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内景与〈藏〉精选药方研究》导论

颜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出生,福建省漳州市海人,哲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在站)、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科研人员。200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保护监测专业;2012年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孙中山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导师为邓文金教授;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道教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生命内景与<道藏>精选药方研究》,导师为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毕业后到大理大学工作至今,2016年同时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从事道教医药学、民族宗教、国学养生等研究。


一、选题缘起与题名释义

 

作为道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医学”近年来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数十年来,众多前辈学者对“道教医学”的内涵、道教与世俗中医药学的关系、道教医学文献的校勘、高道名医、道教医学哲学、内丹医学、道教医学的疗养思想和炼养方术等方面都作了较多的探讨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基本宗旨,道门中人长期从事人体生命奥秘的理论探索和医疗实践,孕育了贵生重生和“十道九医” 传统,于是历代道医名士便亲自开具、应用、增补、编纂廉验药方并保存在《道藏》中代际相传。其中,以《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图经衍义本草》五方药书最为集中,仅《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里的药方就达5300张之多。对这些方药的研究,学术界也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同时我们发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和《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图经衍义本草》这三部书上,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却罕有涉及;再说,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科研界,对这些药方的研究多是采用成分药理分析法和卡方检验法、关联规则法等统计学方法的现代研究手段,虽然这些研究方法在药物鉴定、量效关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不足之处是尚无法阐释药方的配伍机理。我们知道,传统药方重在配伍,而《道藏》中的药方均为古人所开具,因此笔者以为,如果能从古人思维出发,探索其配伍的原理,这应该是一条比较有可能接近古人开方原旨的路径之一。

要做到从古人的视角分析药方的配伍机理,首先需要明晰古人对人体生命奥秘的认识。本来这方面已无需探讨,但是和古人相比今天中医药疗效整体较低的客观事实促使学界对今天中医教材理论进行反思,并要求重新回到古典医籍进行查考和验证。结果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生命的一些正确认识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被掩盖、模糊或曲解,而这也是导致当今中药疗效不高的原因之一。为此,裘沛然、邓铁涛、路志正、陈潮祖、廖育群、张效霞等众多前辈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探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以张效霞先生的《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脏腑真原》两部专著的成果最为突出。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张效霞先生考辨得出的有些观点也并不正确,同时也遗漏了其他一些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却可以从道教医学中找到答案。我们知道,古代,道教医学向来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提出的先后天精气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藏象的先天真炁本象、经络气脉的发现等诸多关键细节对祖国医学的理论建构和临床实践的应用均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首先对古人关于人体生命奥秘的认识给以较为全面地澄清、还原和复现,而后以之为据才比较有可能来分析《道藏》中药方的配伍机理。

近十年来,笔者对世俗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有着浓厚兴趣,研读了古籍数百种,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有一定的自身疗养的实践体会。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便将选题拟定为《生命内景与<道藏>精选药方研究》。题名中的“生命内景”是人体内部生命景象之意,“内景”二字是借用《黄庭内景经》的提法,意在探索人体内部生命的规律;“《道藏》精选药方”是指本书分析的药方全部出自《道藏》。由于《道藏》药方数量繁多,加上篇幅和精力有限,故笔者便按照药味尽量少、方中药材今天仍得和照顾到各个科目的原则,从《道藏》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图经衍义本草》这五部方药专书中精心挑选出99进行详细剖析和探讨。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与本书新生点

 

纵观目前学术界对“道教医学”领域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道教医学”专题研究概况

1“道教医学”内涵的界定。对于其概念的提出,较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其将“道教医学”作为一个条目列入,指出:“道教医学: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与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日本道教研究学者元昭治1992年在其《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一书中则认为道教医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中心圆层的汤液、本草、针灸等,中间圆层的导引、胎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外周圆层的符、占、签、咒、、禁、祭祀等,并指出所谓道教医学就是精气神医学”1995年,胡孚琛先生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道教医药学”条目下指出:“道教医药学是在道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是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的医学……是一种社会医学和宗教医学。”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盖建民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善而成的专著《道教医学》基于翔实史料,考察了道教医学产生的渊源演变、内容形式以及与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内在关联,并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论证了道教医学流派的客观存在,最后综合了各方面的定义,对“道教医学”作了如下界定:“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对于“道教医学”的类似提法还有“道医”道医学等。

