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版图上,有一条秘的纬线像一根柔丝,将众多的明符号缀成一条美丽的项链,那是北纬30度。金字塔、玛雅文明遗址、百慕大、成都金沙遗址等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在北纬30度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而在四川西部的都江堰,北纬30度同样创造了两个人类文明的奇迹——青城山与都江堰。


《世界遗产在中国》第1集 青城山—都江堰 

世界遗产在中国


第1集 青城山与都江堰

第2集 黄山

第3集 大足石刻

第4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第5集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第6集 武当山古建筑群

第7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第8集 门石窟

第9集 黄龙风景名胜区

第10集 峨眉山和乐山大

第11集 昆曲

第12集 平遥古城

第13集 苏州古典园林

第14集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第15集 澳门历史城区

第16集 三江并流

第17集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第18集 云冈石窟

第19集 泰山

第20集 皖南古村落—西递

第21集 武夷山

第22集 秦始皇陵 (上)

第23集 秦始皇陵 (中)

第24集 秦始皇陵 (下)

第25集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第26集 明清故宫 (上)

第27集 明清故宫 (下)

第28集 天坛

第29集 开平碉楼与村落

第30集 丽江古城

第31集 河南殷墟

第32集 古琴

第33集 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

第34集 庐山

第35集 长城(上)

第36集 长城 (下)

第37集 莫高窟(上)

第38集 莫高窟(下)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出品的38集高清系列纪录片。历经七年拍摄制作首次以高清纪录片的方式,系统、集中地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共33部,内容涉及国内顶级水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3处,包括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2处文化遗产。展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等。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2012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奖提名。


幕后制作:李振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记者,执着于中国世界遗产,致力于认识她、研究她。李振湘记者从一九九八年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就所见所闻,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撰写了一部游记散文。


《世界遗产在中国》讲述中华民族的骄傲,宏大的帝王宫殿、奇丽的名山胜景、雄伟的古代建筑、神秘宗教文化、曲径通幽的古代园林、神奇的自然景观……引领观众畅游中国拥有的28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项目集合了中国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的自然文化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进行了一次最具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介绍与诠释。为了保证影片质量,制作方投入了2660万元人民币,还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纪录片创作人员;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HD)制作技术;运用航空拍摄、水下摄影等多种特殊拍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超过两百人次的创作人员深入到中国的33处遗产地(项目),采访专家学者等近300余人,行程十万公里,拍摄素材约5万分钟。这个项目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史上制作时间跨度最长、制作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创作活动。


《世界遗产在中国》将中国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首次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是向世界敞开一个个东方文明的窗口。也力图激发观众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使观众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自觉地保护中国世界遗产,以及其他风景名胜。



青城山


张陵“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谶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明代《琴书大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文化是其中闪亮的明珠。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圣地,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张陵(34—156),字辅汉,东汉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丰县阿房村。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二十六岁拜江州令,后谢官归洛阳,尝率众弟子游诸多名山。晚年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闻蜀人多纯厚,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青城山。


道教信众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唐建:宋代青城山的道观

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一直以来青城山在道教文化中是公认的“神仙都会之府”,宋代是其昌盛期,北宋末年宋徽宗排斥佛教尊奉道教为国教,受此影响,青城山蒸蒸日上,此后的南宋时期,青城山的道观规模达到鼎盛。

宋代青城山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地理概念。狭义的概念偶见于图画中的文字标识,指今人所说的青城前山广义的概念在文献中较常见,区域覆盖了青城前山以及今人所称的青城后山、青城外山。宋人笔下的“大面山”、“天仓山”、“天国山”、“罗家山”,均坐落于青城外山

大面山,即赵公山,大顶海拔2434米,为青城诸峰的最高处

六六峰,即天仓山,全称作“三十六峰”,因该区域有36座山峰耸立而得名。西界为一把麻、天国山诸峰,东界是积寺附近的孤鹤顶,北界为绵延十余里由神仙岩、鸡公岩、岩、甑子岩和金鞭岩连缀而成的山体,南界则延伸至普照寺以及崇州街子镇上古寺所在的山峰。宋人相传天仓山有神仙藏钱财的府库。1175年任职右丞相的蜀人赵雄称:“三十六峰如不到,青城还是不曾游。

长生观

原名碧落观,是青城山最早修建的道观,乃晋人范长生故宅,旧址在今青城山麓的鹤翔山庄。

范长生,本名范寂,涪陵丹兴(今重庆黔江)人,信奉天师道,栖止青城山中修炼西晋末年蜀中大乱,民众饥困,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自保。304年成汉国李雄在成都称王,任范长生为丞相。范长生懂天文,精通易学,“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南宋蜀州道士吕元素所撰《道门定制》称范长生名列仙班,号“碧落侍中长生妙感真人”。

757年唐明皇李隆基游青城山,曾驻辇于碧落观,因此旧志称该处为“玄宗别殿”。五代时期道观已改名为长生观。《青城山记补正》:“唐明皇登青城山,于长生观驻辇,故《明统志》谓观为玄宗别殿。”

宋代青城山的山门坐落于长生观外,题额为“宝仙九室洞天”,殿堂之后有赤城阁,临眺甚远。“赤城”系青城山的别名,因金鞭岩一带“矗如雉堞、赩若飘霞”而得名。

淳熙初年陆游曾夜宿长生观,倚栏吹笛、赏月。

丈人观

得名于五峰峻峙如屏的丈人山。“丈人”一词,源出于黄帝封青城山的山神宁封子“为五岳之长”的传说

道籍记载五岳之神的上司是三山真君,即青城山的九天丈人、江西庐山的九天使者、皖西潜山的九天司命。731年唐玄宗下旨参照五岳标准在三山建庙(后来分别得名为丈人观、太平观、灵仙观)立祠。官府选调有德行的道士5人常住,春秋二季举办祭神仪式。881年唐僖宗西迁成都,曾遣使入丈人观赐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希夷真君”。

景福元年(892)七月丈人观遭遇暴雨,被泥石流损毁,次年道观重修。

受道门领袖杜光庭的劝化,王建在成都称帝后颇尊奉道教。丈人观得益于官府的修缮和宣传,影响日益扩大。前蜀名僧贯休曾为青城山道士赋诗:“花岛相逢满袖云,藉花论道过金巾。腾腾又入仙山去,只恐是青城丈人。”

