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历史非常悠久,到如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2003年古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第二批入选世界非遗的文化艺术,第一批是昆曲。现在武汉汉阳有一座古琴台,这座琴台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著名的古琴师伯牙而建的。《吕氏春秋》和《列子·汤问》中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是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荡荡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他的琴摔碎了,把弦割断,一生不再鼓琴。他说“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就是说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一样懂得他的音乐的人,能够让他乐意为之弹奏。这个故事就是“知音”的出典之处。


我们知琴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首先,中国文化中关于琴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到四川临邛去,听说当地有一个富豪卓王孙,他的女儿卓文君很漂亮,而且非常懂音乐,于是司马相如就到卓王孙家里做客,即席演奏了一曲《凤求凰》来向卓文君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卓王孙只是一个富豪,完全不懂得音律,但卓文君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后来她就跟司马相如私奔了。另外一个故事是汉末天下大乱的时候,蔡文姬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掳走了,她在北方孤苦无依,非常想念家乡,她听到当地的那种音乐是用一种芦苇做的乐器“胡笳”演奏出来的,她就自己创作了一曲《胡笳十八拍》,然后自弹自唱,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另外《三国演义》里关于空城计的故事,当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的时候,诸葛亮不慌不忙叫人大开城门,然后在城楼上作出一番弹琴的样子,司马懿看到诸葛亮这么淡定,心里就害怕城里有埋伏,所以就退了兵。还有就是《西厢记》中“琴挑”的故事,我就不展开说了。这些故事都和琴有关。但要注意的是,基本上中国历史上或者文学作品里提到“琴”字的地方,都是我们今天说的古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引进很多西方或者是西域的乐器,但我们都是以“琴”为核心字眼,然后再加一些其他的字加以限制来对它进行表述,所以现在琴的种类逐渐地增加,像胡琴(二胡)、钢琴、小提琴、大提琴、还有扬琴、柳琴,秦琴等。其实说到“琴”字跟中国文化的关系,我们只要看一看现在中国女孩子有多少人的名字中有个“琴”字就知道了。但是自从近代西学东渐以后,我们已经不像古时候那样“家弦户颂”了,所以很多人越来越不了解(古)琴。所谓“家弦户颂”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弹琴唱歌,古时候古琴的普及率比现在钢琴的还要高。但近一百年来,很多人家里摆的大多都是钢琴,而不是古琴。现在古琴列入世界遗产以后,它就已经不限于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了,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看这张琴“九霄环佩”(图1)。


(图1)

它是现存最早的一张古琴,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是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由当时四川制琴世家中的雷霄制造,琴的后面还有一个落款“超迹苍霄,逍遥太极”,这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黄庭坚写的;而再往下一点则有苏东坡的题款。所以这张琴非常有名。再看这张琴“松石间意”(图2)。


(图2)


这是一张宋代的琴。琴上面“松石间意”这四个字是唐伯虎写的,琴上面的落款还有祝枝山、文徵明、沈石田等的铭文,他们都是明代的大文人、大画家。所以一张古琴往往承载着很厚重的历史,不仅琴本身有非常珍贵的价值,上面的落款、书法也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礼记》讲“士无故不撤琴瑟”,“士”,也就是读书人,如果不是家里有什么变故,那琴瑟是一直要在手边弹的。怎么放呢?唐代以前人们把它放在低矮的案几上,或是席地而坐放在膝上来弹奏的,到了宋代以后才有高桌。汉代风俗通》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虚悬也。”就是说君子要琴不离身,放在手边天天弹。在上古时代,古琴是作为一种教化的手段,它是一个君子修身养性的工具,所以那个时候主要不是从音乐艺术的层面去理解它。历来文人对古琴都非常喜爱,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相传孔子非常擅长音乐,他会击磬,能鼓瑟,还能弹琴。现存的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等相传都是孔子作的。据说有一次孔子在陈蔡这个地方被别人围困起来,因为没有饭吃,学生们都饿得面黄肌瘦,但是孔子却弦歌不辍。我们看这张图(图3)。


