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瑛:青城山的范围和特点、青城创

青城山的范围和特点

我们现在常说的:青城山三十六峰、一百零八景,周匝八百里。其实是个小青城的概念。我们的青城山在前人的记载中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北周宇文邕在《无上秘要的道经中说:青城山周围二千里。前蜀徐太亨在《青城丈人祠庙碑》中说:夫丈人山者,周围二千七百里。这些说法可能有些概念化。一直到了宋代,一本地理学的专卜著《方舆胜览》出现了。在这本书里,明确地界定了青城山的范围:左连大面,右接鹤鸣,前临狮子,后忱大隋,诸山络译,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之峰也。翻译成白话就是青城山左边与赵公山相接,右边与鹤鸣山相接,前临岷江,后靠川西北高原,凡是这个区域内的山脉不管有名无名,都是青城山的支脉。这个范围就大了,就是说整个岷江以西,西岷六顶以东,寿溪河以南,出江以北,都是青城山的地盘。按照近代的行政区划,古代的青城山横跨今天的都江堰、崇州、大邑、汶川、邛崃等5县市,至少是个地级市的范围了。

唐开元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将清城山改为青城山。虽然仅仅是一字之改,却带来了青城山意境的改变。青城山的特点是幽,但幽和青是无法分离的。青城山的清幽,出乎自然,清秀空灵,给青城山营造了一个仙山氛围。诗圣杜甫来游青城,青城山的青幽彻底征服了这位诗歌大师,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千古名句。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来游青城山,这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乱,即安史之乱。诗人杜甫避难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外修起草堂居住,可以说是国恨家愁,穷困潦倒到了极点了的。他以一种愁苦的心态来到青城山,青城山用她的大度和幽美迎接着诗人的来临。当杜甫一步步走进青城山之后,他心头的沉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欢乐和欣喜。在青城山中,杜甫完全被青城山的魅力所折服,在青城仙境般的环境中,他甚至连口水都不敢乱吐了。青城山的幽,在杜甫之前就有不少人感觉到了。后来,陆游、钱起、贾岛、杨慎等各个时代的诗人,也从不同的角度用幽来概括青城山的特点,形成了历史的共识。但系统地诠译和说明青城山的,则是吴稚晖。1938年,吴稚晖来青城,写下了如下对青城的评价:顾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的特色。

青城山的第二个特点是城,城市的城。以山名城,在中国恐怕只有青城山了。最初一看,还觉得有些牵强,但仔细一研究,才发现其中是大有内涵的。关于青城山城的来历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历史。古籍中记载说青城山是蜀国祖山,是开明氏的发祥之地,所以山海经称青城山为成都载天山,意思是蜀王在这里成都后才得到蜀地。学者王家佑老先生在《青城道教仙源录》中说,最初的成都,就是青城都,就在青城山。无数的记载说明:在古蜀国发展的过程中,蜀民最早的居住地是西山,并在这里成了部落联盟。在古蜀国向平原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以青城山为祖山根据地的,因此,青城山中有城垒居地,这是青城山的来历。

另外一种城的说法来源于自然和物侯。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三十六峰在青城山储福观,天仓诸峰屹然三十六。这三十六峰,壮若城垣,拱卫天仓,故名青城。又有前人评说青城的城是:青翠四合,壮若城廓,故名青城。

这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历史文化传承而来的,一种是由客观物貌而定论的。不管那一种说法是否准确,但青山为城确实是我们青城山独有的特点。

道教为什么选择青城山创道?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人类进步而产生的精支柱之一,就是信仰。在天下名山之中,张陵以一百零三岁的高龄,为什么要走出他修练了数十年的邙山和江西云锦山,风尘仆仆地走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目标直指青城山而来呢?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青城山的知名度吸引了他。早在开明氏和杜宇时代,蜀民就把青城山看作了神仙之山,当时,历代古蜀王祭视山川,青城山就是祭祀的圣地。因此,青城山昆仑下都,神仙都会的盛名早己形成。据《史记、封书》记载,秦朝统一天下后,将全国的名山大川编排成序,按一定的要求来规定祭祀的级别,青城山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皇帝亲自禅封的国家级的名山。

二是巴蜀的历史文化深厚,有着原始巫教、道和仙道基础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就是说蜀国的历史悠久得不得了,四万多年后才有了中原的文明。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是准确的,但巴蜀的文明程度确实在很早以前就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广汉的三星堆、成都的金沙遗址、郫县的高墩遗址、都江堰的芒城遗址都是证明。当时,巴蜀的巫教和仙道都非常盛行,有蜀中八仙之称的容成公、鬼谷子都曾在青城修行。因此,巴蜀的青城山无疑被张陵视为了最佳的创立道教的地方。

