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由来古籀通

一管锥毫写家风

林延辉先生国画作品解读

文/林壁荣

Painting style interpretation

[画风解读]

 

 

林延辉 | 简介

林延辉,笔名小益,1955年生于广东揭阳,现为国家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大华书画院顾问、揭阳市潮汕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揭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揭阳画院画师。

幼承家学,深受乃翁---岭东著名画家林收益先生影响,中国画作品笔墨浑厚苍润,赋色古艳沉古,不拘陈法而具自家面目。美国华籍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周千秋赞其作品“深的缶翁精髓至佩”;新加波著名艺术评论家周颖南先生称其所作“清雅古朴,肖像人物兼备”。“殊为可爱,我宝之”。

国画作品先后在美国、新加波等地展出,连年来在全国性书画赛中入选获奖多达上百件。一九九六年《多寿图》获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国际艺术作品博览金奖。《长寿图》在庆祝建国45周年书画大赛获银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文人画家总会等三十多家艺术单位联合授予为当代书画家资格称号、国际银奖艺术家称号。


 

 

画家吴湖帆曾经有:“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则随之,生宣纸盛行而画学亡,书则随之”这一感叹,在书画工具材料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如何能够做到原汁原味体现原来中国书画特质?的确,对于一个肩负着传承中国山水画艺术、且在青绿山水画上有大成的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惊心动魄,更多的是体现出画家对传统的一种守望。

 

 

 

近年来,时常听到画家林延辉先生感叹十几年来国画纸张质量太差,难以表现海上画派的笔墨韵致,同样,对于一个自小就秉承家学,浸透着吴昌硕、刘海粟诸大家艺术风格的画家来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没有什么比承接笔墨的纸张更为切要,其中更多的是体现出画家对守护传统笔墨之中的一种无赖。

 

 

 

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十分注重画面的笔墨语言,以极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深邃的意境。作为一个坚守海派绘画艺术风格的画家,笔墨的质量无异于生命一样重要,林延辉先生的写意国画,以籀之法入画,发力于腰,行力于臂,摧力于腕,聚力于指头,使转行笔,注于物象,则倾笔墨以意气,注图幅以精神,故笔下的梅枝遒劲圆浑,如屈铁还伸,梅花凝重奇诡,枇杷、荔枝、桃子等叶脉写意钩勒,用笔轻重徐疾不同,内藴至深。

 

 

 

观林延辉先生作画,在谋篇布局更是承袭吴昌硕讲究布势笔气法乳,得势则万毫齐力,势如如破竹、如席卷、如旋风,一气呵成,画面物象形与势相倚,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呼应有情,这种取势行笔画面无气凝墨滞迹象,正是吴派画家独特的绘画语言,在作品中形成个性鲜明风格。

 

 

 

在用墨用色上,林延辉先生遵古法制,从画牡丹用的西洋红、画枇杷用的藤黄到手磨墨汁,都十分讲究,就是为了追求物象的笔墨效果,使自己的绘画作品能体现出那种先贤们提出的所谓墨色滋润、元气淋漓,薄中见厚,艳中见古境界,在这里,可以理解和体会到一个画家为什么对伪劣笔、墨、纸张的痛恨之心。观林延辉先生作画,还常出现有一个以口含墨动作,很多前辈画家将以醮墨笔毫着纸前在嘴上吮吸,使之干湿浓淡适度,“食墨”可以看到一个画家对于艺术追求艺术品质的虔诚之心。

 

 

林延辉先生精于花卉果蔬,笔下寿桃、枇杷、荔枝尽得林受益老先生真传,为看家本领。其笔下牡丹,摒弃市井所用的大红大绿,不落于粉脂俗艳,敢亍大胆用墨,使花叶富于复杂而有变化,于质朴中见古厚意趣,更有历经一番沧桑之感。他如葫芦、画中叶子墨色华滋,极尽偃仰掩映之美,看似随意的葫芦当空垂挂,却是万种风情在一芦。紫藤垂珠滴露,老藤似屈铁,柔中带刚,可看出画家笔墨全在于一气斡旋。他笔下的荷叶多浓墨湿笔,水墨恰到好处,荷花淡墨勾线,稚拙有意趣,真正体现海派写意画水墨淋漓效果。

 

 

 

 

 

 

 

 

 

 

 

林延辉国画作品,林延辉,国画作品,画风,家风林延辉国画作品,林延辉,国画作品,画风,家风林延辉国画作品,林延辉,国画作品,画风,家风林延辉国画作品,林延辉,国画作品,画风,家风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画风解读画史由来古籀通一管锥毫写家风-林延辉国画作品解读发布于2021-04-23 1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