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西方学术界把中国没有诞生出近代科学归因于中国文化和制度,认为希腊理性思维以及民主和自由才是近代科学诞生的前提。这个结论当然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很早就体现了高阶的科学思维——系统科学思维
系统科学是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它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局限性,是研究复杂性问题的有力工具。广为人知的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都属于还原论下的经典科学,而系统科学的典型代表即蝴蝶效应所指代的混沌学。关于系统科学的详细介绍,见文章《系统科学——文明的新希望》。
科学的思维,也已经由经典科学中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到重视系统思维。文章《用系统思维升级我们的智慧》中介绍了系统思维是人类目前最高阶的智慧。
系统科学思维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研究事物从整体着眼,重视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更重视局部之间的结构关系;系统中每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和整个系统的变化;组成部分之间结构关系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系统又会作用于它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
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干,中国文化有许多思想体现了朴素的系统观和系统思维,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内核和历史走向。

01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包括几个命题: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

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语录》上)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茲貌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

(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正蒙?参两》)
(3)人性即是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而已矣。”(《正蒙.太和》)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父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同书卷二十二上)
程颐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张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
(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和谐。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既不屈服自然,也不破坏自然,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愿望,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
易传》主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以上命题,除了(3),其他都比较正确,是一种把人和大自然当做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的文化、政治、科技、伦理、农业、生活等方方面面。

02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和对应的生克关系,实际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字样,最早出自于《尚书?洪范》。后《左传》论五行为五材,又提到相生相克(相胜),《白虎通义》对相生相克的论述更加系统完备。
西汉开始把五行的内涵归结为五气,进而归结为五种运行形态。
汉代全面地将五行推至天文地理历法、万物,用五行构建一个统一的天地系统。
北宋周敦颐将太极与五行明确联系起来,构建贯通诸家的哲学体系。其《太极图说》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又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五行最终按照取象归类的方法,囊括了万事万物。在古人眼里,万事万物都可以当做五行中的某个字,与归为其它字的事、物以相生相克作为关联。这种把事、物分类为五行并分析生克关系的方法为古人处理诸事的重要参考。
比如邹衍撰《五德终始说》论王朝更替,秦为水德,土克水,所以汉选为土德。
中医是一个典型的把阴阳五行方法和身体结合的应用。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中论养生,把季节和人体脏腑归为五行来分析。比如春属木,肝脏属木,对应养生的办法是“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解除身体的束缚,舒张肢体,适度运动。如果禁锢身心,则属用金,但金克木,对肝脏不利。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五行和生克用于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种官职有对应的五行属性,设置上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所谓的八字体系中,五行被用于分析人生命运,推算富贵贫贱凶祸福。八字中包含这个人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和他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应用之广,上至政治、天文、宗教,下至医药、命理,可以说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03
易经》的思想



《易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群经之首。它最初作为占筮的书,后来发展为试图对自然、社会及人生做出统一解释的体系。实际上,它以朴素的系统模式反映了一种朴素的系统观和系统思维。


首先,《易经》把世界看做一个由基本元素组成的系统整体。


按照《周易?系辞下传》的说法,《周易》产生于对天地之间的事物的概括,“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其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按照《周易》,其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够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及其万事万物。这个系统中,三爻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作为最基本的实体要素,可以两两组合为六十四个六爻卦,共计三百八十四根爻。“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交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也。”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由基本要素组织起来的系统世界,不仅包括把握它的组织结构,也包括把握其运动变化。
其次,《周易》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多层次系统整体。
在《周易》体系层次上,阴阳爻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三根爻组成八个经卦是这个体系的要素,两个经卦再组成的六十四卦,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
《周易》认为,“刚柔者,立本者也”,阳刚阴柔是确立一卦的根本,阴爻阳爻即为阴阳对立双方,是一对基本矛盾。从而作为《周易》世界体系的要素——经卦也是有其结构的,是有基本组成的“子系统"——阴阳爻。六十四卦由八个经卦两两组成,分为上下,这又是一对基本矛盾。
因此,《周易》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世界又是有层次的,是可以从关系的分析入手来把握的。
第三,《周易》把世界看成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
在《周易》世界系统体系中,这个层次体系被看作是某种演化的结果。《系辞上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产生象征天地的阴阳两仪,两仪产生象征四时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四象产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因此,《周易》体系,作为一种层次系统模式,实际上也是世界的生成演化的结果,同时也就是世界生成演化的模式。