三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汉政权已岌岌可危,而巴蜀之地相对说还是比较安定。

四是巴蜀物产丰富,巴蜀人民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有利于道教的创立。基于以上条件,张陵才会义无反顾地来到青城山。他是有备而来,当他来到青城山之后,便写下了《老子想尔注》、《道书二十四》等著作,为创立道教准备理论依据。之后,他大量吸收了蜀人巫教驱鬼避邪之术和对原始鬼神崇拜的礼仪,创造出了一套其备浓厚宗教色彩的仪轨和教规,建立了最初的道教社团。这时,道家才结束了长期松散和个体化的状况在青城山正式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所以说,道教的创始是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陵。也就是说,道教的创立,是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准备期的。张陵在不断地对黄、老之学进行发扬、丰富,又对巴蜀巫教鬼道进行改造和融汇之后,中国的国教,道教便诞生了。

任何一个宗教的创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学说,即经典著作。二是要有以宗教领袖为中心的社团。张陵入川之前,曾在邙山和江西云锦山修行,但他以上地区进行的主要活动是练丹,据有关史料上记载,张陵在云锦山练大金丹,丹成而虎现,所以云锦山更名为龙虎山。至于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宣传说自己是道教发源地、天下道教第一山等等,我们根本不用理会。因为,只有我们青城山,才是真正的道教开宗圣地。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自豪地宣布: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之地,发祥之地。


马瑛:青城山与道教文化 开篇——青城山的来历

开篇前言

青翠幽邃的青城山,就像一块纯洁的碧玉镶嵌在西蜀大地。青城山西靠皑皑雪峰,俯临川西沃野,以大面山为主峰,天师洞为枢轴,周匝千里。

青城山以幽著名于世,林莽幽深,山泉叮咚,曲径如肠,云起雾飞。徜徉其中,有入仙境之感。若登高一望,但见青峰幽谷,如绿潮巨浪,碧涌波腾尽向东去。青城山山形千奇百怪,如龙蟠、如虎踞、如卧牛、如鹤飞。峰若笔架,山似宝塔。沟壑纵横,雾深莫测,身临其境,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人记述中说,青城有七十二峰、一百零八景,峰峰不同、洞洞有别,景色各异,疑为海上仙山。

公元126年到144年间,江苏丰县人张陵来来青城山,用黄老之学改古巴蜀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并创建了中国道教。

悠久的历史,使青城山的文化日丰月厚,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和道文化景观,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宗教活动、历史传说和饮食习俗道经道乐,无不渗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可以说,青城山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道教文化慱物馆。从即日起,就让我们去领悟青城的壮美画卷、去聆听历代才俊的长歌短吟、去觉悟道教那高深又哲理的精神。本文将分为上下两部份,敬请朋友们耐心期待。

青城山的来

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从汉以来,到两晋、隋唐直至开元十八年都叫清城山,这时清城山的清字,是有三点水的清字,这个清字,更多富含的是形容的意思,而现在青城山的青,是一种色彩的直接界定,关于开元十八年前的青城山的青字是三点水的清字,我们青城山的大字岩石刻,就可以证明。

唐开元十八年,对青城山来说是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被飞赴寺僧占据了二十多年的常道观在唐玄宗的亲自过问下,终于归还给道家了。青城山天师洞的《开元唐碑》又称《延庆观手诏碑》就记载了唐开元年间处理青城山道之争的通天公案

道佛之年的由来是这样的:武则天称帝之后,实行了抑道扬佛的政策。公元693年,武则天还公开规定了佛先道后的顺序,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佛道两家之间长久存在的纷争升级。作为道教开宗圣地的青城山当然不可能回避掉这种矛盾。山外的飞赴寺的和尚,趁着道教受到打击的机会,公然夺占了常道观这座道教的重量级宫观,并且一占就是二十多年。这期间,青城山的道佛两家纷争不断,甚至还开了杀戒,出现了流血伤人的事件。幸好,唐朝的中兴之主唐玄宗推翻了武氏王朝,恢复了李唐天下,因为有了唐玄宗这位崇尚道教的皇帝,青城山的佛道之争才能够得以彻底解决。