2)道教与世俗传统中医学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包括在对“道教医学”内涵的研究中,因为要对“道教医学”的内涵进行界定,首先就要理清道教医学与世俗传统中医学的关系,所以上面提及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以及胡孚琛先生的《道教医药学述要》一文、盖建民老师的《道教医学》一书都有论述。此外,对道教与传统中医药学关系进行研究的成果还有孟乃昌先生《道教与中医药学》一书,魏启鹏的《<太平经>东汉医学的关系》、钱安靖的《试论道教与道教医学》、郭起华的《从葛洪陶弘景看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钟肇鹏的《道教以医学养生关系》、金棹的《东汉道教与医学》、丁贻庄的《道教与医学》《道文化与中医学术的关系》、刘翠青的《中医与道教》、郑晓红的《道家中医养生康复思想的影响》、王志萍等的《试论道教文化与中医学思想的发展》等文章。

3)道教医学文献的校勘和研究。这方面成果主要有王均宁点校的《肘后备急方》(2011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张印生、 韩学杰点校的《孙思邈医学全书》(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2012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薛瑾等人点校的《王冰医学全书》,此外还有李云点校的《黄帝内经太素》(2007年,学苑出版社)、王家葵点校的《养性延命录校注》(2014年,中华书局)等书。期刊论文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有,朱越利先生于1986年在《宗教学研究》上发表的《<养性延命录>考》一文对《养性延命录》保存的先秦到两晋的养生思想、道经医书轶文等进行了详细考辨,盖建民教授撰写的《宋元道教医学考论》《明清道教医学论析》两文探讨理清了宋元明清的相关道教医学文献。

4)道教名医个案研究。对于历代道医高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陶弘景、葛洪和孙思邈上,此外也涉及杨上善、王冰、胡愔等道医。201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大系中的钟国发的《陶弘景评传》、卢央《葛洪评传》、干祖望《孙思邈评传》对陶弘景、葛洪、孙思邈三位高道的生平、医疗养生等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刘永霞的博士论文《道医陶弘景研究》也对陶弘景的医疗思想和本草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了考究。此外,盖建民教授的《道教医家杨上善、王冰考论》《唐代女道医胡愔及其道教医学思想》《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创获》、高兴华的《试论葛洪对古代化学和医学的贡献》、陈克勤的《论孙思邈在针灸学术上的贡献》、谢文宗的《孙思邈对祖国医学的重要贡献》等文章均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道门名医的医学贡献。。

5)道教医学的医疗思想与炼养方技。这方面成果比较多,包括道教医学的医学哲学、养生、服食、内外丹、方药、导引、心理等诸多方面。论著方面有李远国老师的《中国道教养生长寿术》《道教炼养法》《道教气功养生学》,陈耀庭、李子微、刘仲宇合编的《道教养生术》,郝勤、杨光文的《道在养生——道教长寿术》,詹石窗教授的《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以及主撰的《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胡孚琛老师的《丹道法诀十二讲》、何振中的《道教内丹医学思想》、崔仙任的《<东医宝鉴>道教医学思想研究》等。文章方面的成果则主要有丁贻庄老师的《唐代服气养生论》、黄渭铭的《道家养生思想的特点与方法》、盖建民老师的《道教医学思想简论》《道教房中术的性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盖建民、詹石窗教授的《道教医学模式及其现代意义》,盖建民、何振中的《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奇经八脉”初探》,程雅君的《道教医学的三境九重——<吕祖医道还元>探微》,李德杏、王蕾、王泓午的《道教医学“以德养生”》,吴学宗、王丽英的《从葛洪著述管窥葛洪的道教医学思想》,王晓的《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张钦老师的《道教行气术的一点心得》等文从不同角度探讨、研究道教医学蕴含的多样丰硕的医疗养生内容。