925年秋前蜀后主王衍携母后、太妃同游青城山,瞻礼了丈人观供奉的王建画像。母后与太妃系姐妹,乃青城县人徐耕之女,多才多艺。《蜀川胜概图》上文字标注青城山附近有“花蕊夫人宅”。经王瑛等学者考证,花蕊夫人实为徐耕的孙女,即后蜀皇帝孟昶所纳慧妃。

1177年范成大游青城山时,从都城临安来的道录张椿龄已先行抵达丈人观,他带来了宋孝宗同意范大成的奏请赐改丈人观为“会庆建福宫”的圣旨和匾额御书。张椿龄离开成都时,陆游的挚友蜀中大儒李石为之赋诗送行,写有“蜀仙自得壶中天,丈人口诀谁与传”的诗句。

今山门左侧的建福宫,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所在位置属于宋代丈人观的区域,然而规模恐不及宋代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延庆观

唐开元年间称常道观。879年经道士张素卿重修后,改名宗玄观。北宋称昭庆观,后改作延庆观。明代中叶道观已毁,旧址俗称为天师洞,称谓沿续至今。民国初年道士彭椿仙改建天师洞,使其建筑规模扩大了许多。现天师洞三皇殿右侧的白云阁旁有古松三株,乃宋代九株松的遗存。

延庆观是祭祀东汉天师道祖师张道陵(又称张天师)的道场

上清宫

从延庆观往右向高台山(又名最高峰或第一峰)前行,便抵达上清宫,范成大记载二者间的路程为“五里”。据宋人王刚中《成都古今乙记》记载,上清宫始创于唐明皇幸蜀期间。个别文献称其始创于晋,不足为信。至于《舆地纪胜》提及的“古天宫”,则是民间对上清宫的俗称。

前蜀时期道宫曾重修。南宋道籍《玄天上帝启圣录》所载青城山上清玉华宫,很可能是上清宫早期使用过的全称。925年秋前蜀后主王衍奉母后、太妃游青城山,驻辇于上清宫。宫女“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恍若仙女下凡。

青华观、玄都观、玉真观、上皇观、金华宫


这五座宫观均坐落于大面山以南毗邻青城前山的区域,在今赵公山三溪村附近。


青华观,即清末所称青皇观,旧址在今都江堰市两河村小学校。道观附近有一株古银杏,高30米,粗围2.7米,又存古迹“青华洞”。北宋末年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来青城山朝祖、修道。听闻青华观有妖魔,“或行瘟疫时以气害民,或飞霆烈风以求血食国封”,传说张继先携弟子入青华洞斩杀了青城魔王


据南宋道籍《玄天上帝启圣录》记载,北宋年间青城山有铁柱观。“铁柱观”乃净明派的道场,供奉“四大天师”之一的东晋人许旌阳,但具体位置不详。元代出现的有关张继先在青华洞斩杀青城魔王的故事,很可能附会了许旌阳斩妖除魔的的传说,而“铁柱观”恐为青华观的别称。


玄都观,即唐鸿都观,旧址在今赵公山的董家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的想帮唐明皇寻找杨贵妃魂魄下落的“临邛道士”——杨通幽,就来自鸿都观。明代道观尚存,清初毁于兵火,之后沦为民居。上世纪末叶,乡民因建房或耕种时不时从地里发掘出砖瓦、石础等道观遗物。


玉真观,距玄都观不远,即清末所称中皇观(著名琴曲七十二滚拂《流水》的创作者——道士张孔山出家于此)。道观始创于唐代,宋人相传玉真公主曾修道于此,附近有青城山八大洞之一的玉真洞。


王家祐、袁志鴻:青城山道教宫观文化


青城山在都江堰市(灌县)西南15公里。距四川省成都市68公里。古称岷山(蒙山),今确称为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此段主峰大面山(赵公山)海拔2434米。今青城第一峰(上青宫后呼应亭)海拔1260米。天师洞海拔为1000米;建福宫仅793米。号称有108景,阳峰阴峰各18,合为36峰。八大洞府,七十二小洞。八大洞之第一为太乙洞,第二为九仙宝室洞。其它有:娑罗,高台玉女,麻姑,宝园,圣母,都督六洞。道教十大洞天之五,名曰“宝仙九室之天。”宋人陆游诗“云作玉峰时北起,山如翠浪尽东倾”概括了青城地貌景观。


清城山在汉晋隋(唐初)皆写作有水旁之清,盖取天上清都之意。有清都观以表天上三清之都。鸿都观以表开鸿蒙(岷、汶)的夏后开明。清都渊源自昆仑山金墉城(西王母所居),故青城山以有“神仙都会”之称。青城又称天谷,渊源自古崇伯昆与崇伯禹的母系“西貘”族,故有麻姑、素女、玉女遗迹,这也是山派神仙的民族渊源。《山海经》“成都??天之山”即今青城山。成是“成侯”族,都是两水交汇处。??是姓;廪君(巴族酋王)之先出自“巫??”(??姓之巫师)。这是开明氏蜀国(公元前7世纪至3世纪)的最初建国的山原。


开明氏蜀国代替蜀杜宇王朝后,杜宇族亦隐避于青城天国山中。故天谷中心的天师洞与味江流域天国山不是一处。自唐玄宗手诏碑写作“青城”以来,杜甫诗“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才有绿树如云,状若城郭,故谓青城之说。


青城山汉代属临邛,盖其后山通于邛僰山。《水经注》江水先经临邛再过江源,盖汉公孙述之临邛在今味江流域街子与上元一带(晋僰道),晋属晋原(今怀远镇,汉江原县)。北周天和四年(569)改南齐所置齐基县为清城县(今灌县徐渡),因山命名。《隋书》“清城,旧齐基郡,后周为清城县,有鹄鸣山(今凤鸣),清城山”。


汉张陵继承西汉王方平(西城真人)仙术建鹄鸣山(与张三丰鹄鸣化有别)当在今味江与文锦江间,上元场西山凤鸣一带。亦即蜀杜宇王所领“化民”的天国山中。


随唐时上皇观(传为唐玉真公主修真处),中皇观,青皇观在今上元场山中三溪、真武庵一带。古庄月山与成都??天山在此。宋以后前山上清宫、常道观、建福宫最为兴盛。


赵道一《真仙通鑑》卷四:“洪崖先生,黄帝之臣伶伦也”。《真诰》云洪崖先生为青城洞真。《五岳朝仪》称青城真人。刘无名入青城山北崖下洞,遇青城真人。见《蜀中广记》卷41。伶伦或即北岩宁封?宋彭乘《五岳真君殿记》:“赤城洞天则龙蹻宁先生所治也。黄帝顺风礼问,受龙蹻经。遂封为五岳丈人。……唐中和初(881)再封为希夷真君。”青城丈人山,丈人观得名于宁封。今真武宫后山上有轩皇台传即宁封受道之处。又有黄帝至青城山礼“中皇丈人”。问 “真一之道”之说(先天本纪)。《山海经·西次二经》有皇人之山,中皇之山,西皇之山。