唐开元十二年12月11日,唐玄宗御敕诏书,令: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别。为了落实好这件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公案,唐玄宗差遗内品官毛景怀,道士王仙卿捧诏来到蜀州,在蜀州地方官的协助下,终于将飞赴迁回山外旧址,青城山道士重新回到了阔别了二十多年的常道观。后来,唐玄宗的手诏被勒石成碑,这通唐碑不仅因记载了这件事而出名,不仅因为是罕见的书法珍品而珍贵。犹为重要的是,在唐玄宗手书的诏书里,青城山的清字就没有了三点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唐玄宗是为青城山更了名。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青城山的来历这个主题上。青城山,秦代叫读山,两汉和三国时又称汶山和天国山。此外,还有赤城山、清城都、丈人山等名字。下面我把丈人山的来历,给大家作个说明:

丈人山,这个名字是记载在《云笈七签》卷七十九引东方朔《五岳朝真图》序,他的来源是一个故事。我国的先祖黄帝,在对北方的蚩尤部族作战时总是不能获胜。传说中的蚩尤部族都是铜头铁额,非常不好对付,黄帝为了打败蚩尤,便来到青城山,拜宁封为师。宁封教黄帝学会了龙峤飞行之术,黄帝后来终于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为了答谢青城山和宁封,黄帝封宁封为五岳丈人。这就是东方朔五岳朝真图序中说的“拜清城为丈人山、暑庐山为使者”的出处。青城山上现有的访宁桥、龙峤栈道等景观,都是这个传说的遗迹。

马瑛,都江堰本土作家,有上百万字的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本发表。近年来马老主要从事道教文化、水利文化研究,潜心发掘都江堰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积淀,有《青城山道教志》、《青春杨柳河》、《月是故乡明》等作品问世。


兰字尧:人间仙境,魅力中兴


中兴镇地处大青城旅游区,幅员42平方公里,山地平原各半。为两大世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的连接地带,为世界遗产青城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控规区域,为百亿工程万达旅游综合体的功能配套区,旖旎的风光、厚重的文化、古朴的民俗、珍珠般的村落,不失人间仙境的美誉。

鸿都观遗址 摄影:清梵

第一节 山水

中兴镇北部山区为王婆岩景区,处青城山腹心。属喀斯特地貌,峰峦拔地而起,气势磅礴,沟壑纵横。成都山海拔2356米,台海拔1317米,山王庙海拔1321米,鸿都观海拔1341米,龙居山海拔1481米,南天门海拔1215米,周家山、何家山海拔1211米,上元山山脚675米。

巍峨的金鞭岩,直插云霄的周家山、何家山,陡直如壁的上清宫绝壁,悬峭的南天门,如剑指穹的白岩,千回百转的麻姑洞、牛角洞、玉真洞,妙趣横生的节理,似哭似笑的巨佛,让人叹为观止。1.9亿年前,尚为大海。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在距今200万年才出露成陆,以砾岩、砂岩、泥岩为主,夹杂少量灰质砾岩、产金、石英和础玉。这里是鸿都山,浑圆平顶的山体,中间是大地坑,四围八峰拱卫,疑似远古火山口。地坑中的唐代诗人白居《长恨歌》中记述的鸿都观,是大蜀茶农起义发动地,茶农李顺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登上帝位。

鸿都观遗址 摄影:清梵

纵贯王婆岩景区的山间河流清苔沟、龙居溪和偏寮沟在三溪汇流成为孟江。孟江长13.9公里,积水面积39.8平方公里。青苔沟的波光潋滟,龙居溪的蜿蜒如练,偏寮沟的千涓汨流和孟江的婉约多情,给人以无尽的柔美感。飞泻而下的飞瀑,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宽如珠帘的悬瀑,银光闪烁,赏心悦目;飞珠溅玉的飘瀑,缥缈悠逸,如梦如幻。“小九寨”的恬淡风光,让人痴迷沉醉。

独特的环境、气候条件,使王婆岩景区成为植物博物馆,成为新生代孑遗植物如银杏,珙桐、莲、水青山桐子、石栎、领春木等的保留地,成都十大树王之一,唐玉真公主所植唐杉,历一千四百余年仍孤傲挺拔,彰显王气。茶房沟古茶峥嵘,茶圣陆羽脚迹斑斑,青城茶声名远播。