(二)“道教医学”分支——道教方药与药膳食疗研究现状

在丰富多彩的道教炼养方术中,方药医疗与药膳食疗占据重要地位。由于《道藏》的药方主要集中在《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图经衍义本草》中,故而目前学界对道教方药医疗与药膳食疗的研究也就主要体现在以上诸书。具体而言是:

1)综合研究方面:从综合方面研究探讨道教的方药与食疗的成果主要有王明辉、蒋士生、王风雷的《道教医学中的食疗与药疗》,张卫、张瑞贤的《道教医学服食方研究》,刘国梁的《道教营养学散论》,谢彦红、胡孚琛的《道教服饵派的仙药、美容方及食疗方》、蒋力生的《论道教服食方的价值和影响》、拜根兴的《唐代道教徒养生饮食述论》等文;学位论文有徐刚的《道教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服食研究》(2014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论著方面则有黄永锋教授的《道教服食技术研究》《道教饮食养生指要》两本专著,刘正才、姚呈虹二人主编的《道家医方》《道家药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两本均冠名“道家”二字,但选录的药方(含药膳方)大多不是出自《道藏》中,而是以药方名称带有道家道教色彩为根据从历代医家的方书中挑选出来的。当然,这两本小册子的药方大都附有作者的简单按语评析其主治原理,较其它只有辑录没有分析的著作要难能可贵得多。

2)《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的研究:探讨《葛仙翁肘后备急方》中药方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黄星垣、黄晓岸的《<肘后备急方>对急症的论述和贡献》,彭君梅的《葛洪<肘后备急方>药物炮制用词辨析举隅》,聂晶的《<肘后备急方>治腹水经验探要》,张文霞、钟希文、梅全喜的《<肘后备急方>对中药丸剂的贡献》,冯骊的《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药方定量分析》,戴卫波、 梅全喜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艾叶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邓丙戌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鲜药外治皮肤病经验》,许霞、朱建平的《<肘后备急方>方剂剂型统计与分析》,常向明的《<肘后备急方>救治内科急症探析》等文章;论著方面则有刘绪银的《<肘后救卒方>新解》,该书采用专题形式从方术内核、方药学成就、诊疗方法学成就、临床学术成就以及学术传承方面对葛洪的医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

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这方面的成果甚为宏富,期刊论文方面主要有盖建民老师的《药王孙思邈及其食疗学思想》,陈熠的《<千金>考》,洪文旭的《<千金方>美容方药试析》,朱姝、欧阳兵的《<千金方>补益方药现代研究进展》,洪芳、杨勇的《<千金方>产后心腹痛方用药配伍组方特点探析》等文。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有2007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旭珍的硕士论文《<千金方>调治脾胃病方药研究》、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思苹的硕士论文《探讨<备急千金要方>中脾胃病证的病机分析及辨治特色》、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叶常春的硕士论文《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等。博士学位论文方面主要有200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金芷君的博士论文《<千金要方>内科杂病脏腑辨治特色研究》、2011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朱姝的博士论文《<千金方>补益方药研究》、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何世民的博士论文《<备急千金要方>21味药物剂量分析研究》等。论著方面的有陈华章《寒温天一——千金方的运用与研究》等,至于以《千金要方》里的部分药方为对象进行介绍的科普著作则非常多。

4)《急救仙方》研究:对该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极为少见,目前仅查到2011年樊建开、仇菲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的《<急救仙方>疡科方辨析》一文初步探讨了该书记载的背疮、疔疮等疡科治疗方法的突出贡献。

5)《仙传外科秘方》研究:研究《仙传外科秘方》的专题研究成果亦相当少见,仅见到1990年张惠法老师发表在《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的《<仙传外科集验方>在骨痈疽方面的成就》一文探讨该书对骨痈疽病症的贡献;2012年田海丽、田海萍等人发表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外治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浅述<仙传外科秘方>外治法》一文初步探讨了该书的外治法成就;2013年田海丽、温艳华等人发表在《整理、传承、发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的《民间医籍<仙传外科秘方>简介》一文又简要介绍了该书的情况。

