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方言中的古词语和古语音例举》

(四

——作者/王淑玲

 

1、约:普通话读yuē,清涧话读yè ,买卖土地、窑洞、房屋等的契约(合同)。立约(写约)时,由三方组成,买方、卖方和中介人(证人)。“我买了两眼窑,今儿后晌立约哩,你也来,咱们一块儿吃个饭,也是个证人么。”“你把兀约保管好,千万不敢丢了,万一有个什么情况,兀就是凭据么。”

 

古代,约,①订立的盟约、婚约等,有彼此约束的作用。《礼记?学记》:“君子曰,大德不官,大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订立的条文。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必负约不偿城。”汉?桓宽《盐铁论?和亲》:“匈奴数和亲,而常犯约。”

 

约,宋?《广韵》:入声,于略切。

 

 

2、彀(gòu):这个看似艰深的词,在清涧却是个普通用语。“兀人厉害的很着哩,谁也出不了那的彀。”“张厉害,李厉害,最那病厉害。路遥,那么厉害的一条汉子,活了四十二岁就殁了, 谁也出不了病的彀。”“你把兀少喝上些,仙也出不得酒的彀。” 陕北酒曲:“烧酒本是五谷水,先软胳膊后软腿,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出不了酒的彀。”

 

 “彀”,把弓张满。《康熙字典》:“《唐韵》古候切,《集韵》居候切,并音遘。《广雅》张也。《玉篇》张弓弩。《孟子》: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史记?李牧传》彀者十万人。《周亚夫传》彀,弓弩持满。又通作句。《诗?大雅》敦弓既句。”

 

3、胤(yìn):清涧话中“胤”是动词。①植物自然生长发育。“槐树胤哩,栽上几棵,不几年就能胤一滩,植树造林,栽槐树就好着哩。”"我前两年在脑硷上撒了点苜蓿籽,尔格可囊胤下了。"②生育繁殖,多用于开玩笑或骂人。“看兀能行的,胤下多少种种了。”“看兀那胤种子,光图数量,不图质量,胤下多少没用。”③引申指性生活。“那些年,人家外地人笑话咱陕北人:穷的连个电也没,黑了没事干,就解下(hài hà)个在炕上生孩儿(清涧话读xìng er)胤种种。”

 

古代汉语中,“胤”,①名词,指后代子孙。《左传》隐公十一年:“夫许,大岳之胤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境异》:“坚昆部落非狼种,其先所生之窟在曲漫山北。自谓上代有神与牸牛交于此窟。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其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

②动词。东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

 

4、籴:普通话读dí,清涧话读diè,意即“买”“整批买”。“那些年,我们村的人常到交口河嗑籴粮哩。”“那些年,空中半月没吃的,只好籴些粮救急。”“老王家早些年在城里做生意,挣了些钱,还在城里籴的两眼窑哩。”“听说兀家弟兄两个在延川籴的卖水果着哩,不知生意怎样?”“我籴的人家的东西卖,就图中间挣两个差价么。”“我家村里人早些年种菜卖,后来,菜地都征走了,好些菜农籴菜卖哩。”“人家兀西瓜不零卖,成总籴哩。”

 

古代,“籴”是买进粮食,与“粜”(tià

o)卖出粮食相对。《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冬,饥。臧孙长告籴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淮书》:“及官自籴乃足。”宋?陆游《初夏杂兴》:“闷里家书到,贫时籴贾米。”

 

籴,宋?《广韵》入声,徒历切。

 

清涧话中,“籴” 不光是可以籴(买)粮食,其它东西也可以籴。

 

 

5、赀、訾(zī):清涧人把“称”“量”“称量”“计量”“斗量”“衡量”“尺量”“估量”“计算”“比对”等意思都可以用“赀”(訾)来表达。“你给咱赀(訾)一下,看我买的这羊肉斤称够着不?”“我在拼多多上买的蒜,回来一赀(訾),斤称够着哩。”“你没赀(訾)一下,这堆石炭有多少斤?”“没赀(訾)么,少说也有两三吨。”“把你家的米给我赀(訾)上两升子,等我秋里打下新谷滚了米,给你还。”“你没赀(訾),这疙瘩布有几丈?”“你没在磅称上赀赀(訾訾),看你有几斤几两,还在这岑彭马武的瞎扎扤哩!”