灵山、秀水,孕育出了无数充满魅力的自然人文景观,明代杨升庵所记青城108景,有34处在王婆岩景区,王婆岩千古神奇

王婆岩景区是一首跳荡的诗,一幅流动的画,雄竣、婉约、娇柔、妩媚、神秘、多情,难怪张大千王婆岩画作在新加坡展出轰动世界,难怪世界遗产专家称王婆岩为“世界仅存的净土”。

鸿都观遗址 摄影:清梵

第二节 道教

王婆岩景区历史悠久,是古代青城山道教宫观集中分布地、是晋唐时青城山道教活动中心,文昌宫为道教祖庭。青城山正一派道教,由黄老之学改造而成。

远古时,青城山先民栖于孟江右岸秦山洞,古蜀先王在成都山建都,名“蜀都原基”。黄帝南巡至青城山,问中皇丈人真一之道(《先天本纪》),问道处即中皇观。八卦台,又名天皇庙,古蜀第二代帝王柏灌治青城时的都邑。兰家磨子一带,古名西山,古蜀第四代帝王杜宇归隐处。秦代,八卦台建有渎祠,为封祀渎山(即大青城山)的祭祀处,东汉汉安二年即公元143年。张陵从大邑鹤鸣山到青城,沿孟江而上,折入龙居溪,在天地合一的鸿都山地坑建玄宫修道传道,后玄宫易名为鸿都观。《灌县乡土志》记道:鸿都观,汉晋古迹。

三国时,道士李意在鸿都道观为刘备占卜。晋代,大成国皇帝范贲(范长生之子),曾在鸿都山地坑建皇宫修道。晋宁康二年,即公元374年,蜀人张育建蜀国。前秦入侵,张育退三溪,上压月山坚守,战死。后人在压月山前建玄真观祭祀。后移祀三溪两河口文昌宫。

唐贞观时,太宗小皇子到青城玄真观(上皇观)学道。发现川芎苓种。并在玄真观创出天下一绝的芎宴。开元初年,唐玄宗的姐姐金华公主在中皇观侧建造西蜀最大的金华宫居住悟道。

唐玄宗的妹妹、道士玉真公主到青城压月山修道。将濒临坍塌的玄真观进行修葺,用自己的法号“持盈”命名观名。玉真公主在持盈观除了传播道法外,还组织山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赈济灾荒,深受山民爱戴。“安史之乱”崇道重道的唐玄宗避祸入蜀到青城持盈观设朝指挥平叛,铸飞龙铁鼎以显圣威。修建516级石阶以示至高无上,修建青皇观接待外臣,使青城山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上皇观遗址 摄影:清梵

后世文献资料记载了这段历史:《青城山记补正》说:“唐明皇登青城山,于长生观驻辇,故《明统志》谓观为玄宗别殿。”《名胜记》说:“上皇观,明皇幸蜀时造。”《纪胜》说:玉真公主殒后葬王婆岩南侧,“明皇入蜀,开冢视之,仅存冠屐”。《长恨歌》(唐)。《仙传拾遗》(五代)都记载了唐玄宗在鸿都观叫道士杨什伍(通幽)上碧落下黄泉寻找杨贵妃的故事。唐代诗人薛逢《上皇观》诗这样记述唐玄宗在上皇观:“狂寇穷兵犯帝畿,上皇曾此振戎衣。门前卫士传清警,砌下奚官扫翠微。云驻寿宫三洞房,日回仙驭六龙归。当时丹凤衔书处,松柏苍苍已合围。”唐代另一位诗人章孝标《上皇观》诗也记述了唐玄宗驻辇车上皇观的事:“烟霞华盖七星坛,想象先朝驻禁銮。辇路已平栽药地,皇风犹在步虚坛。楼台蜃气晴萧索,杉桧龙身老屈蟠。翻感惠休并李白,剑门空处望长安。”

五代,前蜀国皇帝王衍和太后、太妃崇道信道,驻辇中皇观侧的金华宫。《五国故事》说:“衍之末年,率其母后等同幸青城,至成都山上清宫。随驾宫人皆衣画云霞道服,衍自制《甘州》曲词,亲与宫人唱之:“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怜沦落在风尘!宫人皆应声而和之,衍本意以神仙而在凡尘耳。

民国《灌县志》引前志记载说:太后、太妃是青城王婆岩徐耕的两个女儿,从小信道。在与王衍同游驻辇金华宫时,即兴吟诗。太后吟的诗是:“再到金华顶,玄都访道回。云披分景像,黛锁并楼台。雨涤前山净,风吹去路开。翠屏夹流水,何必羡蓬莱。”太妃吟的诗是:“碧烟红雾扑人衣,宿露苍苔石径危。风巧解吹松上笛,蝶娇频采脸边脂。同寻僻路思携手,暗指遥山学画眉。好把身心清净处,角冠霞帔事希夷。”后蜀国皇帝孟昶妃花蕊夫人,青城王婆岩徐璋女,天姿国色,景仰麻姑,相传在麻姑洞与麻姑同浴。

