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新论

阴阳五行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上至政治、军事、天文哲学、科技,下至医药、命理堪舆风俗等等,无不深受阴阳五行学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思想一元论的习惯,导致思想活动往往得到模糊的整体而非精确的局部,这进一步导致了阴阳五行学应用的泛滥和求真的不足。以至于五四时期梁启超等近代大家批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大本营,甚至把近代的落后挨打归因于阴阳五行学。这就显然失之偏颇了。

传统文化要正确认识、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016年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到“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这个评价是中肯、准确的,我们通过回顾它的历史,分析它的应用,并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它,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原理,存在哪些现实意义。

一、阴阳五行的源流

1. 五行起源

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字样,最早出于《尚书》中的《甘誓》和《洪范》两篇。《洪范》假托为上天传大禹,经商末贵族箕子传播开来,史学家考证应为西周早期作品。

《尚书 ? 甘誓》提到五行,但并未列明金木水火土。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尚书 ? 洪范》首次定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是有证可考的最早定义五行的文献。除了五行,它还用了多次使用“五”。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经史学家考证和推断,商朝畜牧业比较发达,屡屡迁徙,对空间方位敏感,判断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是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准确把握的事情。久而久之,人们对方位产生了秘感和敬畏心情。五方观念和它的重要地位得以奠定,尚五的习惯也建立起来。所以从五方发展到五臣、五火一直到五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凌家滩玉龟 

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提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仍然把五行当做五种物品、事物,也没有涉及到生克关系,和天干地支也没有关联,更没有涉及到“五行是五种元素,组合成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概念。

综合下来,最早的文献中“五行”,仅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二是行动、运动;三是类别、分类。

为什么是五而不是四或者六,是因为商朝建立了以五方为基础的五的体系。在后来的一些系统化了的五行学说里, 如《管子》的《四时》、《幼官》, 《淮南子》的《天文》等, 仍然以方位打头, 便可想见它的影响和威力, 也是原始五行说所留下来的蜘丝马迹。

五星、五音、五味、五色、思孟五行等等不过是后来沿用五这个习惯,从年代来说,都比《洪范》要晚许多年。

同时,最初的五行,和阴阳、天干地支都没有建立关系

2. 发展生克关系

《尚书? 洪范》中并未定义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到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先是克,古称为胜。

《左传 ?昭公三十一年》中提到,“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

《左传 ?哀公九年》中提到,“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水胜火,伐姜则可”。

这是最早出现五行之间克关系的记录。

春秋末期的《孙子? 虚实篇》说:“故五行无常。”

战国时期的《墨经》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

这已经是在讨论克的结果,还与两方的多少有关。

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相克用于解释历史变迁、王朝兴衰更替,“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商)金、周火”,所以后来秦朝选择水德,以示替代了周。

五行相生的出现比克要晚一些。有学者认为五行相生从春秋时期的五行排列顺序已经蕴含了,比较牵强。也有人认为春秋时取名,比如名丙字乙,是因为取乙木丙火,可信度不高。干支用于纪年、纪日且用于人名,分析甲骨文发现,商朝已有了,它们的组合中,按照后来的五行生克关系看,有生有克,名和字之间并非特意为了生而定。

直接提到五行相生关系的,是西汉的多个文献,董仲舒《春秋繁露》、《黄帝内经》、《淮南子》等都有详细的描述。两汉时期五行学得到极大发展,并应用到政治、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3. 五行与阴阳结合。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原本不相关,各有自己的源头和理论。

阴阳原本指日照的向背,“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

西周后,阴阳开始被想象为气,和风雨晦明一起,被认为是天之六气。一切自然现象正常与否,常从阴阳中去探寻解释。据《国语? 周语》记载,伯阳父曾用阴阳来解释地震现象。他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在他那里,阴和阳指的是“天地之气”的两个方面,后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中说“阳,天气也,阴,地气也”也是在谈气。

阴阳和五行开始合流,始于《管子? 四时篇》,“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 阴阳之大经也”、“阳为德, 阴为刑, 和为事”。就是说, 天地、四时、政教、人事, 固然由五行图式排列妥当,同时还服从阴阳的支配。

战国末期,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创立五德终始说,就是阴阳和五行的一次结合。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黄帝内经》、《白虎通义》等书中,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最终明确。

4. 五行与干支的结合

五行与天干地支原本也不相关。按照东汉蔡邕《月令章句》所说,黄帝时,“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干支从此用于标记时间与空间。

经考古发现,干支在商朝已广泛用于纪日,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天干地支用于纪日的内容,比如“乙酉夕月有食”,记录了乙酉日这一天的黄昏发生了月食。其中还有一片牛胛骨上契刻了完整的六十甲子。干支除了纪日,还用于纪月、纪年、纪时。

甲骨文的六十甲子

此外天干地支还广泛用于人名,夏朝帝王用天干命名的有孔甲、胤甲、履癸,商朝31位帝王都用了天干命名,比如太丁、帝辛等等。

干支和五行结合,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左传? 昭公三十一年》所记载的晋国太史蔡墨所做的两次卜测,“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子,水位也……水胜火,伐姜则可”,都运用了五行与干支配合的理论,说明春秋时五行干支体系已用于实践。

《淮南子? 天文训》说:“北斗七星斗柄)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以及《淮南子 ? 时则训》“招摇指寅”之说、《淮南子 ? 天文训》“其日为甲乙”之说,则将五行干支建立的时间空间体系清楚展示出来,构建了统一的时间与空间体系。

5. 五行与太极等概念的统一。

北宋周敦颐最先将太极与五行明确联系起来,其《太极图说》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又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北宋李觏、王安石所谓太极生五行”,与周敦颐也是一样的说法。北宋王安石《洪范传》说:“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五”指五行,已经将道与五行联系起来。这就使太极、道之类概念变得有迹可循,不再虚无缥缈,为五行贯通诸家哲学打通了关节。

应该说,到宋朝,阴阳五行最终融合太极等概念,构建成贯通诸家的哲学体系。

纵观阴阳五行的发展脉络,它并非神仙赐予的高深莫测的仙术,也不是江湖人士胡编乱造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发展、融合、经过数百代人的实践、总结而演化成的一门学问。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分享转发说明你“在看”吧。




延伸资源下载(理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阴阳五行——中国古代系统学方法论(一)发布于2024-03-19 16:1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