 

清涧人用“赀”(訾),其实是古语。

 

康熙字典》:赀,又与訾同;訾,读与赀同。《商君书?垦令》:“訾粟而赋,则上壹而民评。”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又比年收敛,十伤五六,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北朝?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唐?房玄龄《晋书?傅玄传》:“一日则损不赀,况积日乎?”宋?苏辙《乞诛窜吕惠卿状》:“惠卿张皇其数,牒转运司交割,妄言可罢馈运,其实所费不赀而无丝毫之利。”

 

《康熙字典》“彀”释义

 

6、墒(shā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墒”这个字,识字不多的人突然间还可能不认识;实际上清涧的寻常百姓,特别是种庄稼的农民言语间经常说这个词。“湿墒怎样么,你往里种(庄稼)哩?”“这回雨下饱墒了没?”“这回雨可下饱墒了。”“夜里下了点雨,今儿趁这湿墒我把洋芋籽都埯里嗑了。”“那些年山上修梯田,就是为了保墒么。”

 

《康熙字典》援引明?梅膺祚《字汇》:“墒,尸羊切,音商。新耕土也。”

 

7、愊:普通话读bì,清涧话读biè ,贬义词。①批评、指责人反应迟钝、笨手笨脚、老实木讷、不够灵活。“看你愊的,连这活儿也不会做,还能做个什么嘛!”“这孩儿(清涧话读xìng er)活日愊了,越来越不像样子了。”“毬毛擀不成个毡,砂锅捣不成个蒜,看你活的日愊的,什么也做毬不成么。”②地方狭小逼仄,使人不舒畅。“兀家那地方窄小的,可愊常哩,闹秧歌的转院嗑,后头的人一满摆不开么。”“这双鞋做得有点小了,把人脚指头愊的。”

 

东汉?《说文》:“愊,诚志也。”宋?《广韵》:“愊,悃愊,至诚。”东汉?《说文》:“悃,愊也。”所以,古代“愊”字意即“至诚”,褒义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刘瑑传》:“入迁左拾遗,谏罢武宗方士,言多恳愊。”“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某道人是漂亮的,但是漂亮人总不免华而无实,不肯务正。所以兄弟取人,总在悃愊无华一路。”

 

清涧方言里保留了这个词,但从褒义变为了贬义,大概与以前说人“老实”“善良”是夸人,褒义词;现在说人“老实”“善良”几乎是“傻瓜”“憨憨”的同义语一样。社会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急剧变化,语言感情色彩的变化也可窥视世态人情。

 

8、倯:普通话读sōng,清涧话读sóng。清涧、陕北、关中等地,这个词是高频词,可用作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①用作名词,一般是骂人或骂牲畜。瞎(清涧话读hà)倯、笨倯、闷倯、懒倯、坏倯、愣倯、能倯、龟倯、龟兹倯等等。“兀人可是个瞎倯哩,瞎得实实的。”“哎呀,你真是个笨倯,这么简单的活儿,还鸾胶不成个解(hài)数。”“兀懒倯,懒得掉肉渣子哩,一跷也不动么。”“兀憨憨一满是个愣倯,荷个东西不说少荷上些,挣死马趴的荷了那么多,不怕压死!”“兀实实的是个龟兹倯,一满日瞎(清涧话读hà)事哩么。”

 

②用作动词时,意即认输、服软、胆怯、害怕等。“薛蟠那呆霸王平时仗着有钱有势,无法无天;教柳湘莲美美地打了一顿,哈,倯了。”“就鲁智深那三拳两圪垛,打谁谁倯,不要说那镇关西了。”“我这几年运气不好,做什么什么怵,整得我倯倯的,什么也不敢做了。”

 

③用作形容词时,一形容坏的、不好的、调皮捣蛋的,等等。“你这号价倯人,谁敢和你打交道哩,谁打谁遭殃。”“兀家那倯男人,一满顶不上个事,哄的那老婆直挣死。”“兀倯婆姨一满不过光景,一天什么也不做,就解下(清涧话读hài hà)个梳洗打扮。”“兀是个倯眼,常哄人哩,把人哄得一愣一愣的。”二是形容软弱、无能。“你不要欺软怕硬,专拣倯人欺负。”“阿Q是个倯囊胖,常受人欺负哩。”

 

④“倯”还可作形容词后缀。“这狗倯,不识好歹,净咬好人哩。”“那些年同事们开玩笑说:等咱有钱了,豆浆买两碗,一碗放白糖,一碗放红糖,愣倯哩喝。”

 

倯,宋?《广韵》:“倯恭,怯貌。”清?《康熙字典》:“《广韵》息恭切。《集韵》思恭切,并音松。《扬子?方言》陇右人名懒曰倯。又《扬子?方言》倯,骂也。《玉篇》燕之北郊曰?倯,谓形小可憎之貌。”

 

“倯”,古代用作名词,表骂人或骂物;用作动词,意即胆怯。

 

9、唵:普通话读ǎn,清涧话读ngǎn。清涧话中的“唵”,意即“把食物或东西塞进口里”或“塞进口里的食物或东西在口中停留壅塞”。“还不说把那饭一口唵进嗑,数着吃哩,吃得能把人心焦死。”“看你,好像几辈子没吃过个东西了,一口唵进嗑那来多,看能口脔(口脔,音luán)转不么?”“热饭还唵不起你的嘴,说个没够!”“你给孩儿(xìng er)蓬纱巾时小心点儿,不敢叫唵住嘴了。”

