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听琴图》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土,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中进士。次年任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景祐元年(1034),任馆阁校勘,其后并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八月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谥文忠。


欧阳修以进士甲科入仕,任輸林学士,并以“文章义天下宗师”影响一代文人如王安石、苏轼、曾巩等,“一时名卿贤士,出修门下者甚众。”另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词赋,琴棋书画,样样皆精。其《六一居士传》云:“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间。”


欧阳修自称“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后因“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便从孙道滋学琴,“受官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他年少时就开始习琴。在天圣五年(1027),21岁南归时,就写了“挥手嵇琴空堕睫,开樽鲁酒不忘忧”的诗句。欧阳修入仕初期,在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时,与洛阳的文人名士频繁地游园唱酬,徘徊于钟灵毓秀的古寺名泉之间,时以诗酒琴书自乐,并在当时形成了以欧阳修、梅尧臣为中心的洛阳文人集团。如天圣九年(1031)夏,欧阳修曾经在“林泉清可佳”普明寺后园,组织一次文人避暑雅集。普明院系白居故园,在这个昔日“白家履道宅”,深受白氏风仪陶冶的梅、欧等人,其时弹琴煮,“拂琴惊水鸟”“浮瓯烹露芽”,真可谓“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


欧阳修一生曾用过三台琴。他在《三琴记》里说“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琴面皆有横纹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有断文,用以为验尔。……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而他在另一篇文章论琴帖中又说“为夷陵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叽,盖常琴。后作舍人,又得一琴,乃张粤琴也。后作学士,又得一琴,则雷琴也。”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写琴虽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都是指相同的三台琴。“常琴”即“楼则琴”“张粤琴”即“张越琴”“雷琴”即“雷氏琴”。

 

因为欧阳修在《论琴帖》中讲过“官愈昌,琴愈贵”的话。当夷陵令时得常琴,作舍人时得张粤琴,后作学士才得雷琴。这正好跟他在三琴记里所说的三琴“其一金晖,其一石晖,其一玉晖。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也”相一致。毫无疑间,石晖琴自然是常琴,而玉晖琴便是最好的雷氏琴。


煕宁二年(1069),欧阳修已年逾花甲,回忆一生弹琴、藏琴的经历,他感到琴之乐“在人不在器”,官高、琴佳都只是外在的因素,只有内心的清净、快乐才是弹琴的关键。



宋 佚名《闲居图》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明 陈洪绶《听琴图》


注释

【杨寘(zhì)】作者的朋友。字审贤,少时有文才,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寘,“置”的异体字。

【幽忧】过度的忧伤和劳累;深重的忧劳。语出《庄子·让王》:“我适有幽忧之病。”

【孙道滋】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受】学习。

【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所说的宫声,泛指各种曲调。

数引:几支曲调。

引:乐曲体裁之一。

【久而乐之】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不知其疾之在体也】不觉得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了。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

【大者为宫,细者为羽】宫声宏大低沉,羽声细小高亢。

【骤(zhòu)作】屡次弹。

骤:屡次。

【凄然】悲伤的样子。

【舒然】舒畅的样子。

【怨夫】即旷夫,没有妻室的男子。

【雍雍】和谐,和睦。

【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相传舜、周文王、孔子,担心国事,忧念百姓,都曾援琴作曲。

【伯奇孤子】伯奇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的儿子,生母死后,他侍奉后母十分孝顺,可是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话,把他从家里赶走,他觉得受了冤屈,作琴曲《履霜操》自伤,后投河而死。

【屈原忠臣】屈原是战国时楚王的臣子,为国忠心,后遭小人的谗毁,被放逐。他曾作《离骚》来抒发自己的忠愤,后来楚国的郢都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又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而亡。