(图3)

上面画的就是孔子在弹琴,他的学生们在听。另外,《诗经》是经过孔子删定的,我们知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所以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先以诗世”,用《诗经》来启蒙学生。但“兴于诗”并不是用我们现在的方法去朗诵,而是“歌诗”,孔子是教人唱诗的。《论语》讲“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它就是说孔子在吊唁这天哭泣过,那他这一天就不唱歌了。吊唁就是所谓的“故”,所以孔子是“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忠实的执行者


上古的琴曲有:畅、操、引、弄等四种题材,这几种题材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畅”有《神人畅》《南风畅》等,“畅”是什么意思呢?六朝的谢希逸说:“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这就是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好,再把家庭安排好,然后再扩展出去把国家和天下治理好,最后使天地万物都和谐共处。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如果一个读书人做了官后,不仅仅能修身齐家,还能够兼济天下,这就要“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而以此为题材的乐曲就叫做“畅”。据说《神人畅》就是尧的作品,而《南风畅》则是舜的作品。我们看圣王尧舜的这两首作品就能够知道什么叫“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了。“操”有《流水操》《高山操》《猗兰操》等。那么“操”是什么呢?所谓“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就是当人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弹出来的曲子叫“操”。虽然一个人贫困潦倒,不能做到“兼济天下”,但是他能“独善其身”,守持住自己的操守,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那么他也依然是一个君子。“引”在古代有很多,像《走马引》《神化引》等。所谓的“引”就是“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也就是能够使君子所修行的德业更进一步的乐曲就叫做“引”。最后一种是“弄”,像《梅花三弄》等,这一类的曲目是“性情和畅,宽泰之名也”。所以说古代琴曲跟儒家的思想关系非常密切,受其影响非常大。

到了东汉以后,古琴开始逐渐成为文人把玩的一种高雅艺术了,是“琴棋书画”中的一种。但“琴棋书画”中,琴是居首位的。像汉末的蔡邕(蔡文姬的父亲)、魏晋的嵇康和陶渊明等,他们都是非常喜爱琴的。我们看陶渊明。据说他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每当他喝喝得高兴的时候就把琴拿出来摸一摸,装作弹琴的样子。有人就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陶渊明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意思是只要懂得琴乐的奥妙,让美妙的声音在脑中回荡就可以了,不必非要让它发出声音来。这就是陶渊明的无弦琴。老子道德经》里面讲“大音希声”,所以在道家看来最美妙的声音就是听不到的声音。因为不管什么声音一经演奏出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以前对“大音希声”没有很好地理解,总是认为既然这个音乐听不到了,那还能称之为音乐吗?但我们看近年来有一首钢琴曲《四分三十三秒》,是约翰·凯奇最著名的作品。他上台以后就坐在那里四分三十三秒,一声不弹。这不就是在学中国的“大音希声”吗?


历代的文人都很喜欢琴,像唐代的白居李白、韩愈,宋代的苏轼范仲淹等,他们写了很多关于琴的诗,而且他们自己也都会弹。像范仲淹,他官至宰相,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我们都读过他的《岳阳楼记》。他还弹得一手好琴,由于他善于弹《履霜操》这首曲,所以被人称为“范履霜”。

古琴三千年来都不曾中断过,那么它是怎样传承的呢?我们知道最早的古琴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一种以文字叙说的方式来记录古琴弹奏的方法,它记录了左右手的指法跟音位,当你没有弹出来以前,它是没有音高的,只有弹出来以后,音高才存在。因为这种“文字谱”太复杂而且不方便,后来唐代的曹柔就发明了“减字谱”,就是把偏旁和部首组合在一起,把一句话变成一个字来表示。古琴现传的有三千多首曲子,都是用这种谱子记录下来的。当然我们如果不认识的话,感觉就好像看天书一样。我们看《红楼梦》里边有一段描写:有一次黛玉在弹琴,宝玉过来看她,说妹妹现在越发长进了,竟然能看天书了。黛玉就是用“减字谱”在弹,但宝玉不会弹琴,不会看,所以就说妹妹在看天书了。


