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陈家祠 光辉耀岭南


以粤剧、广绣、醒狮为代表的非遗艺术,至今仍大放异彩,为广府文化充实了富有灵性的血肉。

而古往今来,盛载着广州本色的中山路,则承载了广府文化的强劲脊梁,以及延绵的历史人文遗迹。

走进坐落中山路的陈家祠,可见岭南地区民族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这座号称“百粤冠祠”的民间宗祠建筑,陪伴每一代老广经历时光流逝,见证广州沧桑繁华。

陈家祠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祠堂,主体建筑平面呈方形,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总面积为6,4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院廊相连,廊府秀美,庭院优雅,其建筑装饰巧妙地运用砖雕、木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柱、彩绘等不同风格的工艺装饰,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强烈的民间文化气息。

一代大师郭沫若1959年慕名参观陈家祠曾赋诗赞美:

天工人可待,

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

胜读十年书。

装饰精美,巧夺天工的陈家祠,却是建造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1888年,时逢清朝末期乱世,因曾有大家族以修建宗祠的名义,聚众与朝廷对抗,故官府严禁兴建祠堂。陈氏族人便以陈家书院为名,建立合族祠。既为了显示望族的地位,光宗耀祖,拜祭祖先,也为陈姓子弟在省城广州,进行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青云巷

陈家祠布局传统寓意深远,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间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头仰望,所看到的山墙上装饰着一只巨大的口衔花篮、展翅飞翔的蝙蝠代表着富贵和祝福(蝠谐音“福”)。防火用途的青云巷设计成南北贯通、层次递进的巷,亦为层层递进,寓意陈氏子弟通过青云巷能平步青云、考中功名,步步高升而光宗耀祖。


聚贤堂

高20多米的聚贤堂,巍峨壮丽,是祠堂的建筑中心,当年是陈氏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聚氏议会的场所。整个大堂的梁架倒拱采用的是传统榫接拼接,没使用一颗钉子,却紧要,历经百余年沧桑,依然坚固美观。

屋顶的装饰长27米,高3米,是陈家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装饰物雕刻手法细腻,人物动态逼真,每件装饰都有深刻寓意。

如屋顶采用陶塑工艺的鳌鱼装饰,鳌鱼是生九子之一,龙头鱼身,身兼龙的威严强壮和鱼的灵活,喜欢在险要处张望,也喜欢吞火。陈家祠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最怕火灾,民间传说把鳌鱼形象置于屋顶可避火消灾。故此装饰,一方面是寄托祈求至尊至高,另一方面也是祈求祥平安。

























而灰塑工艺的貔貅,也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形状似狮子,能辟邪、吞万物,因只进不出,故有招财聚宝之意。在装饰图案中蝙蝠更是随处可见,在蝙蝠前面加上几个铜钱被称为“福在眼前”。


木雕

陈家祠堂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装饰,要属木雕。只见每一处屋顶、每一根架梁、每一个斗拱,几乎处处有木雕。

长达1000多米的檐板上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瓜果,表现竹林七弦、松雀图、公孙游园图、松鹤延年寿图、功名富贵图等等,画面里蕴藏着多个历史故事和多样的广府风物人情。


变迁

在建成后的120多年里,陈家祠经历了复杂的岁月变迁。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陈家祠先后充当过多个学校,书院的功能得到确实的体现。

1959年,为了更好地保护陈家祠,被辟建为广东民间公益博物馆。但在文革期间,大量的祠堂排位被搬走后以大火烧毁。

2002年陈家祠被列入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古老的祠堂虽早已失去了祭祀的原始功能,宗族文化也被历史带走,但汇聚了中国传统的各种精绝建筑手艺,体现着劳动者杰出智慧的建筑,长存于天地之间。

今天,静静坐落于繁华都市的陈家祠,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在绿树如茵的映衬下,游客们漫步在这古祠里,于静美华丽中穿粤古今,感受着丰富的岭南文化沉淀。


主笔:李慢慢

责编:星瑶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百年陈家祠丨光辉耀岭南发布于2023-03-07 14: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