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曹真准确地预测出了诸葛亮的进军方向在陈仓,派遣将军郝昭率军一千多人前往防守。
为什么只有一千人?
陈仓也叫陈仓故道,颇为险要,韩信曾上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戏,但那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这条道路此时早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诸葛亮要进军,也必须先行修缮。
曹魏来说,也同样不利,因为传说中那座固若金汤的陈仓城,已经废弃上百年,形同废墟,估计杂草都比人高了。
郝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防守,而是修城墙。曾经扬威沙场,建树颇丰的老将军,此时也不得不转职成为包工头。
诸葛亮的大军有三万人,郝昭手里就一千多人,能挡住吗?
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但如果有防御工事,比如坚固的城池,未必做不到。
问诸位看官一件事:大城和小城,哪个更容坚守?
这还用问,肯定是大城容易防守呀!
这是很多人的下意识答案,然而事实往往却并不这样。


城市大,防御工事,驻守兵力,储备的粮食自然更多,但同时破绽也可能更大;城池小,有时更容易发挥地形优势;在某些时候,大城还真不一定比小城好守。
宁远之战前,努尔哈赤横扫东北,连沈阳,铁岭,抚顺这种大城都被攻下了,区区一万残兵的宁远能奈我何?袁崇焕后来在战场上教育了他,什么叫固若金汤。
小城宁远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被清军(含后金军)攻下,而此时明朝第一大城北京都已经陷落。
解放战争时,著名的“平津战役”,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最大的一场仗,是攻占天津。之所以要打天津,是因为塘沽不好打。天津大,塘沽小,自不用说,当时天津有13万守军,塘沽却只有5万,但林彪,刘亚楼等经验丰富的将军果断建议改打塘沽为攻占天津。
幸而如此,平津战役没有被改名叫“平塘战役”或者“平津塘战役”。
曹真预判出诸葛亮出兵的时间和方向,但留给他的备战时间,只有半年。
曹真此时面临以下选择:
1.以大量兵力,建造一座大城
2.以大量兵力,建造一座小城
3.以少量兵力,建造一座小城
第一个选择,直接排除。三国时代,生产力低下,半年建一座大城,不可能。没有深圳速度,曹魏水平,只能平地建设出一座一两千人级的坚固小城。
第二个选择,以大量兵力建造出小城后,这些兵显然是就城驻防。小城能贮存的粮食有限,在几乎肯定被包围的城里,兵力多,存粮消耗快,坚守的时间有时还未必及得上兵力少。
可以看出,曹真绝对是一流名将。他做了最恰当的选择,以少量兵力,建造一座坚固破绽小的小城。郝昭后来把这座城建造成了“铁核桃”。
当然,这种兵力不足的小城,被攻陷也是早晚的事情。郝昭的任务与马谡在街亭的任务其实是一样的,坚守一定时间,把蜀军堵在陈仓道上,为主力兵团赶到战场赢得时间。
诸葛亮带领三万大军到达陈仓城下,通过侦查,得知城内仅一千多人防守,自信攻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诸葛亮使用了第一个办法:劝降
他派出郝昭的同乡靳详去陈说利害,让守军投降。郝昭表示,废什么话?要打就打!
靳详回去后,诸葛亮觉得靳详嘴皮子不利索,亲自传授嘴炮心得。诸葛亮的“嘴炮”是《三国演义》中的BUG技能,据说曽驳得江东群儒哑口无言,大魏司徒王朗当场吐血身亡,就连曹真后来都被一封书信活活气死。
郝昭估计也知道诸葛亮“嘴遁”厉害,靳详再次出现时,干脆直接连话都不让他说了,扬言再废话,就射死!
劝降不成,只好打了。诸葛亮也没放在心上,区区一千人,灭掉还不易如反掌?
诸葛亮技能树点得宽,除了军事,政治,文学,还有一个是“巧思”。木牛流马,损益连弩都是他发明的,此时他祭出了攻城大杀器:云梯
战争片中常有冷兵器攻城战,士兵抬着长梯子搭在城墙上,冒着弓矢往上爬,有时候还会被守城士兵直接推倒。这种普通的梯子,攻城战时虽然也用,但多是已经控制住城墙,大局已定时才敢用。
真正在攻城战中,首先使用的多是云梯
云梯也叫云梯车,形制类似于消防车,下面有轮子,由士兵推动前行,并有蒙皮等防御弓箭。上端是木制厚梯子,梯子末端有“牙”,类似于钉子。
攻城时,梯子搭在城墙上,“牙”牢牢地钉死在城墙里,加以固定。云梯下的士兵在蒙皮后面的射孔中向城墙射箭,火力掩护登梯士兵爬上城墙。
冷兵器时代,攻击方有兵力,火力(弓箭)优势的时候,云梯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
但诸葛亮遇到的是“热”兵器:火箭。云梯确实防御坚固,弱点就在木制,放火箭烧掉不就好了?
