不少与古琴相关的典故,足以证明古琴在古代社会中高度的认知程度,深受人们所喜爱。《礼记》有云“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彻:本义撤除,撤去)。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雅士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


《乐记》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徵动心而和正礼,角动肝而和正仁,羽动肾而和正智。”为什么音乐能起到这些作用呢?这和音声的产生及其体性直接相关。《吕氏春秋》中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这就是说音声的产生和人的精神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乐记》中进一步分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内生也,其本在于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爱心感者声和以柔。”又说“情动于中,故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正是由于音乐关系到人的情志、腑脏、气血等,所以音乐可以作用于人,使情志发生变化。《黄帝内经》则把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声(呼、笑、歌、哭、呻)分属五脏



宋 佚名《闲居图》


唐代是古琴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清朝后期逐渐衰落,到今日社会,真正了解古琴并且能弹奏古琴的人堪称凤毛麟角。1956 年,全中国弹古琴者尚不足千人,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世界给予古琴的一种荣誉,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对古琴的一种肯定,由此也揭开了古琴文化传播的热潮。


古琴入门,但精进很难。古琴是治世之乐器,如不明就里、不怀揣敬畏之心来对待,无异于焚琴煮鹤、贵物贱用。知识分子具有维护正统的社会责任,琴人应守护好自己的角色,不随意跨界,秉持自律精神,以正其心,谨记“立德、立功、立言”。


明 陈洪绶《听琴图》


努力推广古琴文化,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弹奏古琴,有“共乐乐”之心,诚乃有益之事。凡热爱中国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共识之士,当合力共勉,使今人真正认识古琴的本质内涵、传承并发扬古琴的文化精神,才始终是琴文化发展的正题所在。只要有琴书谱集在,只要我们有一颗研习古琴的心,那么古琴就会陪伴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直发展下去,而且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努力推广古琴文化发布于2023-11-15 15:49: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