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元事的教室位于上海陕西南路的一栋老洋楼里,大隐于市。没有招牌广告,乍一看,不过就是一户寻常人家。竹卷帘一遮,辟一方清幽的小世界。屋子百来平方,木地板,依窗户摆开长桌长椅。周末午间,学生陆续赶到,看起来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听说各有拿手绝活,昆曲、书法艺又或者爱香已久,因这缕美妙的气味而聚。


 课用香材已由助教预先研磨,为确保气味纯正,研磨后的香材须在三个月内用完

 

结 缘 香 学


课前我见到了老师如瑗。身材修长优雅,结发成髻,戴一副细框眼镜。如瑗曾是忙碌都市人,当过美术教师、文化记者。她告诉我,2011 年,她还是报社专栏策划人的时候,通过一次采访,结识了香学大师吴清先生,“被他折服了”。经过一年多的追随与学习,如瑗终于打动老师,被允按传统礼数,正式拜师入门。她潜心钻研,认真且幸运,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事业

 

正在教课的如瑗老师,窗子映着小院里的蜡梅


开始正式系统学习香学后,才发现身边有那么多对香感兴趣却又一知半解的朋友。当时沉香收藏热,有朋友千里迢迢到越南购香,花费重金,结果买来的却是赝品。也有人听过一些产区的名称,或者买块料烧一烧。虽说喜爱,对于其中的门,这些爱好者并不是很明白。于是,2013 年,她辞去出版社的稳定工作,建立了一间“小而美”的香学教室。

 

 

体验合香课程


紫元香事最初的课程以讲授沉香鉴赏为主,随着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普及,大众对香事的相关历史知识、合香应用、香药养生等越来越感兴趣。如瑗想到,鉴别是一种技能或手艺,但不止于艺。从“艺”出发,可以入“道”——香事怎么演变、古典文献如何记载、它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应用价值,都是一个个连接古今的课题,等待着探索、讨论,从而叩开一个属于中国古典文化、人文情怀的世界。更由于她在师门传承中的学习受益,希望给爱好者们更系统的香学课程。如今,紫元香事每一期课程,都会详细教授中国香学方方面面的知识,然后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当天的课程是合香,她给大家介绍了中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合香书《和香方》,还要求同学理解背诵《和香方》序,讲被贬到海南岛却开启沉香研究的丁谓与《天香传》,讲《香乘》中的各种香方类型,讲《陈氏香谱》叙述的合香原则。

 

如瑗介绍,古人合香,与中药组方一样也讲究“君臣佐使”。“君” 为主香,它的味道需包容柔和,又要饱有力量,足以构成主体香韵。“臣”辅佐君而不能盖主,达到调和修饰的效果。“佐”的功能则是发香与聚香——合香,是团体作战。

 

属于我的工作台,有电子秤、研钵、木勺


中国传统用香有两大功效:一是养身,应时应节应人,可熏香养生;二是修养心性,也是中国文人香事的最高境界。两大用途背后的哲学思维和西方大不相同。西方的用香,多以表达自我,彰显个性。而中国香事和中国哲学一样,是“向内”的,意于精的自洽。明代著名学者屠隆说过:“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

 

老师讲授之后,学生们即着手实践。古人合香,需要经过择料、炮制、组方、铡碾研磨、炼蜜、和合、制形、窨香等程序。由于课上时间有限,主要练习按成方和合制香丸。同学们跃跃欲试,围拢长桌,分发工具和原料,并每人抽取一味香方,要求最后互相交换成品并点评。我抽到一则“梅花香”,此方以各种香料的组合,模仿梅花香韵,恰好应了冬日之景。

 

同学们围着长桌开始合香


长桌上摆满20 种香材,想到能用眼前的粉末,合成一颗颗神秘的香丸,不免使人兴奋。这些都是上乘香料,分别从国内、东南亚、阿拉伯地区等地采买。如瑗与学生玩笑道:“好香材都给你们练手了。”

 

依照香方择取香材之后,用研钵再次研磨


可惜,都市人多少“先天不足”。久居城市,早已疏远各类自然气味,只知其名,全然不知其味。我按香方依葫芦画瓢,香方上写:“甘松、零陵香各一两,檀香、茴香各半两,丁香一百枚、脑少许,右为细末,炼蜜令和之,干湿得中用。


