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寺,又称“慧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初为“历山草堂”,始建于南北朝,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教场所,于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建为祠堂建筑。


惠山寺呈东西走向布局,共分为中路、北路两路建筑。其中路主要包括天王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等建筑;北路主要包括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地藏殿、五观堂、惠山寺图书馆等建筑。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在惠山(时称“历山”)隐居,建有“历山草堂”。湛挺死后,南齐诗人江淹特来此堂,凭吊湛挺,写了诗章,后人将湛挺、刘烁、江淹的诗章列于壁间,使这里成为文人聚集的名胜之地。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佛教僧人将历山草堂改建为佛教场所,改名“华山精舍”。


梁大同三年(537年),“华山精舍”新建“大同殿”,改号“法云院”。


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乾隆皇帝六次来到惠山,并为“惠山寺”题额。


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惠山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昭忠寺,使惠山大殿成为清代的祠堂建筑。


1954年,惠山寺古华山门门头建成,原埋于地下的唐、宋石经幢被挖出并修复完成,重新竖立在惠山寺山门两侧。


1979年,惠山寺金莲桥、乾隆御碑修复。


2002年7月,惠山寺开始大规模修复。包括翻建金刚殿,在原址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对金莲桥进行封闭保护;在大同殿门南侧新建钟亭,新铸6吨惠山寺铜钟;在原惠山寺不二法门及桃园内新建罗汉堂、地藏殿、房、大悲阁、藏经楼、僧舍及辅助用房;疏浚光绪年间的碧螺泉,辟西竺留痕广场等。


惠山寺背靠惠山,呈东西走向布局,共分为中路、北路两路建筑。其中,中路由东向西依次为惠山寺经幢、山门、金刚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御碑亭西有小广场,广场南北两侧分别设置钟楼、听松亭,听松亭内有听松石床;大同门东有洪武古银杏;大雄宝殿与大同门间有一小广场,广场内设炉,广场北侧为不二法门。


惠山寺大雄宝殿北侧不二法门通向惠山寺北路建筑群。北路建筑由东向西依次为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罗汉堂西侧为桃园,桃园北侧为地藏殿、五观堂,南侧为惠山寺图书馆。


惠山寺经幢共有两尊,并列竖立于惠山寺山门前。其中,南侧的为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幢身为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北侧的经幢高6.22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称为“普利院大白伞盖幢”(注:北宋时惠山寺名普利禅院),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元规等筹建,上刻《大白伞盖神咒》,并附有后记。该经幢刻咒而不刻经,这是宋代以后的流行做法。两幢相距10米,都系青石质、叠压结构,均为19层,唐、宋并立,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无锡地区保存完好且年代较为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史的实物资料。


金莲桥位于惠山寺内,建于北宋末年(1100—1127年),有800多年历史,全长10.7米,宽3.4米,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是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明天顺四年(1460年)大修,后历经修缮。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桥南北两侧栏板雕刻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桥身南侧中孔华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


洪武古银杏位于惠山寺听松亭南侧,保护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为雄性银杏树,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树之一。树高21米,树干直径近2米,腰围需4人合抱。树上寄生一植物“薜荔”也逾200龄。清朝诗人秦琳曾写下:“大同殿下绿苔滋,银杏浓阴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枝。”描写古银杏。1980年,在树之南昭忠祠月台东壁,镶王能父为古银杏题写的刻石“相传明洪武初年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所植”。树之北侧台壁镶有石刻“俯察仰观”,系光年间邵涵初题,取《兰亭序》意,昭示树之古老雄伟。

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位于惠山寺听松亭内,又名听松石、偃人石。石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天然平坦,呈褐色,有光泽。北端起翘若枕,可供人偃卧。石上有“听松”等三段题刻[8]。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为此石用篆体写了“听松”两字,“听松石床”便由此得名。

留惠山寺
明 徐有贞
灵泉从地出,胜境自天开。寺也能重建,僧应是再来。
风前松可听,雨后竹须栽。一啜知味,还胜百杯。


山寺记
唐 陆羽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华,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

古寺朝香
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鈆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珍,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东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谓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嵚也。

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陇山,或云九山,或云斗龙山。九龙者,言山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有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坞者,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间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寺在无锡县西七里。宋司徒右长史湛荿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甓,渊沦潺湲,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华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缥纱涤缕,其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周回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王歇于吴之故墟,即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乐以鼓舞,禅流道伴,不胜滓噪,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耸四十余里。唯中峰有丛篁灌木,余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岂虚言哉!

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吴西之虎丘,丹徒之鹤林,钱塘之天竺,以其台殿楼榭,崇崇业业,车舆荐至,是有嘉名。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丘平眺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廓,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昌昌晔晔,为迩俗不有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之洪注云。

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大同殿下绿苔滋,银杏浓阴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枝。——清朝诗人秦琳描写洪武古银杏

乾隆《惠山寺》
李绅
唐朝宰相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迁至惠山寺读书。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受到个别僧人的欺侮,却也得到鉴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较为深厚的友谊。唐元和六年(811年),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诗歌《悯农》:“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教人以珍惜粮食为根本。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慧山寺发布于2023-11-15 15:53: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