【纯古】纯厚、古雅。

【尧舜三代之言语】指收有尧、舜、禹三代文章的《尚书》。

【孔子之文章】指传说为孔子修纂的《春秋》。

【《易》之忧患】传说文王被囚羑里时所演绎《周易》,又称《易经》。

《易·系辞》:“《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诗》之怨刺】《诗》即《诗经》。

怨刺,讽刺。

汉书·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道】同“导”,疏通。

【堙(yīn)】塞,堵塞。

【郁】烦闷。

【写】xiè,通“泻”,排遣。

【荫调】yìndiào,凭先辈或父兄官爵受封,而又改调另外的官职。

犹荫叙。谓因先世荫庇被征调任官。

亦作“荫序”,谓因受先世的荫庇而叙录为官。

【尉】县尉,为县令之佐。掌军事、治安。

【剑浦】县名,今福建南平县。

【区区】形容小,文中指剑浦。

【进琴】赠琴,一说弹琴。

参考译文

我曾经患了忧劳抑郁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向朋友孙道滋学习弹琴。学会了几首宫声曲子,时间一久就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呢。原来,疾病因忧劳而生,药物只是用自身之毒来攻击忧劳疾病所聚之处,却远远不如音乐所到之处,能够调和患者心中的不平之气。心境一旦调和了,不平之气变得平和起来,那么当然就忘了疾病在身了。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浑厚低沉的)宫声,小的是(清越高亢)的羽声,按着琴弦迅疾弹奏,曲调(也随着情感)突然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凉,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大风大雨深夜而至;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听者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之思、《诗经》所蕴含的怨讽之意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创作背景

《送杨寘序》是欧阳修为好友杨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赠序。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作者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寘送行。全文结构严密,首尾呼应,情感表达含蓄、委婉。

《送杨寘序》作于庆历七年(1047年),时作者有感于杨寘仕途坎坷,生计多艰,且身体又不好,加之心情忧郁,所在南方之地风土人情又皆有不惯,于是给杨寘写了这篇送别的文章。

作品鉴赏

按照常规,序文的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遣别情、表祝愿,但这篇赠序却写得别开生面,独具风格,全文只围绕一张“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写学琴。“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不能治”,言忧郁之深;“即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学琴竟然治好了用药物不能治的“幽忧之疾”,这就巧妙地把“琴”和“疾”联系了起来。琴声能使人达到忘我的境界,一切忧愁自然烟消云散了,“幽忧之疾”自然乐而忘怀了。琴可治疾,故而临别赠琴、说琴。

第二段,写琴声。作者首先写琴声和人思想感情的联系:“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琴声千变万化,使人“凄然”悲伤,又使人“舒然”欢畅。接着,作者用各种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琴声所表达的各种感情:“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这是写琴声的高亢、悠扬、凄厉;“如怨夫寡妇之叹息”,写琴声的幽伤、哀怨;“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写琴声的婉转、和谐。这样比喻琴声,作者似乎觉得还不够,又用更神奇的想象进行描绘:琴声所抒发的“忧深思远”的感情,好像“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琴声所抒发的“悲愁感愤”的感情,好像“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所以“喜怒哀乐,动人必深”;琴声所抒发的“纯古淡泊”的感情,“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这一系列的排比形容,描绘出了琴声的清高、典雅和深沉。琴声的“忧深思远”“悲愁感愤”“纯古淡泊”,是作者此时和友人杨寘感受最深的。这段末尾写出琴声的感人作用:“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它可以排遣忧郁,散发幽思,使人进入无忧无虑的境界。

第三段,写赠琴。首先介绍杨寘的情况:“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写其怀才不遇;“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写其官职低微,任所途远,内心不平;“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写其多病、少药、不服饮食;“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作者实在放心不下,但却又无能为力,只有赠琴,“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末尾几句不仅点出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更主要阐明自己说琴、赠琴的原因。琴声医治了自己的“幽忧之疾”,但愿琴声伴随友人到数千里之外,以平和友人忧郁之心,治疗友人的多疾之体。

文章在描写操琴及声响效果上,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一系列的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以描绘、烘托,仿使读者身临其境,去联想、去揣摩。另外,作者在形象基础上又加以对历史的联想,可谓于琴声中发思古之幽情。全文写得含蓄真切,读来十分感人。对琴声的描写,形象、生动。文笔也富于变化,并带有较为浓厚的感情色彩。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欧阳修:古琴治好了我的抑郁症发布于2023-11-15 15:5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