6)《图经衍义本草》研究:由于该书系《证类本草》和《本草衍义》的合编本,今学界单独研究的居多。对于《证类本草》的研究如,蒋川等人的《<证类本草>药图初考》一文初步分析了《证类本草》药图的绘画风格、药图地名是否相符以及“同名异绘”等情况;赵宝林的《<证类本草>中和州药物品种考证》一文对《证类本草》记载7种和州产药材——干地黄、茵陈蒿、芎?、蘼芜、当归、牡丹、桔梗进行了考证分析。对《本草衍义》的研究如,王熠、郭君双的《<本草衍义>版本源流初探》一文探讨了《本草衍义》的刊刻版本演变情况;李振国、贾敏如的《<本草衍义>对中药鉴定的贡献》一文分析了《本草衍义》对鉴别中药真伪方面的贡献。其他对于二书的单独研究的成果较多,不一一列举。而对于合编本《图经衍义本草》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颇少,目前仅查到三篇论文。1992年尚志钧、刘大培两位先生发表在《基层中药杂志》的《<政和本草>增入寇氏衍义》一文分析了二书合编分别以“图注本草”和“图经集注衍义本草”为主要名称的刊刻版本情况;2014年杨荫冲发表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的《藏本<图经衍义本草>音释考》一文探讨了《图经衍义本草》中音注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广西民族大学张阳的硕士学位论文《道教医学中的中医学科技——以<图经衍义本草>序例卷校雔为基础》对《图经衍义本草》的相关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考探:一是对道藏本《图经衍义本草》序例卷做了校雠和梳理。改正了《中华道藏》中的一些错误;二是考证了《图经衍义本草》书名的演变由来;三是以菖蒲”为例论述《图经衍义本草》中的传统医学科技;四是论述了道教与传统中医学的渊源、结合的历史机缘和必然性等。

(三)从“古人思维”出发研究人体生命的研究成果

如果抛开众多从精气神、性命、阴阳五行等宏观论述人体生命的研究不论,那么古人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则主要体现在当前中医院校的教科书中。几十年来尽管教材几经修订和完善,但中医药的疗效始终未能得到较大提高。当然因素很多,但与教材的不完善分不开,这也促使学界对当前中医理论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反思,并要求重新回到古典医籍进行查考、探索和澄清。裘沛然、邓铁涛、路志正、陈潮祖、朱宝忠、何裕民、张晔、江中坚、杨庆臣、石雪梅、朱光宇、穆俊霞、李新毅、何娟、杜梦玄、鲁明源、刘昭纯、刘保和、孙雨来等众多学者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古人关于人体生命的认识作了探究,澄清了当前一些不当的认识,有力地推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中从整体上看,以廖育群、张效霞两位先生的研究最为系统。廖育群先生在《岐黄医道》指出“尽管中医学中所说的脏腑与现代医学中的同名脏器不能完全等同,但其基本概念无疑仍是以脏器实体为根据的”,“三焦一腑实乃腹腔中的腹膜脏层包裹脏器外组织所形成的各个部分……(是)许多中空的‘不实之肉’。”这就明确指出了中医上的脏腑是指物质结构、“三焦”是指脂膜。张效霞先生更是在其两部专著——《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脏腑真原》中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当前习以为常的一些理论观点如小肠是否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胆汁是否来源肝脏以及膀胱是否储存尿液等问题以古籍为依据进行了详细考辨。张效霞先生的观点言出有据、考证详尽,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四)本书的研究空间与新生点

从上可见,无论是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看,数十年来学术界对道教医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道藏》中的药方(含食疗方)进行研究的也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发现,对于《道藏》记载的药方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图经衍义本草》上,特别是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却论述极少,然而这两部方书却有不少对妇产科、皮肤科、骨伤科等危症重症进行急救的良方。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术界特别是中医药科研界,对传统药方的研究更多的是采用现代成分药理分析法、卡方检验法、关联规则法等从统计学、数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尚难以满意解释传统药方配伍治病的机理。今天我们研究古代药方的最终目的是揭示配伍规律以用来治病救人,因而从古人思维的视角出发探索方药的配伍原理和治病机制应该是一条比较有可能接近古人开方原旨的路径之一。