罗树凡:玄真观改为上皇现的原因


欧阳修的《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玉真公主、金华公主皆睿宗女,太极元(712)年度为道士,筑室京师。诣天下道门使萧邈授三洞秘箓,游谒五岳,入蜀天仑山,筑室丈人观西。其后羽化,葬于山侧。”欧阳先生史笔严谨,此记当然可信。玉真、金华公主并非一开始就在玄真观青灯黄卷。据史料记载,她们先在长安受道,后在华山太华宫,安史之乱辗转入蜀,筑室丈人观西,玄宗返长安时,羽化归天。

玉真、金华两公主均系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金华公主还与唐玄宗是同母所生。她四岁那年生母窦德妃、嫡母刘后,被祖母天后双双在殿堂杖死,两母冤死,给她们幼小心灵留下难以平复的创伤。后来,父亲又被禁锢。神龙元年(705),三叔中宗李显在唐室旧臣帮助下复位。景龙四年(710),中宗后韦氏竟然勾结武三思等人,毒死中宗,自己临朝称制,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韦后奸残有余,才智不足。玉真、金华的哥哥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韦温等人,迎其父相王李旦复位,是为睿宗。

玉真、金华两公主这年才十八岁,如花年华,却经历了多次宫闱惨变、这骨肉相残的悲剧,使他们对于帝王家的锦衣玉食十分厌倦,就在她父亲再度执政的第二年,太极元年(712),请求出家度为道士。初在长安的白云观,后又在华山“玉华宫”,李白有《玉真仙词》诗记述其事。天宝年间,她们目睹耳闻阿兄沉迷色,朝政荒蔽,又避居于西蜀,选择鸿都观,后又改为玄真观清修。

山叛乱,唐玄宗西行入蜀,至德元年(756)腊月,兄妹在青城玄真观重见。相隔四十余年相逢,一个是山中古观方外人,一个是山外红尘的落难君王,相对唯有清泪。

唐玄宗出资重建玄真观、上清宫。大约是青城的清幽留住了帝子,就在玄宗回长安的前一月,至德二年(757)十月,双双羽化于玄真观。

唐玄宗送别了两个嫡亲妹妹,悄然回到残破的长安,做他的太上皇。

玄真观的道众感念玄宗皇帝,在他尊为太上皇后,将玄真观改为上皇观

兰字尧:陆羽青城识香茗

陆羽是唐朝时候的人,字鸿渐。为了寻找好,陆羽先后到了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三十余州县。他入深山,攀悬崖绝壁,到杳无人烟处,寻找珍品。

唐肃宗时,陆羽正在两湖寻找茶茗珍品,听说玄宗神武帝避难入蜀上了青城山上皇观,喝了青城山产的珍稀仙茶后起死回生后,急忙由峡口入川,乖船至成都,再沿柏条河舟楫上行,到了青城山之北的上皇观。

陆羽在上皇观道士指点下,攀悬崖,爬绝壁,站在山脊顶上,陆羽顿觉视野开阔,只见四周被高耸险峻的高峰拱卫,四缘峭峰连绵不断,左藤绕木巨树连。在一片斜坡上长了一排排茶树,茶林延入悬崖绝壁中。

正在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老人穿着朝服,见陆羽惊愕,说:“我叫毛怀景,玄宗神武皇帝的采药使内品官,去年上皇龙体欠安,今春特遣本采药使上上皇观寻灵丹仙药,二寻上皇当年曾饮过的青城仙茶,于是到此。听先生吴地口音,看先生鉴茶的本事,当是鸿渐先生了?”“正是,上皇观岀这么好的绝品,不愧仙山之名。”

陆羽回到上皇观观中,连夜将茶叶炒制,制成淡如晶玉,内层有润的茶饼置于笼、甑收藏。陆羽和毛怀景同品此茶,饮啜一口,只觉香味清冽、入口甘滑,有神仙飘飘然之感。

后毛怀景回京复命去了,陆羽留在龙回寺写书,记录了各地的茶品、制茶工艺、藏茶具皿、烹茶工具、饮茶器具和品茶八要。书还没有写完,肃宗皇帝就下了诏,将浙江茶和蜀茶列为贡品。

刘家新:中兴九龙观

九龙观,亦名九龙庵,位于青城山东侧上元宫(一名本洪庵)旁,小地名原叫“铰子山”,今称“木鱼山”。据王文才先生编纂的《青城山志》记载,九龙庵、九泉庵和乐静庵等佛教寺院均位于青城山麓的饺子山。九龙之名,源于该地的地貌特征。若与赵公山主峰“大面山”将近三千米的高度比较而言,仅有一千六百米的青城山丈人峰(一名高台山),算不上很高。但丈人峰千里清幽,背倚“天谷”,孤峰独秀,一峰顶天。其东坡向东南延伸,九曲蜿蜒,沟壑泉流,相随而下,至石孟江与岷江冲积平原相接,故有九龙、九泉、乐静、上元之称。九龙观前登高四顾,东南有岷江澎湃,百川之所分流;西北则青城崔嵬,千岩之所竞秀。正所谓:千崖迤逦藏幽胜,西来逍遥第一山。

明代以前,九龙庵历史无考。据 “湖广移民”戴氏的后人讲,九龙庵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前后,为“湖广移民”戴氏插占地此时兴建的祭祀戴家先祖的“家庙”。第一任主持者名叫戴君柏。因那时青城山住持为“碧洞真人”陈清觉(1606-1705年),因此,戴氏家庙依附于道教。后来,年深日久,庙务无人管理。嘉庆初年(1800年前后),适逢佛教僧人通福自湖北游方至此,遂入主该庙,四出募捐,大兴土木,山门、花厅、乐楼焕然一新。大殿侧建三楼,庭堂虚敞。庄严轮奂,高爽豁达,檐宇飘动,丹明碧照。缋绣岩谷,仰视青城,风峦在望;庙貌巍峨,壮丽无比,诚归向之福地,庄严之道场也。自嘉庆初年第一任住持通福来此弘法,七传至能新,能新传仁超。