我下面讲一讲琴的特色和它的表演形式。


这幅画(图4)是宋徽宗画的。宋徽宗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我们知道他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因为他最后弄亡了自己的国家,自己也成为俘虏,但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不但画画得好,字写得好,琴应该也弹得很好。这张图中间有一个穿着道装的人在一张高桌上弹琴,他就是宋徽宗。他很喜好道,所以自称“道君皇帝”。下面那两个人中的一个就是当时的大奸臣蔡京,这幅画上面还有蔡京题的一首诗。这就是宋代弹琴的一个场景。


(图4)

那么弹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白居易有一首诗《清夜琴兴》,就是描述他追求的古琴境界究竟是怎样的。诗的内容是“月落乌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就是讲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这时万籁俱寂,飞鸟都还巢了,此时“我”心态非常平静地在一片空旷的树林里坐着,此时才能够弹琴。我们要注意白居易的琴不是弹给别人听的,因为夜间自己一个人坐在空林里,肯定是没有听众,其实这个琴是弹给他自己听的,所以他后面讲了“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意思是说这个“清泠”的声音是由于桐木做的琴才能发出的,而此时“我”的心胸非常之淡泊,非常之坦荡,这是要靠人自己的修养才能得到的。接下来他讲“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也就是当心完全积蓄了和平的心态和气息之后,弹奏的乐器才能够发出它原本的声音。而“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意思是虽然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弹奏琴,但是弹奏完之后却显得更加宁静,而且还感觉到秋天的阵阵凉意,最后“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是讲弹奏出来的美妙的声音连天地都感动了,最后整个天地间变得非常的清旷辽阔。白居易这首诗所表达的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弹琴的状态和境界,这跟我们现在将音乐看成一种娱乐是完全不同的。古人就是想要通过琴去追求一种与天地相合的高妙境界。


白居易还有一首有名的诗《五弦弹》。所谓的“五弦”就是当时从西域传过来的一种五弦琵琶,这和我们今天的四弦琵琶是不同的。他在诗中先是描写了五弦琵琶如何悦耳动人,然后发表了他自己对音乐的看法,说“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意思是“我”听说古代的正始之音不是这样的。“正始之音其若何”?那就是“朱弦疏越清庙歌”。这句话出自《乐记》。《乐记》说:“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这里的朱弦就是红颜色的弦,它在清庙里面弹唱,声音非常清越,虽然是“一弹一唱再三叹”,但是“曲澹节稀声不多”,就是说虽然在弹唱的时候有人在后面帮腔,但它并不是很热闹,声音也是疏疏澹澹,非常之恬淡!而这种疏疏澹澹的声音却能够“融融曳曳召元气”,而且还能使人“听之不觉心平和”,能够达到一种祥和的心态。最后他对前面的演奏提出了批评,“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批评唐代的人“重今贱古”,不抚古琴,而青睐胡乐。


当时韩愈也写过《听颖师弹琴》这首诗。这首诗讲颖师和尚在弹琴,他的演奏方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韩愈在这首诗里表达另一种境界。颖师开始弹奏的时候是“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此时凄凄切切的,就像小儿女之间的窃窃私语,但是到后面则变成“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般慷慨激昂,接下来又是“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如漫天飞舞的柳絮一般散漫,但顿时又转入了“喧啾百鸟鸣,忽见孤凤凰”,紧接着琴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此时声音“跻攀不可上”而又突然重重跌落,接着韩愈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簧”,但是“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因而“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听到你高妙的琴声,“我”都不禁感动得落泪了。在诗的最后韩愈对颖师的琴技赞叹道“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说你竟然能够把冰炭两种情绪都放到“我”的心里面来。所以我们看韩愈所描写的这种境界跟白居易的完全不同。由此我们知道,唐代的时候古琴的演奏是多元发展,既有追求很强表现力的琴风,也有追求太古遗音的琴风。