当然,要想从古人的视角剖析药方的配伍机理,首先需要明晰古人对人体生命奥秘的认识,而由于我们今天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观点偏离了古人的认识,因此首先较为系统、全面地澄清、还原与复现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本然面貌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后在此基础上,再对《道藏》中药方的配伍机理进行剖析、探索,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古人开方的原旨所在。正如前文所论,澄清与还原古人对人体生命的一些正确认识,前辈学者已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张效霞先生的《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与《脏腑真原》两部专著。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张效霞先生考辨得出的观点也并非都正确,如张效霞先生将“脑为元神之府”等同于“脑主神明”,认为“心主血脉”是五行推类的结果以及认为“卫气出于上焦”等一些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因此很必要进一步探索和澄清;同时张效霞先生对于其它人体生命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未予以探讨考辨,如心脏是否确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怀胎受孕是否只需要父精和母血即可、经络与血管的关系如何以及脏腑与脏腑之间血气的运行到底呈怎样的合作关系等等都是日常医疗养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更多需要道教医学来回答。另外,今天学界从古人的思维如从精气神、太极阴阳、五行时空等方面宏观论述人体生命规律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都比较空泛,并未细化到人体生理病理的微观层面,也就大大限制了以道教医学理论来指导遣方处药的可操作性。然而也正是有此薄弱点,才为本书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也是笔者之所以专设《生命内景》上篇尽可能还原复现祖国传统医学本来面貌的必要性所在。

基于以上所述和逻辑认识的规律,笔者将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生命内景》系统还原古人探索人体生命的内景,并将其高度浓缩在一张《医道太极图》上;然后在中篇《药方剖析》中,按照药味少、药材易得和科目分类原则,从《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图经衍义本草》五部方药书精心挑选出99药方,并以《医道太极图》为模型工具逐一剖析、探讨每张药方的配伍机理、治病缘由。下篇《古为今用》则从宏观层面分析《道藏》药方的基本属性和探讨其如何古为今用的基本路径。

 

三、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上中下三篇逻辑关系

 

本书以古人关于人体内部生命规律的理论成果和《道藏》中精选出来的99药方为研究对象。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生命内景》,中篇为《药方剖析》,下篇为《古为今用》。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是:上篇《生命内景》主要是以古籍为依据从宏观层面的精气神、性与命到微观层面五脏六腑发挥的生命职能、生理特性和经络血脉气脉循环以及营气卫气升降出入的运行规律进行了详细地考辨论证,澄清了当今对人体生命一些不当的认识,尽力还原和复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本然面貌;而后根据清代医家黄元御先生中气旋转、升降回环”和民国医家彭子益先生“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的论点为依据将古人对于人体生命内景的认识高度浓缩并绘制成一张《医道太极图》。在此基础上,中篇《药方剖析》先将从《道藏》中精选出来的99药方按照急救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男科、食疗科、美容科进行分类,而后以上篇总结提炼的反映人体生命规律的《医道太极图》为工具逐一剖析、探讨每张药方的配伍原理和治病机制,对古人的开方原旨进行尝试性探索。下篇《古为今用》则跳出框架外,站在宏观层面审视《道藏》药方的优缺点并探讨其如何古为今用的问题,使得《道藏》药方能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落到实处。

从中可见,上篇《生命内景》是中篇《药方剖析》的基础。只有先明确何为人体生命的健康常态,才能分析中药何以能治病。所以如果没有上篇对生命内景的澄清和探讨,就无法对中篇药方的配伍机理进行分析;而如果没有中篇药方的剖析,则上篇生命内景的分析就缺乏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无法验证上篇的探讨是否正确或到位。要言之,上篇《生命内景》是理论基础,中篇《药方剖析》是应用发挥;一为体、一为用,一为“道”、一为“术”。而下篇《古为今用》则揭示《道藏》药方整体配伍规律,并论证与探讨其古为今用的路径,是对上篇、中篇的总结、提升和升华。可见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的研究既是一种理论还原研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其必要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1)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展道教医学的研究视野。目前学术界对道教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文献等方面,对《道藏》中药方配伍机理的阐释较少。因而文中对从《道藏》中精选出来的99药方进行剖析、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道教医学研究的视野,有助于道教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世俗传统中医学在人体生理病理理论建构上的进一步完善。由于当今中药疗效不高,研究者一方面需要运用统计学、数理学、成分分析法等现代手段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古人的思维进路出发对人体生命本质和药物之间的组方机制进行还原和诠释。因为“方剂”毕竟不等于“药物”的简单相加,研究者只有先做好传承还原工作,现代化的创新才具备扎实的基础,也才能明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而本书力图以大量医道古籍为依据较为系统地复现祖国传统医学的本然面貌,澄清当前对于人体生命的一些不当或不全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实当今中医学理论。

