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红楼梦 红楼梦2

红楼梦中古琴片段:黛玉抚琴

 

《红楼梦》与古琴文化

 


《红楼梦》第86回为: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之前从来没有听见黛玉抚琴的宝玉,偶然见到黛玉看如同“天书”的琴谱,便一时兴起,向黛玉请教学琴。于是,黛玉讲了一大段关于弹琴的讲究:

 

黛玉:“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双手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急徐,舒卷自如,体态尊重才好。”宝玉道:“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阅读《红楼梦》者,大都以为黛玉能诗善琴,极富才情学问。而从创作角度看,上述长篇大论并非出于黛玉的发明,也不是小说作者的个性创造。原来它是有渊源的,乃出自明代琴家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的一段琴论,援引如下以资比较:

 

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弛,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徒多无补。先要人物风韵,标格清楚,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胸次好,口上要有髯,肚里要有墨,六者兼备,方与添琴道。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其心身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右视其手,左顾其弦,手腕宜低平,不宜高昂,左手要对徽,右手要近岳,指甲不宜长,只留一米许。甲肉要相半,其声不枯,清润得宜,按令入木,劈、托、抹(挑勾)、踢、吟、猱、益蜀、锁、历之法,皆尽其力,不宜飞抚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好看,莫若推琴而就舞;若要声音艳丽而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琴之大忌也。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故曰:“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曰:“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

 

杨表正,号西峰,福建延平人。明代万历年间江派琴家,编著有《重修真传琴谱》,全称《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又名《西峰琴谱》。初刊于万历元年(1573),6卷。后增订重刊于万历十三年(1585),增至10卷,前2卷为琴论,后8卷琴谱收录101曲,内容较为宏富。

 

对读后不难发现,《红楼梦》中出于黛玉之口的琴学专论脱胎于杨表正的理论“弹琴杂说”,关于弹琴的学问论述极其详尽:琴音的精神作用“禁”;环境清雅;时候清明;心态平稳;琴对知音;衣冠古朴;姿态得体;方法适宜;读书修养。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在修养,杨表正的琴论涉及道德、心理、行动、环境、服饰、体态诸多环节,视琴乐活动为格外讲究的修炼行为,俨然系统严肃的琴学教化论。然而,以琴为圣人之器,琴事方面越重重讲究,于自由抒情越形成各种禁忌。《红楼梦》中“脱胎”而未“换骨”的化用应当是清人接受杨表正琴论的一则经典实例,小说借黛玉之口议论这套琴谱“甚有雅趣,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说的也明白”,岂不正是续书者对于杨氏琴书的隐性评价?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红楼梦》与古琴文化发布于2021-04-17 13: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