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儒家的“无我”。孔子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可见在孔子看来,“道”远比生命更加重要,悟了道,肉体的生命就不重要了。儒家另一位重要代表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义而舍弃生命,实际上也是一种“无我”。

儒家的无我之道有很多坚定的践行者,比如南宋的文天祥,宁可放弃元朝许诺的高官厚,也坚定选择慷慨赴死。再比如清末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明明有逃生的机会,偏偏要留下来为变法捐躯。他们的“无我”是舍弃肉体的生命成就他们所信仰的道义。

和儒家相比,道家更清晰地看清了人生烦恼的根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之大患在乎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身”就是肉体的生命,因为有了肉体,所以人才会滋生各种欲望,才会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纠葛、争夺、恩怨甚至是血腥杀戮。为了引导人们认清肉体欲望带来的烦恼,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言外之意是只有节制肉体的欲望才能减少精的烦恼。

和儒家道家相比,家的“无我”最彻底。佛家明确指出“五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世界是空的,肉体所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的。人类和世界的空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被证实。人类凭借视觉触觉感知到的固体液体,通过物理方法都可以变成视觉和触觉无法感知的气体。而气体状态的物质也可以完全消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已经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转化规律,这意味着宇宙间所有状态的所谓物质当然包括人的肉体都可以彻底消失。

儒释道三家,儒家入世最深,他们认为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舍生取义放弃生命。道家入世较浅,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但仍然惦记着治理国家。佛家不谈治国之道,而是一语中的,直接揭示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儒释道相比,儒家道家均处于“术”的层面,佛家处于“道”的层面,儒家道家都致力于解决问题,只是方式不同,但在佛家看来,一切都没有问题。



延伸阅读(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太乙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释道“无我之道”的差别发布于2024-03-13 14:2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