1951年初,经过土改,仁超、能新等辞庙回乡,九龙庵再次成为空庙。

又,据当前主持九龙观庙务的李理忠讲,2007年,他们在维修九龙观山门时,发现一根房顶老木檩上有民国八年(1919)关于道士张永福及其七个弟子重建山门的文字记载。因此,自通福到能新之间,或许另有道教徒众入主该庙的可能。

1953年,当时的中兴乡人民政府兴建乡中心小学校,拆除九龙庵大殿房料,搬到原中兴场街上场口的观音堂(初为中兴乡中心小学校,1970年代初,为中兴人民公社中学,今已废弃)。

从此,九龙观被废弃,颓垣败础,与灌莽同伍。置身于榛莽荒野之中,翠微烟霭之间。大野平畴,连峰叠巘,朝晖暮霭,溪月松风,虽能移人情志,荡涤秽浊,但却长期无人问津,几乎四十年时间。

九龙观重建于改革开放以后。草创之初,只是平整土地,重建山门,修筑围墙,建筑房屋、添置一应宗教设施等,起初主要依靠当地人赞助、道士出门向信众募捐,因陋就简,艰辛备尝。

鉴于信众的呼吁,道教事业的扩大,1993年12月30日,转机出现。青城山道教负责人傅圆天(1925-1997年)派玉清宫道士肖宗良、李理忠两位道长前往九龙观主持宗教事宜,相机进行有关宣传、培修工作,九龙观复建步伐加快。自那时起,自筹资金在原九龙庵旧址上,重建山门、三清大殿等、厨、客房约70余间,常住道士和居士10余人。

2002年8月30日,都江堰市宗教局传达指示,经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九龙观正式成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由青城山道协管辖。萧宗良任住持。从此,九龙观建设步伐加快,一应庙务初具规模。

2008年“5·12”大地震,九龙观山门、三清大殿等建筑受到严重破坏。次年,获得澳门基金会的援建资金,2012年05月,援建工程结束,澳门基金会派李女士前来验收。2012年05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一行28日下午访问四川,参观了澳门基金会援建的都江堰市青城山古建筑群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2008年“5·12”大地震后,都江堰市宗教局、九龙观所在的九龙村都先后予以重建资金补助。

王婆岩亦望坡岩石


王婆岩位于都江堰市中兴镇境内的青城山麓,区内有孟江河和两河,距成都80来公里。森林覆盖面积广,山高谷深,瀑泉争鸣,树木蔽日,风光旖旎,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传说王婆岩是李冰及儿子二郎与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王婆共同设计降伏孽龙的地方。在降伏过程中,孽龙用尾巴一扫,二郎跌坐在大石头上,屁股在石头上印下两个大坑。孽龙扫过的岩边,玉光水滑的,如今叫作“龙滚边”。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功劳,在离堆上修起一座庙宇,名叫“伏龙观”,而把赵公山东坡最大的山溪河流至三溪村的两河口一带称之为“王婆岩”。


后来,有人考证认为,这是一种误传,它的真实名字应是“望坡岩”。


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北宋年间,西蜀有个隐士名叫张俞,隐居青城山,自号白云居士,朝廷七次下诏他都拒之不去,遨游天下山水30余年。他既是有名的诗人,又是具有深刻政治思想的学者,更是矢志不渝的寻道者。北宋熙宁年间,有个能诗善画、名噪京都的文同,带来了表弟苏东坡对张俞的问候,东坡居士还表示他日后也想来此归隐相依。张俞为迎接苏东坡的到来,千辛万苦把山崖上的险石全部铲除,山崖就变得光鲜水亮。这里两山夹峙,有如门户,对岸即天宫山,上面有古天宫观及老君造像遗址。张俞当时就站在这里遥望入山道路,盼东坡早来。这就是“望坡岩”的来由。此后,蜀人画家张大千作了《青城望坡崖图》,专为王婆岩正名。这两种说法从时间上看,相距1300年。今天,人们仍习惯于叫“王婆岩”。


王婆岩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如八卦台、上皇观、中皇观、青皇观等。其中,雄伟的上皇观是唐睿宗李旦的两个女儿玉真、金仙两公主在此修道直至终老的著名宫观。王婆岩也就成为都江堰市与皇族和道文化的结缘之地。


兰字尧:中兴王婆岩


从前,青城山北面有一道山坡,山坡又缓又长。坡脚南北西三个方向各有一个大洞,从洞里涌出三股清泉,流了不远就汇合在一起,取名叫三溪。三溪下面不远,有一道陡峭的悬崖,在离溪岸高不了多少的悬崖石壁上,有一座石穴,石穴宽数丈,高数丈,深数丈,穴顶兀檐飞突,如一顶宽大的王冠,罩于石穴脚下,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沿着溪岸延伸到很深很深的大山里。


离石穴不远,有一户人家,姓王,王家有一个媳妇,姓黎,平辈的称她黎女,小孩和下辈叫她王婆婆。王婆婆是从西面很远很远的黎家岀嫁过来的,对人谦和亲切,和大人小人都打得拢堆。慢慢地,大人小孩都亲昵地叫她王婆


古时候,三溪一带虽然人烟稀少,但还是有走西山出西山的。进出西山的人,大多是苦力,背背子的,担挑子的。这些人到了石穴下都要歇一下气。王婆见这些苦力人很苦,就在石穴中放几个树疙篼,方便苦力坐着歇气。又在石穴中放了一桶三溪水,旁边放了几个陶碗,方便来往的人喝水解渴。三溪的水是从山腹中冒出来的,又凉又甜,人们很爱喝,认为是神水仙水,有事没事都爱到石穴中喝水乘凉,石穴慢慢被叫成王婆岩。


王婆岩位于三溪汇流成的孟江的西岸,为天然石洞,呈三角形。洞口高4丈余,往内洞顶逐渐变低。洞内面积约半分地,宋代在其壁刻有“岁次辛丑淳熙八年四月二十日赵真出备砌方便阁路为众结缘愿世世生生子孙获福谨记”的赵真修路记。至今清晰,古色古香。


宋代才学双全的隐士张俞结庐青城山隐居,闻大文豪苏东坡要来访,天天在岩窝岩棚下候望,故又名“望坡岩”。


宋仁宗嘉祐年间,苏东坡与皇室亲王赵玉情谊深厚,交往密切。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赵玉和苏东坡由于反对新法,赵玉出京隐居西蜀青城赵公山半腰幽壑处,苏东坡于元丰2年被御史李定摘出其讽刺新法的诗句,构成“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苏东坡被赦免,召回京作中书舍人。赵玉约苏东坡于归途中折道游青城山,每于傍晚临岩远眺东方平原,盼故人远道来此,“望坡岩”故名。


