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医道
教你辨证论治,提供个体化方案。
关注

丹溪医道
提供深度中医内容和养生知识。
关注

黄帝医道
实用中医知识,每天分享。
关注

仲景医道
仲景国医,经典永流传。
关注

大象医道
大音声稀,大象无形。阴阳相济,医道交融。



关注

当归医道
当归医道,岐黄之道。
关注

远志医道
关注这个号的都学到本事了。
关注

杏林医述道
热爱中医的人,都在这里。
关注

杏林医术道
中医人,欢迎你回家。
关注

“关注”二字,或点击 名称,即可关注。



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篇“用药如用兵论”,说的是治病和用兵是一样的道理。


古人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病邪好比是敌人,药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


首先我们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也就是辨证的过程,兵法上叫“知彼”;同时还要知道每味药的药性,就像将军了解自己的士兵一样,兵法上叫“知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用药,就能获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战不殆”。


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就是症状,症状只是表象,如果我们只根据症状来用药,而不辨证,就无法了解疾病的病位、病性,就如用兵不知敌之确切所在,敌之数量多少,敌之勇怯如何等,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


辨证就像破案,症状只是线索,线索有真有假,有全有略,好的侦探只要找到一些片断,就能把线索一个个串联起来,整个案件就可以告破。


辨证也一样,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好的医生能够从中抓住几个要点,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谴方用药,故能效如桴鼓。


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许多人知道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尽管一张处方中的药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数是以“方”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而不叫做“开药”。每一味中药都有性味、功效、归经等,这是治病的基础,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方剂是在单方专药治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由简到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药物经过配伍,能够增强疗效,随证合药能够适应病情需要,同时还可以监制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因此,相对于单药、专药的应用,方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方剂大多是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应用并证明有效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整体辨证思维。


有人认为,中医应用复方是因为对各个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不明确,其实不然,这是由于中医的理论所决定的。


大家可能会发现,西医学在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各种药物合用的现象却越来越复杂。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一餐要吃30颗药片,其中降压药3~5颗,调脂药2~3颗,降糖药2~3颗,抗血小板聚集药2~3颗……再加上保肝药、护胃药等。


药是吃了,指标也都接近“正常”,但是,人整天晕乎乎的,难以坚持正常工作。他说,服药的感觉比生病更难过!


虽然类似的病例越来越多,以至于大部分的患者和医生都习以为常,但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整体,靠“有效成分”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


更何况,西药的合用与中药的配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根据对抗的原理进行叠加,而后者根据“理”、“法”的指导选方用药,或选药组方,中医把“方”称为“阵”。


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君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中,君药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臣药和佐药的作用是辅助君药;使药的作用是调和方中诸药,四者各司其职。


如治疗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4味药组成,主要功效是补益脾气,其中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作用,所以是君药。


白术健脾燥湿但补气力较弱,效果不如人参,所以是臣药;茯苓渗湿同时能健脾安,故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能协同上药的补气作用,又能调和其他几味药的作用,就是使药,可见同一方中不同药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而同一药物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例如:甘草在大多数方中是使药,主要作用是调和诸药,但在“炙甘草汤”中它就是君药,主要作用是甘温益气、缓急养心


所以,中医方剂发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非个体的作用,一个方的功效绝不是单味药物功效的简单叠加。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主要针对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证”,再根据“证”来制订治疗的法则即“治则治法”,然后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方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简而言之,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药,讲究的是法要对证,因法选方,这就叫理法方药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阵”,布好“阵”还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阵容。


因此,中医看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处方中的药物也要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加减,有时还需要投石问路以观之,这与兵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一样的道理。


记得李可老中医在治疗阴寒内盛的假阳证病人时,就嘱其将熬好的四逆汤放在冰箱凉了后再喝,他说实际上冰镇的四逆汤过了中焦后就发挥热的作用,这招不就是兵法所说的“瞒天过海”吗?


但是,现在有些中医师治病不讲理法方药、君臣佐使,讲的是“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什么“抗病毒”啊、“改善微循环”啊,挺吓唬人的,但那些药已不是中药,至少不是一个真正中医眼中的中药!