3本书模型建构的探索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为老课题新视角的研究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由于人体生命的复杂深奥,古人往往医道结合,以求能更准确地认识人体生命的规律。因此本书中对于生命内景的探讨和药方的剖析都结合了世俗传统中医学和道教医学,从而较为系统地建构了古人视野下的生命全景。在此基础上作者“由博返约”, “一气周流”角度将古人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规律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概括,从而绘制成一张《医道太极图》,进而以此图为模型工具分析药方的配伍原理。这种对老材料进行新的解读、诠释并建构模型,而后再以此模型为分析工具的研究方法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今天的医疗和养生。书中分析诠释的《道藏》中的这99药方均是历代道医们在实践中总结和筛选出来的,具有配伍精当、疗效可靠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供今天医者治病借鉴、选用或加减化裁。

 

五、本书的研究方法

 

1)文献学法

本书以《黄庭内景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数百种典籍为依据,对古人关于人体生命的认识和从《道藏》中拣选出的药方进行探讨和分析,尽量做到每一论点都有文献作为支撑,努力避免主观臆断;同时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如“内景”“医道”“气象”“本草”“药象”等词均考证了其出处,阐释了其内涵。

2)文字学考证法

本书对一些重要的语词字眼如“经”“脉”“络”“筋”“气”“象”“冲”“时”“机”“证”“候”“寸”等均追溯到甲骨文金文书的写法,并分析探究了各字的内在含义。

3)比较研究法

一方面,本书中对一些重要的论点都会尽量将两家(种)或两家(种)以上的观点进行比较、对照,以分析其优劣得失,最后提出笔者自己的新观点。如对“藏象”本义的探讨,笔者列举了唐代医家王冰、明代医家张介宾、清代医家张志聪以及今天中医教科书的说法详加比较核勘,最后笔者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指出了“藏象”的本义;又如对古人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思维方式的概括,笔者将张其成先生的观点“象数思维”与笔者提出的“气象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内涵;又如关于当归的药性,笔者举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经解》《景岳全书》诸家观点进行比较分析。

另一方面,本书对人体一些生理病理或药材功效的阐述探究也采用了比较法以明确二者的差异,如对“脏”与“腑”不同职能的分析、脾气升清和胃气降浊功能的不同、现代成分药理分析法和中国传统药理学“本草药象学”的优劣、川芎和当归的药性相近但侧重点不同等均是采用了比较研究法。

4)逻辑学研究法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严谨,文中在论述过程中也会适当采用逻辑学的一些论证方法,如在第五章的论述中涉及到祖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即采用了逻辑学三段论的论证方式。

5)诠释法

 

诠释法是指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过程进行阐释,以辩护或推出某种观点的研究方法。本书为了深入探讨某个问题以论证或提出某种观点,客观上要求对相关概念或范畴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书中对“内景”“医道”“气象”“本草”“药象”“人文”等重要概念内涵的出处、本义乃至内涵演变过程给予了细致地分析和考释

 

六、从“一阶研究”到“三阶研究”

 