王婆岩上侧为三溪口,三溪汇集之处。所谓三溪,即青苔沟、寮叶沟和偏寮沟。《纪胜》这样记载:“三溪水在龙居溪(寮叶沟上游)下,水漱巨石,穿坳为潭,龙族居之。上有古天宫,老君石像,皆神仙遗迹。”《名胜记》亦载:“此溪水色黑,又名黑水溪。”志载:“褚圣母黑水溪人,罗公远游于黑水,皆此地也。”《纪胜》载:“(三溪)上有古天宫老君石像。”


据《仙传拾遗》载:彭州九陇人罗公远,隐居三溪。罗公远有仙术,善隐形,唐玄宗要罗公远传其与己。罗公远说:“陛下以四海之尊,岂可轻信小术?若尽臣术,必怀玺入民间,困于鱼腹。”唐玄宗大怒,把罗公远斩了。数年以后,朝廷使臣入蜀至中皇山,见罗公远在三溪。使臣惊奇,罗公远解释说:“我栖林泉,以修真为务,自晋咸和间入蜀访师诸山,久晦名迹。闻天子好道而来,何遽加以丹颈之戮哉!然得道之人,岂世俗兵刃所能害?”于是写信给玄宗,并以蜀当归为寄。后果然玄宗避祸入蜀,罗公远迎后复隐。


兰字尧:中兴,小九寨


 “小九寨”在都江堰市中兴镇王婆岩风景区内,因有九阶溪色,恬淡神奇被誉为“小九寨”。


青苔沟,因沟底长满的碧绿如茵的青苔随水而漂而名,为石孟江支流。三溪口右出青苔沟,右岸峭奇,左坡微缓。溪平如镜,流泉似止。溪中巨石,半掩溪底,虽形态各异,却无其他沟壑的怪涎、狰狞,显的温顺,逗人可爱。


上行里许,就到了“U”字形的施家河湾南口。这里山缓水平,空旷亮朗。山民依山而居,村舍井然。缓缓的溪流,湿软的滩涂,戏水的骛鹭,棰衣的村妇和农舍门前憩睡的驯犬,无不透出闲逸、恬淡、原始和古朴,不失为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沿溪上行不一里,忽然两座小山冈对峙,古时数人围的特大巨楠向沟斜倾兀立,且形状如黄山迎客松,比迎客松还壮美。巨楠虬枝下垂,掩拂两岩,形成看似幽深的城门洞,冠盖河之口,行人须从如斜撑的巨伞下面而过。仰望右面的卧牛山,其主峰独立云表,烟岚飘动,有刺破苍穹之感。站在沟底,只见两岸陡岸笔直如峭,使人顿生孤寂无援、寒栗、心颤之感。南天门原有古纳通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尚有石墩、石炉、祭器遗物。南天门对面,从施家河湾右行可到登龙山,该山又叫看花山,上有登龙寺。


过了南天门,河湾中碧绿清澈见底,各色卵石在平缓的溪流中似在跳动。再前,溪谷突然变窄,两岸陡直相对,使溪谷幽深、冷浸、昏暗。在半里多长的峡谷两岸的峭崖上,古树横生,支入谷中;苍藤绕树,荫蔽悬崖。兀崖上虬根悬空,枯枝凌垂,悬藤飘摇,使人有泰山压顶之压抑和不安。仰首上望,只有青天一线。若是日正中天,则青色的水面现出光斑点点,才使峡谷变得有一丝生气


原路折回至河湾“U”字形南口,北折而上,到了峡谷陡崖半腰。沿沟而行,从崖壁上凿出的石路弯弯曲曲,如一条彩带绕缠山腰。左面,嶙峋怪状的崖壁,或突出于转角处,或渐往水沟倾斜,成山欲坠之势,或头上惊悬兀崖,兀崖顶浸水滴,使人提心吊胆。右边,脚下是绝壁深渊,投过横生于绝壁上的弯弯曲曲的古树枝叶隙缝下望,深谷中溪水奔流,响声轰鸣,惊心动魄,望之胆寒。


再上为白岩,在青苔沟右岸,与似猛虎俯卧饮水的卧虎岩相对。北岸是卧牛山一条之脉直抵青苔沟的垂直柱状断面。远远望去,只见白岩如擎天巨柱,直插云间,显得雄奇、遒劲,有鹤立鸡群般俊美和洒爽、奇妙。午后,太阳照在白岩上,金灿灿、亮闪闪。月夜观之,银辉灼灼,亮于群峰绵亘的夜幕中,似一道天门,似乎里面有隐隐约约的宫殿闪现。雨雾迷濛中,白岩又像一把刺向苍穹的寒剑。


关于白岩的传说,在民间有两种。一种传说:杜宇为蜀王的时候,蜀地发生了洪水。于是,杜宇带领蜀民避洪水之害避到青城山。谁知洪水越来越大,杜宇和蜀民往山上走一步,洪水就漫一步。杜宇见这样往山上逃避不是办法,就叫蜀民分散往上躲,自己留了下来,把镇国之宝的手杖插在刚漫上来的水边。手杖一插进地,水就不涨了。后来,手杖变成了充天直立的白岩。另一种传说:古时青苔沟一带有九条龙。九条龙翻江倒海,危害青城山人。赵煜到青城大面山以后,听说有九条龙祸害,于是将斩蛟剑插于九条龙下山处,把九条龙变成了九条冈,寒光闪闪的斩蛟剑也变成了白岩。


从峡谷上口至天仙桥、五里长得青苔沟这一段又被称为“桃源沟”或“小九寨”。这段五里长沟,因其右岸的九条冈的九层抬升,而形成这段青苔沟的九级平流。从水色来讲,峡口一带因崖高山绿的映衬使溪水显深蓝;单流水、双流水一带因百米以上的飞瀑的飞珠溅玉而使溪水呈五彩;白岩一带因白岩颜色的映照而溪水微微泛白;余家磨子引水口一带因山势开朗阳光普照而水似碧玉;余家磨子引水口一带因溪中多苔藓而溪水显绿。再上因山上植被的颜色不同而有淡黄、淡绿等不同色彩。

