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碉楼 融汇中西


百年以前,开平的乡野竹林间,开始出现一座座与岭南建筑风格迥异的,外观独特的“欧洲古堡”。虽然形似古堡,但其中的渊源,却与古堡的浪漫故事截然不同。


何为碉楼?

碉,源于一种防御型、多层塔楼式的军事建筑——望楼。汉代已广泛分布于不同地区。如四川丹巴碉楼、云南腾冲得胜碉。

兴建碉楼之地,多有部落冲突械斗。不同于横断山深处,嘉绒藏族和羌族如巨大烟囱般赫然耸立的碉楼,开平碉楼保留着与楼房形制不一的外观,在戒备与凝重中呈现出力量与美感。


匪患四起  筑以自保

碉楼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射击与驻兵,那为何百年前的开平人要举家迁入这种防御型建筑中?

地理环境看,开平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高温多雨,加之水利失修且地势较低,常遭洪涝。

从治安环境看,开平处于四县交界,属“四不管”地带,自古匪盗横行。与此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极引发宗族摩擦,土客械斗。

为此,人们合资兴建碉楼,以对抗洪涝和外界攻击。

早期的开平碉楼为“居安”而生,造型简洁,风格拙朴。如建于明朝(公元1436)的迎楼,由众人合资兴建,每户分房一间,或遇洪涝、匪患之时可暂庇全村。迎龙楼以坞堡为原型,结合三间两廊的本土布局建造而成。

迎龙楼

开平别名“小武汉”,历来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埠和货物散集地。然而鸦片战争后,在地租、徭役、苛税的压迫下,困苦的开平人远渡重洋前往海外谋生。

19世纪末,海外陆续出台排华法案,积累了一些钱财的侨民们选择“落叶归根”,回到家乡置田建屋,安享晚年。此时,富裕的华侨再次成为盗匪眼中的肥肉,侨民被劫、家破人亡的惨案时有发生。为保障家眷和财产安全,20世纪初,侨民引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海外建筑艺术,并与传统碉楼融合,形成了用于居住的独特碉楼居楼。

这一时期的开平碉楼大多使用混凝土建成,楼体瘦高,坚固耐久,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上部雕梁画栋,底部几层却如方筒笔直。欧洲各时期建筑风格与岭南传统建筑形式交融共存,相得益彰。杂糅的建筑元素,饱含着侨民叶落归根,光宗耀祖的思乡之情。


中西合璧  亦古亦新

铭石楼

《让子弹飞》取景地,自力村的铭石楼上,清水混凝土和砂浆面层饱经风霜,极富沧桑美感。同时,楼顶的攒尖顶中式亭阁与罗马拱券共存,中西合璧,亦古亦新。

密不透风的突兀高楼所包裹的,是无比亲切的生活气息和极具前沿性的生活方式。德国摆钟、浴缸、留声机、婴儿摇篮、360度转椅、半自动抽水马桶、化妆学习两用的桌子……前卫小资的西式生活早已随着侨民回乡,融入了百年以前的开平乡村。

为了灵活应对洪水的来袭,富有创造性的华侨们将天井开在了正堂的位置。他们有的将西方的守护“请”回来供奉,有的则在贡台下画上了“狮戏地球”的图案,共通的是他们更为先进包容的思想特征。

与此同时,墙体镶嵌的岭南独特的满洲窗,楼外的西式门楣下,独具岭南特色的彩画灰塑,装饰有寓意富贵的瓜果植物祥禽瑞兽,又在叙述着侨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抹不去的岭南血脉。碉楼上浓艳华美的彩画,讲述着华侨一生的光辉与漂泊。

开平碉楼除常见的居楼外,另有众楼和更楼。众楼由村民合资兴建,负责监探敌情,守卫全村。布置简单,不分尊卑,楼内仅有少量家具,供众人紧急避难。更楼分为灯楼和门楼(闸楼),由联防各村出资建造,体型瘦高,似瞭望塔,设有炮口和枪眼,配备探照灯、报警器,用于警示放哨。

形色各异的碉楼与村落一起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防御体系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在时间的洪流中坚毅地守卫着那段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历史。它们是天涯归客乡情的慰籍,是游子的温馨家园。

它们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和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主笔:叶宛维

责编:小肥龙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百年碉楼丨融汇中西发布于2023-03-07 14:07: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