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古琴文化学者吴寒专访 

        中国当代古琴家吴寒,近期密锣紧鼓筹备中国古琴文化走进港校园,以及推动香港设定古琴文化月。他在接受香港大公文汇全媒体专访时表示,希望以古琴文化为纽带,与香港同胞分享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

  曾参与策划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大展”,并曾在故宫为参加“一带一路”活动抚奏宋代古曲《山居吟》的吴寒,他的生活就是一幅琴文化的活范本:黛帽青衿,香兰古木,夜阑月下,焚香抚琴。在他的眼里,古琴是中国人审美最极致的表达。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信意开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白居在(弹秋思》中如此描摹自己对古琴的钟爱。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古琴从一种丝弦乐器慢慢升华为华夏正音、兴邦之乐,无论“文人四友”亦或“君子九雅”,琴都无可争议地冠居其首。在中国当代著名古琴家吴寒看来,古琴是中国人审美最极致的表达,古人所讲求的修身、养性、正心,莫不与琴有关。

       吴寒的生活就是一幅琴文化的活范本:黛帽青衿,香兰古木,夜阑月下,焚香抚琴。

        吴寒:“古琴具有强烈的时空属性和民族属性。它与俗人不弹,与物不弹,通体内外,极尽雅致。古琴之音亦不推崇固定范本,而是追求似是而非之间的写意。”

香港文匯報記者孫志、張寶峰 北京   



斫琴修身承古今 

        登上直下西南的地铁,在距离北京市中心100里开外的房山区石楼镇,我们来到了吴寒的古琴基地。茂林修竹,鹿鸣池畔,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制作古琴的工坊,倒不如说是琴家修身养性的桃源。“这里有40亩地,我在此种树栽花,养鱼驯鹿,斫制古琴需要这样的环境。” 

         跟随吴寒走走转转,经过几处亭榭,忽见一排房屋。一位师傅正在屋门前埋头持锉,打磨琴体。“这是我囤放木料和斫琴的地方。”言未尽,吴寒已快步走到师博身旁。接过锉尺,躬身察看琴板的弧度和岳山顶峰的角度,“这里,太对称了,外侧要高出0.5至0.8公分,这样可抑制前两弦过于敏感的震动,各弦音色更加和谐。”

        在另一间屋子里,我们看到了吴寒囤积的木料,流水木,雷击木,虫蚀木,上百年的青桐木,逾千年的汉木。木香裹着历史的尘埃,纹理透着时空的沉静。“我了大几千张老料,可以做几辈子的琴。”

吴寒:循典稽古


攜琴訪友求知音

        斫琴讲究环境,弹琴更是如此。2013年7月,带着对王摩诘“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敬仰与遐想。吴寒踏上了拜访阳关的旅程。临到古城遗址,日已西斜,远眺大漠风烟,吴寒琴心怦动,他解下琴囊,就地盘膝,在阳关落日之下,尽情弹起《阳关三叠》。一曲作罢,泪欲站巾。“那真是人、琴、天地浑然一体的感动。 ”

        作别阳关遗址,吴寒无意间发现关边还有一座寺庙,而庙里竟只有一位住持居守。萍水相逢,琴者与士都心如镜月,随缘畅叙。在这方圆数十里杳无人烟的孤寺,主持笃守青灯的恒心深深打动了吴寒,他认定对方也是位有琴心的人。隔年再赴阳关时,吴寒特地备琴赠与住持。再之后每次重游阳关,吴寒都会携琴而行,与老友论琴法于古庙,观落日与阳关。
        携琴访友,是琴人圈子特有的交流方式。“有些人见朋友带肉,有些人带诗书。而我们在见自己特别敬重的朋友时,一定会背上一床琴。”吴寒说,琴与俗人不弹。



復琴悟道各有情

        多年来,吴寒积极投身古琴文化保护工作,复原四大名琴就是一件“壮举”。在复制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时,都很顺利,唯独蔡邕的“焦尾”成了一道难题。根据形制定法,靠近古琴纳音处的池从来都是圆或长方等形,但古籍所载“焦尾”的琴头却上圆下尖,简直闻所未闻。古籍所载是否讹误?真实焦尾究竟若何?吴寒陷入良久苦思。