我们知道,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学术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基本类型。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不直接考虑其应用的问题,故也常称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则主要是为了直接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知识基础,应用研究则将理论研究现实化。就人类的三大知识体系和当前的学术研究情况来看,自然科学侧重于应用研究,人文学侧重于理论研究,社会学科则兼而有之。由于“学术乃是专门生产和提供解决生存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活动”。因此,作为学术研究的这三大学科体系,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与服从于人类的生存活动。也就是说,“学术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生存问题。学术的价值和合法性来源于对生存问题的解决,越能解决生存问题的学术越有价值。”那么,是否意味着自然科学的学术价值最大而人文学科最小?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自然科学不是仅有应用研究,人文学科也不是只能理论研究。

事实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任何一者都很难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隔离开来。没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保障,应用研究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其价值也会受限。因而三者都可以而且也应该密切融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是在不同阶段,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为此,我们不能机械地将自然科学定位于应用研究,将人文学科定位于理论研究,二者所应用的范围不同,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人文学科的应用性丝毫不会亚于自然科学,只是和自然科学相比,有两点不同:其一,人文学科作用的发挥形式比较隐秘,不够显著;其二,从投入到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长,见效比较慢。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人文学科一旦发挥作用,其影响却往往比自然科学、社会学科持久和稳定,这是其内在的性质使然,既是局限性,更是优势所在。所以人文学科完全可以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一线贯通,社会学科、自然科学亦如是。三者应该逐渐趋向动态平衡的发展,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学术研究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邓曦泽教授曾将学术研究的类型分为问题研究和文本研究,他指出:“问题研究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研究。文本研究是对前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再研究,是对问题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不依赖文本研究,但文本研究要依赖问题研究。”从邓先生对二者内涵的界定上看,文本研究应只是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因为有的理论研究并不是文本研究,如人类学的些田野调查并不抱着应用性的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总结归纳呈现,以拓展人类知识的领域,故也是一种理论研究,不是应用研究。而问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应用研究。故为了避免混乱,笔者窃以为,邓曦泽先生的文本研究和问题研究的分法可以纳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一公认的划分方法中。但此处笔者要肯定的是,邓先生还进一步将文本研究分为“一阶研究”和“二阶研究”:“一阶研究”是指研究者顺着文本的原意进行的研究(即“我注六经”),“二阶研究”是指研究者是带着自己已有的问题或观点来研究文本(即“六经注我”)。邓曦泽先生的二阶分类法颇具新意和借鉴价值。笔者正是想借用这个以数字次序分阶的思路来细化学术研究的类型。当然,其中内涵的界定也与邓先生有所不同。前面已论,学术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借用邓先生文本研究的划分思路,理论研究也可以细分为“一阶研究”和“二阶研究”,由此,我们不妨将应用研究称为“三阶研究”。所谓“一阶研究”是指以揭示事物的本然面貌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其所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二阶研究”是指研究者以一定的评判标准审视事物的(即一阶研究成果)优缺点、探索其产生的原因,总结提炼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其所要解决的是“好与坏”“何以然”“有啥特征”的问题;“三阶研究”是指将一阶和二阶的研究成果链接到当下现实,使其具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其所要解决的是“怎么用”的问题。可见,“一阶研究”要求深入事物的内部,不参杂己见,尽量顺着事物的本貌去研究,侧重于微观;“二阶研究”是研究者的判断和分析,侧重于宏观;而三阶研究是将前面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可见,一阶研究是二阶研究与三阶研究的基础,三阶研究是一阶研究、二阶研究的应用化。三者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性依次递增,但并不是说其重要性也是如此。因为三者的重要性是视其影响力的大小来定的,有的一阶研究的重要性可能很大,而有的三阶研究可能却由于其只局限于某一小环节的应用,重要性可能很小,如一本古籍的首次发现与复现整理,尽管这只是“一阶研究”,但却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又如研究自行车防盗锁的技术问题,虽然属于三阶研究,但其应用范围却很小,一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不多,二是自行车较轻,即使使用再难打开的防盗锁也难保不被直接抬走的结局。所以,一阶研究、二阶研究、三阶研究是按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程度大致划分的,而不是以重要性的大小为依据。为了直观起见,不妨列出“学术研究类型三阶划分法对照表”如下:

 

研究类型

内涵

所解决

的问题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程度

一阶研究

揭示事物的本然面貌

是什么

 ? 小

 