 

“唵”,南朝?梁《玉篇》:含也。意即“把食物含在口中”。宋?《广韵》:手进食也。意即“用手把食物塞进口中”。

 

10、褿(cáo):清涧话把衣物“脏”说成“褿”。“大,你的衣裳褿了,脱下来,叫我给你洗一洗么。”“看你兀腔子褿的能打擦擦了,还不说脱下来洗一洗。”“二娃,咱把褿衣裳端到河里洗走。”“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就是说到河里洗衣裳嗑哩,洗褿嗑哩么。”“你穿衣裳对付些么,嫑弄褿了又要我洗哩。”“将给你换上的衣裳,一下到弄褿了,跟上个洗的也洗不盼。”

 

《康熙字典》:“《集韵》财劳切。并音曹。又《类篇》:衣失浣也。”

 

褿,清涧话读的是古音,用的是古义。

 

《康熙字典》“愊”释义

 

11、绾(wǎn):清涧话即盘结、系挂、佩戴、卷起、掌管、控制等意。“把你的两根辫子绾到帽子里嗑,小心卷进机子里了。”“你把这几根绳子绾起来,一会儿咱们就能跳绳哩。”“我不会绾纽门疙瘩,你帮我绾一下。”“表彰大会上,给那些先进、模范一人腔子上绾了一朵大红花,美气得很么。”“小马说着绾起裤腿子就过河了。”“你把袖子绾起来,要不,给你溅上水也。”“王熙凤能行得很着哩,把贾府上上下下那来多的人耍绾圆了。”“看人家兀伞头,把伞耍绾得活嗑泛泛的。”“当官,是驭人术,可要会耍绾人哩。”

 

绾,在古代汉语中,①系挂、佩戴。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②盘结。宋?梅尧臣《桓妬妻》诗:“妾初见主来,绾髻下庭隅。”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

 

③统管,总揽。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史记?张仪列传》:“独擅绾事。”

 

12、梏(gù):清涧话把“特别热情要别人做的事”、“勉强要别人做的事”、“行动受到束缚”等用“梏”来表达。“我姑姑梏起留我在她家盛了几天,好吃二喝的招待我,可吃美了。”“我妈梏定叫我吃饭哩,把我吃得撑的。”“千万不敢梏起让人喝酒,酒喝大了对谁都不好。”“尔格这社会恋爱自由,谁还能把谁给梏起哩?”“哎呀呀,吃屎的还能把?屎的梏住了?”“兀老两口让孙子给梏住了,哪里也不得嗑了,就在家里哄孙子着哩。”

 

“梏”,①古代木制的手铐。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束缚钳梏之。”②戴上手铐,监禁。《山海经?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

 

清涧话中的“梏”大概就是由古代汉语中的“手铐”“带上手铐”“监禁”引申来的。

 

13、几时:几时即什么时候,普通话里也有这个词,但用得少;清涧话中乃日常用语。“你几时来的?我咋介还没看着。”“咱们几时起身走?”“你家几时过事情哩?当时候言喘一声,我们弟兄几个都来给你相帮么。”

 

“几时” 是古代语,古诗文里有很多。唐《敦煌变文?妙法莲花经讲经文》:“我见如今人,终日怀嗔喜。个个美顺言,人人愁逆耳。贪财何日肯休?爱色几时能止?”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黄庭坚《好女儿?春去几时还》:“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元?马致远《新水令?题西湖》:“百岁能欢几时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14、言喘(yán chuǎn):吭声,吭气,清涧话即“说话”意。“这个孩儿,我问了你半天话了,你怎一满不言喘哩?”“我也不晓得兀家几时过事情哩,前两天我还碰见那了,一句也没言喘么。”有啥需要兄弟的地方,尽管言喘。哥的事就是兄弟的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三藏闻说,不敢言喘,心中暗想道:‘或者悟空打杀的就是也。'”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说那皮狐常是盗人家的钱物,人不敢言喘。” 清?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百姓莫敢言喘, 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

 

15、应卯:旧时官厅每天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查点到班人员,点名时到班人应声叫应卯。现引申为照例到场,敷衍了事。“以前,她上班还来应个卯;自从男人的当了官,连卯也不来应了。”“上班可不是来应卯、谝闲喘,要真本实务地干活、做事哩。”“教我先回嗑应一下卯,然后咱们一块儿走,要不,我家老爷子又要说叨了。”

 

清?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谷?革保歇图差》:“歇之名,因现年居乡,必入城觅寓为歇,以使应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妙在薛蟠如今不大来学中应卯了,因此秦钟趁此和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至后院说体己话。”