有一个很常用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写着的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是“风热感冒”,理由就是,清热解毒药能够抗病毒,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牛头不对马嘴,竟然能行销全国!类似的说明书已经越来越多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药物防治疾病,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胜偏衰,使之恢复平衡。清初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其中有一篇就叫“用药如用兵”。


清代兵学家邓廷罗在其所著《兵镜备考》中说“救乱如救病,用兵犹用药”,可见,中医用药与军事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用药如用兵”与合理组方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代兵家无不奉为至诫。医家治病,有如兵家打仗,用药用兵,均同此理。


所谓用药如用兵,意即医家治病需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祛,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而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历代兵家常胜者,必善用兵,历代医家有为者,必善用药。


已故著名医家施今墨先生便在用药上颇有创新。施先生治病,常以两药相伍而用,名之曰“对药”。配伍得当,常能取得奇妙的功效。


如黄芩单用可清肺胃之热,配伍白术则为保胎圣药,配伍半夏则可制胃酸。一味药经过巧妙配伍,能超出单味药原有的功效,可见配伍用药是很有学问的。


其他如桔梗配枳壳,一升一降,上下通达,可调理气机;苍术配元参,一燥一润,一散一收,用治消渴降血糖等,这种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对药配伍,古代医家亦不乏其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中,以桂枝配白芍,一阳一阴,一表一里,一散一收以调和营卫;生姜配大枣,一表一里,一辛一甘,既调营卫,又保胃气,其择药之精,组方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例子说明,熟知药性合理组方之重要性,临床医生切切不可忽视,这是重要的基本功。


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治疗中便可驾轻就熟,有如兵家通晓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如此方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并敌一向”与用药“效宏力专”


在战争中,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是取得胜利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一再强调集中兵力的好处。《孙子兵法?虚实篇》说,两军对峙,要使“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以众击寡,就能造成明显的优势而迅速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九地篇》又说:“为兵之事,在于顺(通慎)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孙子在这里指出:谨慎观察敌人的动态,然后集中兵力攻向敌人致命的一点,就可以轻巧地成功大事。


同理,在治病过程中,当查明病情后,也要集中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专攻疾病的关键之处,造成对疾病的强大优势。这样“以众击寡”、“并敌一向”,就可以“巧能成事”,治愈疾病。



“势险节短”与强攻快攻


为了顺利地击败敌人,在战争中往往需要制造一种有利的态势。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作战计划确定之后,“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根据如何对自己有利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如调动大量的军队、准备充足的武器、占领制高点、开展外交活动等。


《孙子兵法?势篇》还指出:“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即形成的态势要险峻,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攻击的节拍要短促,使敌人无喘息重整的机会。


在医治疾病时,也要为之势,并尽可能创造“势险节短”的攻击态势,以便迅速治好疾病,使病人康复。不能让邪气深入,加重病情。


“非危不战”与慎重用药


《孙子兵法?火攻篇》在用兵作战方面提出了三条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其意思是说,没有利益可占,不要出动军队;没有得胜的把握,不要用兵动武;不到危急关头,不要与敌交战。


这是因为出动军队与敌交战,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一定要在对己有利必然得胜,或到了非战不可的危急关头,才采取行动。


同理,所有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这也是古称药物为“毒药”的原因。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用药物,并且在能治好疾病的原则上,尽量选择毒性小的药物,减低副作用


此外,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也很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


治疗时要对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对治疗的注意。告诉病人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使其与医生配合治疗,并告知具体的措施和调养方法,解除其苦恼的消极心情。


如“人之情,莫不恶死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如果病人紧张慌乱、忧虑过度,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而使病情加重。只有情绪乐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疾病作斗争,药物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病体迅速痊愈。


军事思想中也非常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军队的士气和决心在战争中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故《孙子兵法》十分强调“治气”、“治心”。


《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古代军事思想更是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因此熟悉掌握一定的兵家思想对理解中医理论,指导治病有很大的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把兵家理论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防治疾病的水平,为治愈疑难病证增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黄帝医道


延伸阅读(中医方剂学、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西医“开药”,中医“开方”!发布于2021-05-04 18:46: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