 ? 中

 

 ? 大

 

二阶研究

以一定的评判标准审视事物的优缺点、探索其产生的原因,总结提炼事物的发展规律

好与坏

何以然

有啥特征

三阶研究

链接当下现实,转化为可操作性

怎么用

学术研究类型三阶划分法对照表

 

基于以上认识,属于人文学科领域的本书是从一阶研究到三阶研究的成果。其中,上篇《生命内景》和中篇《药方剖析》主要是一阶研究和二阶研究,下篇《古为今用》则侧重于二阶研究和三阶研究。

 

七、本书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1)本书以大量道教医学和世俗传统中医学的经典古籍为根据,力图较为系统地还原和阐述古人对人体生命规律的认识,进而分类剖析从《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图经衍义本草》中挑选出来的99张选药方,从理论基础的还原建构到方药的实际应用,有体有用,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2)本书以提炼绘制的反映古人关于人体生命规律认知的《医道太极图》为依据,贯穿到对每一张精选药方配伍原理的分析之中,视角比较新颖独特。

3)本书中从道教医学角度分析指出,胎儿的受孕是父精、母血和先天一炁三者混融抟搏而成,澄清了当前认为只需父精母血即可怀孕的不全面认识,对今天的优生优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本书中认为脾气和三焦脂膜均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二者一后一前,相辅为用,为祖国传统医学找到了今天有的脾脏切除但人还能存活的理论依据。

5)本书中辨析了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关系,认为心主神明是后天识神,以升发为主;脑主神明是先天元神,以潜藏为主,二者是用与体的关系。同时指出古人在医疗实践中把大脑归属肾气,故而没有单独建立脑学说。

6)本书中以医道古籍为依据进行尝试性探索,认为经络是由气脉和血脉所构成。二者相辅相成,均为三级建制。“血脉系统”是:冲脉——血络脉——血孙脉,“气脉系统”是:大气隧——气络脉——气孙脉。其中,十二经脉均是大气脉,奇经八脉中的冲脉是大血管(大血脉),其余七脉则为大气脉。

7)本书中探讨性指出,古人认为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是来自脐下丹田的先天元气,而不是心脏。

8)本书分析指出“脏腑”的本质包括静态物质结构和各自化生的动态运行的精气;“藏象”的本义并不是指内脏实体表现于体表的各种生理、病理征象,而是指化生“物质结构五脏”所藏的“先天真炁本象”。

9)本书中将古人探索人体生命奥秘和天人关系的思维方式概括为“气象思维”,并以此为指导初步还原和构建了古人认识中药药性的传统药理学,并概括为“本草药象学”。

10)本书中以是否关注生前死后的生命情况为分界线提出了“先天医学”和“后天医学”的概念,指出道教医学属于先天医学,世俗医学属于后天医学。

11)本书中以邓曦泽教授的三元论为基础,将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结构进一步提炼概括为“问题+方法+效用+成本”四元结构论。

12)本书中将道教关于医人、医国、医境的大医思想概括为“道教人文医疗观”,并指出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地球的肾精、先天元气,是不宜过快开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本的不足之处

1)本书关于古人对人体生命本质认识的分析,尽管均言出有据,但有的古代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观点也不统一,故笔者初步复现建构的古中医理论定也会存在不足与缺陷,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2)《道藏》中的药方数量繁多,由于篇幅大,个人精力所限,本书剖析探讨的才99帖,这就意味着还有大量的精华药方没有挖掘和分析。

3)本书以一张《医道太极图》精细定位每一味药材进入体内后药气运行的部位,尽管均做到言之有据,但古人关于一些中药药性的认识也不一致,且品种产地有异、炮制方法有别,故可能存在不同的运行路径。因而本书中对每一药材药气运行的靶向定位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修订。

此外,书中肯定还存在一些观点论证不够充分、语言表达不够精炼、内涵阐述不够到位等种种不足、缺点,敬请专家老师指导斧正。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抱朴堂丹道


延伸阅读(中医方剂学、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生命内景与〈道藏〉精选药方研究》导论发布于2021-05-05 07:45: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