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三行文物 品广府历史



广州十三行,曾叱咤风云的中西商贸中心。

自1684年清政府取消海禁,设立粤海关,广州十三行辉煌历史的序幕就此拉开。从1757年至1842年,十三行作为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区域,成为了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前沿地,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南大门,成为了世界透视中国的南风窗。

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涵盖彩瓷、广绣、外销扇、通草画、银器、画珐琅、象牙雕等。它们在保留中华传统艺术文化风格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备受青睐,曾在欧美掀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下面选取几类具代表性的文物,让我们品味东方审美,鉴往知来。





外销扇



18、19世纪,广州制造的外销扇,曾风靡西方。外国商人和水手都喜欢购买折扇作为赠送亲友的纪念品。在法国,宫廷贵妇更是以手持中国式绢扇为时尚。

鲜为人知的是,国外也曾向我们推销过扇子。然而,他们的外销扇没占领中国的市场,反倒是让广州的制扇业发达起来。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手持名贵扇的时尚,反倒成为了商机。






银器



  外销银器与外销扇命运相似,海贸时,国外也曾想向中国推销银器。最终却是,“广州产 世界爱”,清代广州银器外销盛极一时,十三行街区曾形成一个银器市场。虽说金银器古今中外都有,但纹饰精美、中西合璧的外销银器,却是十三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才能造就。

清末  银缧丝镀金烧珐琅彩花鸟纹盖罐


如下图的瓶,它的瓶盖是西方童话中的匹诺曹(说谎会鼻子变长),瓶身则是东方传统的镂空竹叶纹装饰,融合东西方元素于一身。






象牙雕



广州在清代是重要的象牙贸和牙雕制作中心。牙雕在广州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西汉南越王墓的挖掘过程中就曾出土过相关文物。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内有三层且层层可转动的象牙球。明清时,广州的牙雕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历史高峰。

广州牙雕以镂雕、透雕、浮雕、拼接组合等多种技法而著称。雕工精细的针线盒、首饰盒、信插、明片盒以及各式案头摆件等,在欧美备受绅士淑女的青睐。

清中期  象牙雕柳亭人物图首饰盒


清末  银縲丝开光花卉纹名片盒





广彩



广彩,一般指广州织金彩瓷。创自清代中叶,当时将景德镇所烧白瓷运至广州,雇工匠设厂加工彩绘,开炉烘烧,制成彩瓷出口。广彩由五彩粉彩发展而来,在瓷胎上彩绘,入炉烘烧后,重金描画一,再入炉二次烧成。这种以金色作锦地的技法,行话称“织金”,花纹通常布满器体,绚采华丽,辉煌夺目。

西方家庭在购买广彩作品后,除了将它作为观赏的艺术品,往往还喜欢把瓷器加以改造,如镶嵌铜部件等,使其适应西方的日常用途。如这件广彩开光花蝶人物纹花瓶被巧妙地改造成了电灯。

清同治  广彩开光花蝶人物纹镶铜电灯





外销家具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远销国外,西方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必需品。贵族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一个个私人定制的家具订单砸向十三行,从而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专为外销量身定制的家具。

如下图中的象棋桌,桌面是由红筋石面和白筋石面组成的国际象棋棋盘,属于西式器型。桌面以外的部分均由酸枝木雕刻而成,则是明显的中国特色。桌面边缘雕刻了欧式的卷草纹,又称“卷叶纹”,中式卷草纹有流动性和意象性特征,欧式卷草纹却讲究纹路有序排列,每一片“叶子”大小都基本均一。配套的椅子顶端雕刻着“双龙戏珠”的经典中式形象。但没有扶手,是18、19世纪欧洲餐椅的特点……总而言之,处处都渗透了西方传入的家具形式和西洋元素,又结合广府民俗和审美意象,令人赞叹中国的智慧和把生命融入器物的东方造物精


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仅乾隆四十一年,广州十三行上缴朝廷的税银就有600万两之多。《广东新语》记载“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如今,十三行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从各种史料中回望十三行,寻觅海丝遗风,仍能感受到当年万舸竞帆、商贾云集的繁盛。

而在今天,十三行路仍是广州城中的热闹商业街,一个大型服装批发中心。每天进出货物高达数千吨,服装远销海内外。

广州,传承着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粤商精神,拥抱着业态的迭代升级,续写着新时代的辉煌。


主笔:小肥龙

责编:星瑶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看十三行文物 品广府历史发布于2023-03-07 1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