        后来一个雨夜,在窗前抚琴的吴寒看着雨滴,突然顿悟:“焦尾”本是蔡邕从火灶中抢回的一块超好木料。中国文化讲究阴阳和合,古琴亦如此。徒有火之燥烈,显然不合古琴气质,或许蔡邕就是想借助水滴状的龙池造型,来调和水火、平衡阴阳吧。感悟至此,再无困惑,吴寒很快完成了焦尾琴的复制。
        与风格各异的名琴一样。古琴演奏亦有“一人一曲”之说,即同一首曲子,不三命通会巫咸撮要弹奏便有不同的韵味,而不强求千曲一面、千人同音。“古琴不重音乐性,它强调的是宣情言志、以琴载道,因此弱化具象、单写其意才是古琴的精髓。”吴寒话锋一转,“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阳关古寺住持的法号,我们彼此知音就够了,这也是琴人间的写意之交。”




爱琴若渴

        吴寒,号九琴轩,著名古琴文化学者、演奏家,斫琴与琴史研究专家美术评论家。吴寒现任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古和音琴社发起人、顾问等职。

       吴寒先后于1999年和2006年创办“翼云国学堂”及“三和斋文化交流中心”。多年来,吴寒坚持举办国学艺术讲座与传习活动,并投入大量精力从事古琴研究与收藏。迄今,吴寒已在美国、巴拿马、澳门以及内地多个城市举行逾百场传统文化讲座与交流展演活动。

        长期以来,吴寒还大量查阅古籍,研究整理关于古琴美学、理论、律学、演奏、传谱、记谱法等资料,陆续撰写了《寻源四大名琴》《再述华夏国乐之父一古琴的精神内涵》、《华夏正音一天地之音》等作品。近二十年来,吴寒已编辑各类艺术图册逾百余本(册),其中由其主编的《太古遗音》获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吴寒还创造性地将古琴艺术与中国书法、绘画、香道艺等进行美学和哲学比较,为古琴文化的研究拓展了新的天地。


甘棄房產,整輯文獻傾力播琴。

        古琴自诞生时起,就自带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气质。操琴时那种君临天下、不问有无的风范,既令知音者迷醉,也令世俗者远之。这种清高孤傲的品格,注定了古琴文化的传承传播不会是一条坦途。但吴寒就认准了这条路,因为他清楚“传统文化需要卫道者”

      “现在古琴界大都是演奏型琴者,愿做古琴文献整理者屈指可数,而乐意自掏腰包操办文化展览活动的,就更少了。”吴寒说,为了补齐圈子里的这块短板,自己甘愿坐上冷板凳。目前,吴寒正在紧锣密鼓地整理全国古琴古籍类典籍目录纲要,预计两三年后可以完工。而从2012年启动的古琴文化展,在吴寒手上也声誉日隆,影响益广。


吴寒抚琴:引鹤来听


        为了更好地传播古琴文化,吴寒先后在北京市区和北京远郊开辟了两个古琴基地,囤料、制琴、交流,关于古琴的一切活动开始有了专属场地。而为了保持独立和纯粹的运作状态,吴寒拒绝了不少有意介入的资本,坚持自掏腰包,结果为了给琴安家,吴寒和家人先后卖掉了北京和江苏老家的两处房产。
      “古琴学科建设,从现在起至少需要两三代人的倾力付出才能完成,而绝非发表几篇文章、出几本书那么简单。”吴寒说,任何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应该热爱、保护自己的文化,这应该成为一种信仰。而普及古琴文化,就是自己最大的夙愿,更是一生的执念。





古琴记录片——古琴与园林篇


拜仲尼,忆子期,琴指古道,但使遗韵尽作古;

弹阳关,抹流水,弦思知音,愿留余音永绕梁。

—— 吴寒 撰联       


琴学|琴论|琴讯|琴事|琴人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盘古琴道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文汇报|古琴文化学者吴寒专访:寒琴脉脉·弦定今生发布于2021-04-17 13:34: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