《周易》中,这种生成的、动态的朴素系统观,同时在两个层次上,即从爻作为卦的要素的层次,以及卦作为整个体系的要素的层次上,都得到了反映。从“八卦方位图”可见,六爻从初爻至上爻,迭次排列,代表事物由始到终的运动过程;当事物发展到上爻,过程终极,于是折返至初爻,周而复始,循环运动。


04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兵法,为春秋时孙武所作。《孙子兵法》是历代将领必研究的兵书,近代传入国外后,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重视。人们除了把它的思想除了应用在军事中,还应用到企业管理等领域。一本2500年前的兵书能在当代得到广泛的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中具有丰富的系统运筹思想。

首先,在《孙子兵法》中,系统思想体现在该书从全面战略高度来讨论战争、注意战略与战术的结合。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是:“兵者,国之大事。”这里一开始就强调战争是国家大事,而决非军事家的事。所以,紧接着就有,“故经之以五事校之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里指出了要从道、天、地、将和法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战争,而不可能就战争而论战争,因为战争系统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能是在整个社会诸因素的制约之中发挥作用。《孙子兵法》中,对此有许多精湛论述。实际上,《孙子兵法》的前四篇是侧重于从整体入手进行战略分析的,后九篇中则主要是侧重分析战术,而且在进行战术分析时总是注意放入战略布局之中、站在战略高度来加以分析,通篇都注意整体与部分、战略和战术的衔接。
其次,《孙子兵法》用动态系统运筹的观点对战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分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孙子兵法》看来,系统运筹对于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甚至可以预见战争的成败。
《计篇》中写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谋攻篇》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里实际上已经体现了系统运筹战争的层次分析,战争是有层次性的,对于战争的系统运筹也就是有层次性的,整体战略运筹帷幄与具体战术研究实施的衔接是有层次性的。
《孙子兵法》中,还特别注意对于军事与政治联系、经济实力以及后勤保障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的的系统运筹。例如,《作战篇》里就颇为定量地分析了国家经济实力与兴兵打仗的制约关系:“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战争的综合运筹中,还包括行军作战中考虑到地理、地形、地势的系统运筹,考虑敌我兵力对比后的动态调整。
第三,强调了信息和控制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地形篇》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强调对敌我双方,以及天时地利等全局的信息都必须掌握。
《势篇》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要做到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像治理少数人一样,做到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像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一样。管理自己部队组织有序,又调动对方,使敌人混乱无序。

05
大学》中的思想



《大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必读、科举必考书。《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信条以及崇高的理想。为此理想,无数人为之奋斗终生。
《大学》中重要的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是表达了对修身的思考,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考虑修身,体现了古人从大的系统入眼,从局部入手的思维方法。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把个人得失与国家荣辱当做一个整体去考虑的爱国主义者数不胜数。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能次次绝地逢生,屡创辉煌,绵延不绝。
 
06
古代系统思想的局限性



除了以上五个例子,还有许多方面体现了系统科学的思维,比如讲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学思想,与天时和环境紧密联系的农耕和畜牧传统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在三千年前就具备朴素的系统观和系统思维,并陆续创造出领先人类的文化成果。但这种系统观和系统思维,都是朴素的、有局限性的。整体而言,这些思想重整体,轻局部,用系统论的词汇说,重整体涌现性,重组分关系,轻还原。它们与现代的系统科学对比,还有很大的欠缺。

  •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猜测性和臆断性,强调思辨而不求精深,强调整体而不重视深入。强调“天人合一”而缺乏对客体的对象性研究,强调“意会”而不能“言传”。
  • 阴阳五行把万事万物纳入五行去推演,纳入的过程往往牵强附会,推演就难以正确了。
  • 《易经》的系统观有机械论的痕迹。
  • 《孙子兵法》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了系统思想,但属于系统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 《大学》等典籍中的系统思想侧重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早早建立的系统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建立家国天下的情怀,确保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和民族繁衍,并对人类新科学形态带来了启发,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把全人类当做一个系统整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参考文献:
1.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3. 刘鸿玉.细说五行.北京:气象出版社,2021.7.

4. 殷南根.五行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0.

5.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实讲坛,2007.7.

6. 庞朴.阴阳五行探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7.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8.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分享转发说明你“在看”吧。




延伸资源下载(理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化蕴含的系统科学思想发布于2024-03-19 16:15: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