唐末五代,因道教领袖杜光庭在鸿都观研究和传播道学而使王婆岩一带成为道教中心。每年农历二月初五在鸿都观举办道会,会者万人。《灌县乡土志》说:鸿都观又名清都观,门外云洞即白云溪。《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杨什伍即鸿都观道士。唐末,杜光庭由长安入青城居之,著书一百余种,脍炙人口,弟子孙徒师范教法不衰。宋代张俞隐此著书立说。

宋元祐年间,张陵裔孙张继先入蜀至青城王婆岩青皇观伏魔兴道,道教再度复兴。虚靖天师张继先斩魔处,山石犹丹。虚靖殁后,正一道徒成为拜章消灾或葬仪的道士。

元代,创三教合一全真教,王婆岩道观奉老子、释迦摩尼和孔子。个别道观加奉财神赵公明

皇观遗址 摄影:清梵

第三节 民俗

因王婆岩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中心,所以中兴成为青城山道教的门户,加上唐五代皇帝、后妃驻辇游览王婆岩和公主修道王婆岩,以及晋唐时中兴即为东西、南北交通枢纽,使中兴三教九流汇聚、南北文化相融、宫庭文化融入乡土文化,使中兴民俗独具特色。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有:立春动士;春分送雀;春分会;三月三娘娘节;采茶;嫁毛虫;清明祭祖端午包粽;端午采药游百病;六月六晒衣服;中元节七月半);中秋赏月;重阳米和登高游山;冬至杀年猪;腊八节;过年;拜年;撞拜干爹;婚庆;寿诞;丧葬;送茶;建房(择地、上梁、乔迁);狩猎;民歌。

中皇观遗址 摄影:清梵

第四节 沿革

中兴域地在古蜀柏灌时是“蜀都原基”,杜宇时杜宇避水南往的“西山”。汉代,王婆岩一代有“山市”。

南齐武帝于永明元年登基,置齐基县于青城山五里村口和帝于中兴元年登基。和帝崇道,将道教中心王婆岩的门户赐名为“中兴”。

唐代,王婆岩三溪成集市。孟江与沙沟河汇合处有渡口,两岸有骡马店、食店、商店和地摊。唐代,青城茶成为贡茶和贸易商品,马帮不断,背夫不绝,渡口处渐成街市。

宋初,因街市和王婆岩居民多长寿,将街市命名为“老人场。”南宋时,王婆岩一带所产茶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进山道路拓宽,三溪集市繁荣,三溪酒店兴隆。现存于王婆岩穴壁的“赵真修路记”记道:“岁次辛丑淳熙八年四月二十曰三溪酒店赵真出备砌方便阁路为众结缘愿生生世世子孙获福谨记。”宋末,元兵三破成都,老人场化为灰烬。

明中叶,置耆亭乡,辖今中兴、石羊、柳街、安龙和青城镇部分,老人场更名为耆亭镇。明末战乱,街市残破,居民不是死于战火就是外逃。

清顺治十八年,灌县设知县,耆亭镇恢复集市,于东岸新建街房,中兴镇形成规模。康熙中叶,为筏村一、二甲和青城甲。咸丰时,为中兴局,辖今中兴平坝区和青城山镇部分。光绪三十一年,分别辖于西二区、西三区、西四区。宣统三年,为中兴乡,辖今中兴、玉堂、青城山、大观四镇。

民国19年,为六区中兴镇,辖1镇9乡。24年,为新四区。25年,为中兴联保。29年,为大中镇。30年,为四区中兴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中兴乡,1958年,中兴乡、大兴乡合并并建立中兴人民公社。1963年分置。1981年7月,政社分置。1983年12月,改社为乡、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89年9月撤乡建镇。2012年5月改村为社区,2014年年底沿江社区划辖青城山镇。

中皇观遗址 摄影:清梵

兰字尧(1948—— )《文化中兴》顾问。四川都江堰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已发表各类作品400余万字,其名字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传略》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曾多年担任中兴镇人民政府文化顾问,本文是应编辑的命题约稿完成的。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间仙境中兴发布于2023-11-15 15:54: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