 “小九寨”两岸,是花山、花冈、花梁、花坡、花沟、四时花不绝。正月的梅花使“小九寨”高雅、凝重、突出其不凡的内涵;二月的樱桃花是初春的火焰,满谷生机;三月的桃花妩媚秀艳,柔情脉脉,使人如痴如醉;四月的夜合花淡白幽香,使人赏心悦目;五月的灯台花白的发亮,满谷如银;六月的杜仲花、桦木花、青果花、栗子花紫、红、黄、白五彩缤纷,满山谷成了花的海洋;七月的五倍子花,浓烈而明艳,加助了清溪的热情、奔放;八月的野桂满山流香,使“小九寨”成为香山、香谷;九月何首乌花、藿香花、菊花争奇斗艳,赏趣不已;十月的对节子花乌紫高丽,显出溪谷的深沉;冬月的野菊花和各色泡果,星星点点、情思绵绵,点缀出幽旷境界;腊月的茶花,妩媚、娇艳,像激情久蕴的少妇,点染溪谷的庄重、凝滞。


五里“小九寨”,沟中有上下青冈沱、青骡石、骆驼石、蛤蟆石、莲花石,沟上有华丽的天仙桥,溪岸有四季飞瀑的水帘洞、四季冒水的古水井。一个个景点,都是奇异万千,民间传说会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关于青骡石,相传为宋代时,西陲大将姚平仲功不成而败,亡命南奔一昼夜七百五十里至青苔沟,解纵所乘青骡后,忽华丽的天仙桥现于眼前。平仲过天仙桥穴居得仙,所弃青骡亦化为青骡石。


岸北是如在画屏中耸立的卧牛山。牛肩山、牛背岭,远看峻拔、雄浑。余家磨子对面是观音庵,过土地岭可上大面山顶。岸南,有豹子洞,楠木冈,观音庵,上、下善堂,后庵堂等诸多景点。


过了天仙桥,有鹞子山灯笼寺、龙凤岩、青崖沟等景点,是领略大自然奇伟博大深奥的最佳去处。


兰字尧:人间仙境中兴


中兴镇北部山区为王婆岩景区,处青城山腹心。属喀斯特地貌,峰峦拔地而起,气势磅礴,沟壑纵横。成都山海拔2356米,八卦台海拔1317米,山王庙海拔1321米,鸿都观海拔1341米,龙居山海拔1481米,南天门海拔1215米,周家山、何家山海拔1211米,上元茶山山脚675米。


巍峨的金鞭岩,直插云霄的周家山、何家山,陡直如壁的上清宫绝壁,悬峭的南天门,如剑指穹的白岩,千回百转的麻姑洞、牛角洞、玉真洞,妙趣横生的节理,似哭似笑的巨佛,让人叹为观止。1.9亿年前,尚为大海。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在距今200万年才出露成陆,以砾岩、砂岩、泥岩为主,夹杂少量灰质砾岩、产金、石英和础玉。这里是鸿都山,浑圆平顶的山体,中间是大地坑,四围八峰拱卫,疑似远古火山口。地坑中的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述的鸿都观,是大蜀茶农起义发动地,茶农李顺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登上帝位。


王婆岩景区历史悠久,是古代青城山道教宫观集中分布地、是晋唐时青城山道教活动中心,文昌道教祖庭


远古时,青城山先民栖于孟江右岸秦山洞,古蜀先王在成都山建都,名“蜀都原基”。


黄帝南巡至青城山,问中皇丈人真一之道(《先天本纪》),问道处即中皇观


八卦台,又名天皇庙,古蜀第二代帝王柏灌治青城时的都邑。兰家磨子一带,古名西山,古蜀第四代帝王杜宇归隐处。秦代,八卦台建有渎祠,为封祀渎山(即大青城山)的祭祀处。


东汉汉安二年即公元143年,张陵从大邑鹤鸣山到青城,沿孟江而上,折入龙居溪,在天地合一的鸿都山地坑建玄宫修道,传道,后玄宫易名为鸿都观。《灌县乡土志》记道:鸿都观,汉晋古迹。


三国时,道士李意在鸿都道观为刘备占卜。晋代,大成国皇帝范贲(范长生之子),曾在鸿都山地坑建皇宫修道。


唐末五代,因道教领袖杜光庭在鸿都观研究和传播道学而使王婆岩一带成为道教中心


宋元祐年间,张陵裔孙张继先入蜀至青城王婆岩青皇观伏魔兴道,道教再度复兴。


中兴域地在古蜀柏灌时是“蜀都原基”,杜宇时杜宇避水南往的“西山”。汉代,王婆岩一代有“山市”。


南齐武帝于永明元年登基,置齐基县于青城山五里村口,和帝于中兴元年登基。和帝崇道,将道教中心王婆岩的门户赐名为“中兴”。


唐代,王婆岩三溪成集市。


宋初,因街市和王婆岩居民多长寿,将街市命名为“老人场。”


明中叶,置耆亭乡,老人场更名为耆亭镇


王婆岩景区历史悠久,是古代青城山道教宫观集中分布地、是晋唐时青城山道教活动中心,文昌宫为道教祖庭。


明代杨升庵所记青城108景,有34处在王婆岩景区,王婆岩千古神奇。


世界遗产专家称王婆岩为“世界仅存的净土”。


兰字尧: 耆亭赋   


齐谓中兴,宋名耆亭,汇三江而膏腴,拥崇阿而络井。仰成都戴天,蜀都原基,杜宇西山避水,柏灌治阜民殷。以青牛卧岭,南华沉吟,鸿都翕赫正一,玄真道磬传情。轩辕问道,上皇清警,曾睹大蜀风烟,何见茶马互行?