后世的我们可以这么想,但在当时,诸葛亮绝对大吃一惊,因为这是火箭第一次出现在战场。火箭看似简单,其实科技含量一点也不低。如果只是点燃了射出去,无法让中箭物体爆燃,箭头上点一把火,是增加不了什么杀伤力的。
郝昭的火箭特别之处在于,他的火箭中部并联了一个竹筒,竹筒中装满助燃的液体,具体是啥,我不是军事家也不懂,只知道这玩意可以爆燃。性能如此之好,以至于中箭的士兵会被活活烧死,相当于原始的燃烧弹。射在木制的云梯上,很快就变成一堆篝火。
诸葛亮祭出他的第二件武器:冲车
形制大概是一架小车,载着一段尖利的大木,车顶有挡板防御守军弓箭。使用时,用冲车猛撞城墙或城门,类似于用巨大的铁锤砸墙。守军弓箭射不到冲车的士兵,士兵却可以从容推动车子砸墙。砸出墙洞,或者砸穿城门是早晚之事。
郝昭应对方法是“石磨”。
大致就是一块大石头,中间凿出孔洞。多块大石用绳串联起来,搬到冲车位置,往下扔,冲车瞬间被砸毁。没砸准也没关系,石磨还可以由绳索提上去,二次利用,不费什么成本。
诸葛亮再次祭出新武器:井栏
就是一种发射弓箭的车子,比城墙更高,井栏上的士兵发射弓箭,掩护士兵携带土包填平护城河,冲过护城河后,士兵可以在井栏火力掩护下,直接爬上城墙。
郝昭果断放弃外城墙防守,在城内重新修筑内城墙,在井栏射程之外。井栏射不到内城墙里的士兵,爬上城墙的士兵却在内城墙士兵弓箭射程以内,成了活靶子。
此计不成,诸葛亮又生一计,让士兵挖地道通到城里。郝昭立即在城内挖掘环形地道防御,使攻城地道失去作用。
双方就此在陈仓消耗二十余日,诸葛亮粮尽,只好撤退。
当然,诸葛亮不得不撤军也因为,他的老对手来了,就是那个让他胆战心惊的张郃。
曹真派出的援军费曜也在路上。
郝昭的坚守,为张合兵团的集结,奔赴战场赢得了时间,诸葛亮在张合到达前,就撤走了。但他也不是一无所获,魏将王双部贪功追赶诸葛亮中伏被全歼。
在三国,追诸葛亮绝对是一件作死的事情,王双不出意外的送了人头。


第二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战术上,诸葛亮完败。
战术上的失败,不一定代表战略上的失败。
此次战役,前后持续不到一个月,蜀军损失也不大,成功牵制了曹魏关中集团,使之无法大规模东援魏吴战场;张郃兵团也被迫调往关中。魏国东吴前线的颓势,因此没有得到改变。
吴国扩大了胜果,彻底逆转了多年来曹魏压着东吴打的形势,并可以相机北伐。东吴北伐可以牵制住曹魏重兵,也为蜀汉后来的北伐创造条件。
吴蜀巩固了战略同盟关系,让曹魏意识到,在短期内吃掉东吴是不可能的,对吴国由攻传守,以待形势另有变化。
第二次北伐,规模小,时间短,但影响深远。诸葛亮以优势兵力仍然吃不下小小的陈仓城,让曹魏找到了对付蜀汉的法宝坚守在坚固据点,不与战。
诸葛亮的战术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主动进攻魏军坚强据点,尽量通过野战歼敌的方式消灭敌人机动部队。诸葛亮后来为此把蜀军改造成能够在野战中不惧曹魏骑兵,甚至还能逆转步骑优劣态势的特殊兵种,具体做法,就是八阵图,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诸葛亮在战术上,也并不是一无所获,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呢?请看下一章第三次北伐。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的故事三国演义故事情节三国故事三国演义故事梗概三国故事的成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诸葛亮三万大军打不赢他一千人,不愧是三国第一守城天才!——第二次北伐(2)发布于2021-06-29 1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