下面我讲一讲古代古琴的表演方式。它的表演方式主要有琴歌和独奏两种。我们看下面的一幅图(图5)。它是汉代一个抚琴的石俑,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演奏古琴的方法跟我们现在差不多,都是右手弹,左手按。右边这个石俑显然他扬着头在唱歌,这种形式就是弦歌的形式,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琴瑟合奏”,到宋代以后还有一种叫“琴箫合奏”,这大概就是古琴的几种表演形式。


(图5)

下面我就给大家具体地演奏几首曲子,让你们感受一下古琴的神韵。在演奏之前,我要跟大家讲一下古人是怎么听琴的。庄子引用孔子的话,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就是说听琴的时候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要用心去听;但最高的境界是“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就是不要用心去听,而是要用气去听。因为琴的声音很微弱,所以我希望大家听琴的时候,不要讲话,因为弹琴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所以听琴的时候要静心去倾听。


第一首弹《神人畅》。这首曲子相传是尧写的。据说当时尧在弹琴的时候“神降其室”,就是天神降落在他家里,跟他说天下将发洪水,你要早做准备。


第二首是《南风畅》,据说是舜写的。古书记载舜能“鼓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意思是五月的时候农作物该收割了,这时候需要好天气,那么舜就鼓五弦琴,此时南风就来了,南风一来,天就放晴了,所以能够五谷丰登。我们从这两首曲子就能看到,古琴在上古的时候是王者交通天地的载道之器。演奏这两首曲子的时候就会听到轻清的泛音,好像神向你婉婉道来,告诉你该怎么去做。此外还会有一种低沉的声音,像是捶打上古时候祭神的一种乐鼓发出的,就像我们看到南美洲的那种踢踏舞,中国古代有叫“踏歌”,就是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脚踏着地并围成一个大圈“哒、哒、哒”,边跳边唱祭神的歌。这两首曲子弹下来就是这么一种感受。我弹了以后才真正理解到所谓交通天地实际上是一种祭祀的场面。不过尧那个时候鼓的是五弦琴,而不是今天的七弦琴,据说另外两根弦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加的。这首琴曲的特殊之处就是只用了五根弦。


上古时候的琴曲比较朴素,而到了宋代以后琴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个流派叫“浙派”,浙派流传到明代以后就产生了变化,后来它又跟北方的琴风相结合,产生了“虞山派”。我们后人描述虞山派的琴风是清微淡远。但根据最新的研究,我们知道虞山派的创始人严天池并不主张“清微淡远”,而是主张琴曲要“博大和平,具轻重疾徐之节”,他也比较欣赏当时北派的风格“优柔慷慨,随兴致妍”,也就是说琴曲既有委婉的,也有高亢的,而且演奏人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即兴发挥,后来这种琴风就流传得非常广。但现在虞山派的传承已经没有了,到了清代以后它被“广陵派”所取代。但是近代,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查阜西等一批琴人在上海组织了“今虞琴社”,希望能够恢复虞山派的精神。下面我再弹一首虞山派风格的琴曲《洞庭秋思》。从屈原开始,历代的文人都写洞庭湖的秋思,屈原在《湘夫人》中讲“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说秋风袅袅的时候,洞庭湖泛起了波浪,树木叶子落到了水里。这是最早表达秋思的作品。《洞庭秋思》是查阜西先生根据明代的简谱整理出来的,这叫“打谱”。比如在刚才我的演奏当中,我就是把一个很多年没有人弹的琴谱重新整理出来,让它变成音乐,这个过程就叫“打谱”。下面我就演奏这一首《洞庭秋思》,它的琴声比较宽宏和淡泊,表达了一种秋思。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古琴人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丁承运:古琴文化与操缦艺术发布于2021-04-17 13:1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