部分香材


”我将上述香材称量并等比放入盘中,但丁香放置过猛,一股强烈的甜呛气味袭面,覆盖了邻桌的“神仙合香”味。如瑗老师建议我增加零陵香和甘松,同时讲解了古代香料份量换算、单品种香使用比例等专业问题。要求大家调香不疾不徐,每次加入少许,感受气味,如有过之,再调整其他香材的比例。


视香团粘性分次加入蜂蜜



重拾香事传统

现代人的嗅觉被工业合成的芳香剂搅扰,失去对自然香味的精微感觉。而古人的生活和大自然如此亲近,中国的香事传统也与草木相系。“草木真天香”,如瑗感叹。看到钻研香事,有人评价说是“复古”。可仔细想来,“复古”一词实在不够确切。地球上的香味,来源于自然。人欣赏自然大美,与自然合作。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是本该如此吗?

 

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以贯之’的。如果要说是‘复古’,那么复古的不是形式,而是传统的精神”,如瑗认为这种精神是人的本能,去崇尚美好事物,道法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当一个人获得了这种精神,又养成了好功力,他就可以运用香材,与广袤世界对话,并流畅地表达内在。

 

“我是女性,在制香的时候,会倾向于清新典雅的风格。当技术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在合香时,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不必完全承袭古人。” 如瑗说,每一个时代的熏香都有特征,从一个时代的香事风尚,可看到艺术风格、历史文化的演变。比如,唐代的香方富丽堂皇、浑厚尊贵;宋明香方文人气息浓厚,有孤冷清寂,也有精致典雅,源于文人对香事的深入参与及思想盛行;清末时,举国沉沦,人心惶惶,又有西方香水、鼻烟冲击,几乎无人思香。直到今天,追求“香水”的时尚仍在,中国人讲究精微细致的审美,却似乎被掩在历史之中了。

 

香丸可模制成别致的香珠,并串成手串佩戴

 

“该是我们拾起香事传统的时候了”,如瑗说。中国人用香,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如瑗觉得,这段漫长的历史应该让世人知晓。她给大使馆、领馆开设体验课程,展示中华文化传统。她给香奈儿公司讲课,说东方木质香。给宝马公司开设了一个主题体验,叫作“宝马雕车香满路”,说中国牛车、马车上的熏香球,车身颠簸,香气环遍车身。课余,她经常带着紫元香事的老师们一起研制各种产品,比如最近制成的一款清宫“面膜”——取多味养颜药,改慈禧太后的玉容丸为膏。“这些香料方子,看起来没这么多科技含量,但经过数年的实践证实其功效。纯天然、手工、小而美。”如瑗期待如“紫元香事”般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能成为现代人心灵的港湾。人心需要休憩,而不是日夜求取。使她开心的是,她看到了很多朋友的变化。一位学员推荐他的妻子到如瑗的教室学香。一段时间之后,他对如瑗说:“我的爱人脾气好了很多。”这也许就是香事的现代意义之一——放松,愉悦,舒缓,使人们得以与外界的事物产生更多美好的沟通。

 

这里的一切都不紧不慢,而我终于平衡了香材比例,滴入炼过的蜂蜜,捣碾、搓揉成香丸,离开时双手带着一袭清冽梅香。


文 | 严柳晴

图 | 萧昆龙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018年1月刊,原标题为《草木真天香——拜访紫元香事》。


#  香 事 #


楚有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志向与高贵的德行。宋有黄庭坚自称有“香癖”,被贬住房脏陋,以焚香所形成的气味为防护膜,隔绝了市声鼎沸及腐败气味,将自己严密地保护起来。


在过往的岁月里,您是否也有一段关于“香”的故事即日起在文末发表关于“香”的小故事,点赞数最高的7位小伙伴将可以获得紫元香事为我们提供的合香免费体验课程。如果您想亲自调香、搓香丸,体验一次合香,就快踊跃参加吧!


开奖时间:2018年2月7日 下午5点


备注:本次点赞活动仅为邀约读者,具体的课程时间将安排在春节后,敬请期待。这亦是典藏新媒体第一次线下活动,期待因香事与你相聚。




精彩回顾:

“收藏”变成“遗产”?王季迁、赵无极、李可染遗产之殇

要吃肉,大商王后也爱吃火锅

跟着国宝去旅游,天朝可不止这九家博物馆,还有这些......

乾隆最爱的“三希"在清宫178 载,流落民间之后......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典藏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古代文人追求“香以明志”,我们也来合一方香(文末重磅福利)发布于2021-04-21 17:3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