远山叠浪,深壑曲隈,慕麻姑之秀美,叹王婆之苍巍。丸峰染黛,草绿花媚,倚大面之九重,迎阡陌之祥微。牧童横笛,芎妇望梅,袅炊烟入云雾,闻犬吠伴鸡鸣。丹青水墨,银壶金杯,鸾舞凤翔岚晴,雨霁虹销霞绯。


龙居沉潭,苔暗染湫,峡瀑飞珠溅玉,天门隐秘藏幽。金井流沙,看花远久,嘻鸳鸯之戏水,曳寮叶之阻流。岸芷汀兰,臬隰沃流,涌春江之暖潮,漂枫叶之晚秋。放翁轻吟,子瞻戏鸠,爽籁纤歌长留,人间仙境千秋。


萧宝融、萧衍任昉


和帝于中兴元年登基。和帝崇道,将道教中心王婆岩的门户赐名为“中兴”。宋初称“老人场”,因老人场之“老”意即“耆”字,因置耆亭乡,老人场更名为耆亭镇。清康熙年间复兴街市,定名中兴镇。


萧宝融(488年-502年),即齐和帝,字智昭,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的末代皇帝(501年4月14日-502年4月30日),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东昏侯萧宝卷的弟弟。建武元年(494年),齐明帝封其为随郡王。永元元年(499年),东昏侯即位,改封南康王。东昏侯被废,萧宝融即位。在位一年,被迫让位。萧衍代齐称帝,降为巴陵王。后被杀害,南齐灭亡,谥号和帝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任昉、沈约还精于收藏,他们与王僧儒并称为梁代三大藏书家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



都江堰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都江堰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都江堰市名称由来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汉朝,湔氐道升为县。

自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起,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后期战乱频繁,政区设置变化极大。

三国蜀汉,改称湔县、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南朝刘宋时期,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

南梁,于齐基县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县。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属犍为郡。乐山、自贡、宜宾、泸州、遵义这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曾是犍为郡辖地。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清城县属蜀州。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南宋末年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崇宁县入于灌县。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崇宁县。

清代、民国沿袭。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1994 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都江堰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都江堰市域内的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划入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区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灌溉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三遗之城”。



青山绿水会知音——都江堰与中国音乐的代表《流水》

上皇观,明皇幸蜀时造。
——《名胜记》

上皇观遗址 摄影:任安慧

上皇观即古玄真观,唐玉真公主以此为养性修行之所,大加修葺。此观之宏丽,甲于蜀西。
——明代《蜀志补罅》

上皇观遗址 摄影:任安慧

上皇观,藏在深山中的皇家道观。

唐贞观时,太宗小皇子到青城玄真观学道。

开元初年,唐玄宗的姐姐金华公主在中皇观侧建造西蜀最大的金华宫居住悟道

唐玄宗的妹妹、道士玉真公主到青城压月山修道。将濒临坍塌的玄真观进行修葺,用自己的法号“持盈”命名观名,修建516级石阶以示至高无上,修建青皇观接待外臣,使青城山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上皇观与中皇观相距约一里,是大面山上最古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道观。

中皇观遗址 摄影:任安慧

黄帝南巡至青城山,问中皇丈人真一之道(《先天本纪》),问道处即中皇观

——兰字尧《人间仙境中兴


张孔山为浙江人,清代青城山道士,蜀派古琴宗师,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

——许健《琴史初编》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张孔山游方至青城山中皇观对蜀地琴风情有独钟,潜心研究古蜀琴艺术,最终在都江堰畔二王庙里将山水林泉,谱入琴曲,加工整理了古《流水》,成功攀上了古蜀琴艺术的顶峰。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拂”指法,以及流水的各种形态,故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


中皇观遗址古银杏 摄影:任安慧

张孔山蜀派(泛川派)创始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810年前后,约卒于1905年前后。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分别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两艘宇宙飞船,两艘宇宙飞船上各带有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这张金唱片承载着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


在这张唱片上录有120分钟的节目,其中有编码图解的中国长城,还有中国的古琴曲《流水》。这曲《流水》的整理者和传谱者是张孔山,由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演奏。


负责编制这张唱片曲目的安·德鲁扬在《地球的倾诉》一书中说:“我打电话给哥伦比亚大学的周文中,请他推荐一首中国乐曲,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流水》。他说:‘这首乐曲描写的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中国古琴在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多年就有了。自公元前五世纪中期至四世纪的孔子时代起,《流水》一曲就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选送这首乐曲足以代表中国’。我们决定采用它。这是二十七段乐曲中决定得最快的一首。”


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曲教授及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周文中2005年9月8日前来中央音乐学院接受名誉教授聘书时应邀所做演讲时说:“我在1977年顺利地提议把管平湖大师所录音的《流水》古曲收进了美国送到太空去的宇航船‘航天者’(Voyager)所载的一张金制唱片中,与欧洲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并立地代表了整个地球有史以来的古典音乐。因此使我们的《流水》能争先在太空中静待将来宇宙中‘知音’来再度发现。”


旅行者金唱片:我们把这个讯息投放到宇宙…在银河系的二千亿颗星里,希望有很多…有居民的行星或者太空旅行者的文明。要是其中一个文明捕获了旅行者探测器并明白唱片里收录的内容,那么这就是我们的讯息:我们尝试在我们的时光里活着,或许有天会在你们的时光里活着。我们期望总有一天,解决了我们正面对的难题后,可以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银河系文明。这张唱片代表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决心与我们的善意正存在于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里。


《天闻阁琴谱》,《流水》,张孔山谱,管平湖演奏


旅行者金唱片,英文全名《Voyager Golden Record》,唱片为一百二十分钟,其中三十分钟介绍地球、生命、人类等信息,余下九十分钟全是音乐。


唱片中九十分钟的音乐目录:


德国 - 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由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演奏,由卡尔·李希特指挥。4分40秒

  

爪哇 - “花的种类”,由Pura Paku Alaman以甘美朗演奏,由K.R.T. Wasitodipuro指导,由罗伯特·布朗录制。4分43秒

  

塞内加尔 - 敲击乐,由查理士·杜代尔(Charles Duvelle)录制。2分08秒

  

刚果民主共和国 - 俾格米女子创始曲,由柯林·特恩布尔录制。56秒

  

澳大利亚 - 澳洲原住民歌曲“星晨”及“邪恶鸟”,由Sandra LeBrun Holmes录制。1分26秒

  

墨西哥 - “El Cascabel”(门铃)由Lorenzo Barcelata及Mariachi México演奏。3分14秒

  

美国 - “Johnny B. Goode”由查克·贝瑞作曲及演奏。2分38秒

  

新几内亚 - 男士家歌,由Robert MacLennan录制。1分20秒

  

日本 - 尺八“鹤の巣篭もり”(鹤巢),由山口吾郎演奏。4分51秒

  

德国/比利时 - 巴赫“Gavotte en rondeaux”(回旋的嘉禾舞)来自小提琴E大调第3组曲,由Arthur Grumiaux演奏。2分55秒

  

奥地利/德国 - 莫扎特“魔笛”(Die Zauberfl?te),第14号夜后咏叹调,女高音莫泽尔,由巴伐利亚州歌剧院,由沃尔夫冈·萨瓦利希指挥。2分55秒

  

格鲁吉亚 - 合唱团“Tchakrulo”,节录自莫斯科电台。2分18秒

  