 

 

16、霍闪:清涧人把响雷打闪又说“霍雷打闪”。“以前夏天介肯霍雷打闪的,常发山水哩,出门嗑要操心哩。陕北民歌里唱:蓝格莹莹的天上飘来一圪哒哒云,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刮风下雨打雷声,呼儿咳呀,倒叫妹子我不放心。就是怕发山水哩么。”把打闪有时候说“打霍闪”。“看着沟掌里一股劲儿打霍闪哩,像要下雨了。”形容一辈子时光过得快,像打闪一样,说:“一辈子快得很,打了个霍闪。”

 

唐?顾云《天威行》:“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轰轰砢砢雷车转,霹雳一声天地战。”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

 

17、编派:清涧话的意思即捏造或夸大别人的缺点过失,讥讽、中伤别人。“我看过一个《三十里铺》版本,歌词可长哩,有好十几段,有几段唱的可难听哩,是人瞎(清涧话读hà)编派凤英的。”“你那张嘴,就会个编派人,不怕嘴上长疔啊?”“你成天起来啥活儿也不干,游门子、数板凳,张家长、李家短的,想着法儿编派人哩,不嫌熬,不嫌累?”

 

明?徐树丕 《识小录?前辈格言》:“司牧者不知编派之源,亦不知编派之总,徒捶楚日闻,以求课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这个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谁这么编派我?我把那囚攮的牙敲了!分明是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来做幌子。”《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众人听他说着,已经笑了,都说:“听数贫嘴的,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

 

18、斗阵、斗……阵(dòu zhèn ):吵嘴、吵架、打架、对着干。“看你们两个一满不能见面么,鸡厮鹐,狗厮咬,一见面就斗阵。”“兀两口子夜黑里又斗阵了,今兀婆姨的山里也没嗑么。”“两口子过日子,千万不敢斗阵,家不和,造穷哩。”“你家兀几个孩儿(xìng er),一满不斗阵,可懂事哩。”“你到学校里嗑,要听话懂事哩,万不敢和人家孩儿(xìng er)斗阵。”“兀两口子斗了一辈子阵,也没斗出个子丑寅卯来,有个什么情形么。”

 

斗(dòu),动词。繁体字为 鬥、鬦、鬬 。①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任气好斗。”②引申为战斗 。东汉?《说文》: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司马迁《报任安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

 

阵(zhèn):①名词,军队作战时按一定作战意图排列的队形。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②名词,战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清涧和陕北有些地方把日常生活里的“吵嘴”“打架”“斗殴”等小事用古代军事术语“斗阵”来表达,典雅高古;清涧和陕北不少地方就是古代边防要塞,常年征伐厮杀,“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斗阵”这些军事术语在清涧和陕北其它地方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足见受战争影响之深。陕北吴堡籍作家柳青《铜墙铁壁》第三章:“她娘老子常和她斗阵,管不住她。”

 

19、威显:清涧话中把“很好”“能行”“能干”“厉害”“威风”“某一方面突出”等意思都可以用“威显”来表达,可以用作褒义词,也可作反语讽刺挖苦。“陕甘宁边区搞军民大生产开荒的时候,咱清涧的郝树才掏地可威显哩,一天开荒4.23亩,创造全军开荒的最高纪录,人称'气死牛 ’。”“兀和我是同学哩,念书的时候,学得就可威显哩!”“你写作文太威显了,我怎介都赶不上。”“看我家这南瓜长得威显不?最小的都二十好几斤哩。”“兀家小子个子可长威显了,快撵上姚明了。”“吔,吔,吔,看你兀威显的,还吃人哩。”

 

清?陈朗《孝义雪月梅》第五十回:“哥哥幼时必有志做官,如今似这般威显,却是遂愿了。”清?吴璿《飞全传》第五十二回:“銮舆一路行程,晓行夜住,逢州过县,地方官馈送程仪,好不威显。”

 

20、比肩清涧人对话:“张三和王五兀两家谁家的光景好?”“兀两家比肩。”“你家老大和老二谁学得好?”“兀两个比肩。”

 

比肩,意即“并列”“相同”“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南朝?范晔《后汉书?刘瑜传》:“今中官邪孽,比肩裂土,皆竞立胤嗣,继体传爵。”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此乃侥幸之徒,不足与比肩也。” 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沈佺期》:“语曰:‘ 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参考资料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8年8月

4、王克明著作《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华书局 2007年

5、王六著作《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前言》,故宫出版社, 2013年5月

古词语古词语古词语六壬清涧方言清涧方言清涧方言古词语古词语古词语


延伸资源下载(唐诗宋词元曲、中华古籍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清涧方言里的古词语、古语音(四)发布于2021-05-11 10: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