秘鲁 - 排笛和鼓,节录自文化之家,利马。52秒

  

美国 - 忧郁蓝调,由路易·阿姆斯壮和他的乐队演奏。3分5秒

  

阿塞拜疆 - 风笛“Ugam”,由莫斯科电台录制。2分30秒

  

俄罗斯/法国/美国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古代舞,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由斯特拉文斯基指挥。4分35秒

  

德国/加拿大 -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C调前奏曲及赋格第一号”,由格连·古尔德以钢琴演奏。4分48秒

  

德国/英格兰 -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爱乐管弦乐团,由奥托·克伦佩勒指挥。7分20秒

  

保加利亚 - “Излел е Делю хайдутин”(Izlel je Delyo Hajdutin)由Valya Balkanska演唱。4分59秒

  

美国 - 纳瓦霍印第安人,夜曲,由洛狄斯录制。57秒

  

英格兰 - 安东尼·霍伯恩“仙女围绕”来自《帕凡舞、三拍子舞蹈、德国土风舞及其他短曲调》,由大卫·门罗及伦敦古乐合奏团演奏。1分17秒

  

所罗门群岛 - 排笛,节录自所罗门群岛广播服务。1分12秒

  

秘鲁 - 结婚曲,由高约翰录制。38秒


中国 - 古琴“流水”,伯牙作曲,张孔山加工整理,管平湖演奏。7分37秒

《流水》表现的是人和自然、宇宙交融的思想,而不是征服世界、驾驭宇宙,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


印度 - 百拉米拉加“Jaat Kahan Ho”由Surshri Kesar Bai Kerkar作曲。3分30秒

  

美国 - “黑暗是夜晚,寒冷是平地”,由盲眼威利作曲及演奏。3分15秒

  

德国/匈牙利 - 贝多芬“降B大调第13弦乐四重奏”,著作130,独唱短曲,由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演奏。6分37秒


解密金唱片

“地球之音”金唱片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分别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两艘宇宙飞船,两艘宇宙飞船上各带有一张名片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这张金唱片承载着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


旅行者1号和金唱片 (图中金色圆形)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致辞:

Greetings From Kurt Waldheim,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瓦尔德海姆说:“……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星球及其居民只是环绕我们的无边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因而,我们在走出这一步的时候满怀着谦卑和希望。”


唱片上刻着:献给所有世界、所有时代的音乐创造者(To the makers of music, all worlds, all times)


旅行者金唱片是一张于随两艘旅行者探测器被发射到太空的唱片。唱片内收录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及图像,


中国收录 - 古琴《流水》演奏:管平湖。7分36秒(完整)


旅行者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是一张1977年跟着“旅行者探测器”进入太空的唱片,据称能保存10亿年之久。


这张唱片是人类放进太空的漂流瓶,是人类丢进星辰大海的小石子。人类选择了音乐,寻求外星生命的回应。


唱片的收录内容由由NASA的著名科学家、科普专家卡尔·萨根策划。入选的内容有:115幅图像;多种大自然的声音,包括滑浪、风、雷、鸟鸣、鲸鱼歌声、其他动物叫声等;来自不同文化及年代的音乐;地球人的55种语言(或方言)说“你好”的声音。


实际上,依赖旅行者探测器当年的技术,需要耗费4万年以上才有机会遇到距离太阳系最近的邻居。


这意味着,遇到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卡尔·萨根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他说:“发射这个‘漂流瓶’到宇宙‘海洋’,真正诉说的,是这颗星球上生命的愿望。这是向外星生命发送的信息,更是我们对自己的表达。”


旅行者金唱片


比贝多芬的音乐更长


有一个说法是,在筹备金唱片乐单的过程中,编辑联系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周文中教授,请他推荐一首中国乐曲。


周文中几乎不用思考,脱口而出:“《流水》!这是一首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用古琴演奏。《流水》一曲就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选送这首乐曲足以代表中国。”


1977年6月1日创意总监安·德鲁彦和卡尔·萨根,两人在策划《流水》的时候定情结婚。


初选入围的世界各地音乐有五十多首,最后评委们决定从里面选出二十七首,并且要控制长度。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时间长达7分37秒,被认为实在是太长了,需要裁减。周文中教授坚持认为,这首音乐,一秒都不能少。


最后,《流水》成为旅行者金唱片中最长、也是最早确定入选的乐曲。


长度仅次于它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第一乐章,七分二十秒。


高山流水觅知音


《吕氏春秋·本味》版本的“高山流水”最有名: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子期的真实曲谱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最古老的《流水》版本来自古明朝的《神奇秘谱》和《西麓堂琴统》等多部琴书,版本有一百多个。


近代的《流水》演奏版来自川派琴家张孔山,中间加有“七十二滚拂”,渲染出流水的磅礴之势。管平湖先生曾跟随山东秦鹤鸣学习过川派的《流水》。



不蓄指甲的琴家


管平湖(1897年3月4日-1967年3月28日)一生多贫苦,1949年一度靠画幻灯片糊口。冬天,他既没有取暖设施也没有御寒的衣服。因为需要自己生火做饭,手指缝常留有煤渣。


他的指甲有问题,因此不蓄指甲。这本是弹琴的大忌,但经过长期弹奏,他的指尖形成了老茧,因此弹琴时反而产生了一种苍古、刚健的音色。(章华英,2007,管平湖古琴打谱艺术探窥,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


建国后,管平湖先生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古谱,包括《广陵散》、《幽兰》、《大胡茄》、《小胡茄》、《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离骚》、《白雪》等重要琴曲。


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演奏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现存的录音资料大多数来自五十年代或更早期,音响效果难以和现在的录音效果比较。


2013年9月12日,旅行者1号带着金唱片冲出了太阳系。


2020年3月12日,旅行者1号和金唱片与地球的距离为222亿公里,成为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


截止到2020年7月9日,旅行者1号带着金唱片已经运行了42年零10个月零4天,部分功能依然正常运作并持续与NASA通信。


而《流水》的旋律,依旧在宇宙深处,等待一次不期而至的相遇。


旅行者最后拍摄的地球照片


近年,旅行者号飞船已经飞出了太阳系的最边缘,之后地球将和飞船完全失去联系,这是旅行者二号,回望拍摄并传输的最后一张照片,白圈中的一个小点,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一切都在这个若隐若现的微小白点中,战争、科技、欢乐、海洋、疾病痛苦、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最终只是茫茫宇宙的沧海一粟。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青城山都江堰,青山绿水会知音发布于2023-11-15 16:06: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