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 岁月风情




广州市坊间流传着“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集聚权贵的东山,以及汇集财富的西关,成为了广州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符号。

西关,城关之西也。在1920年以前,城墙仍存,对着正西门的那片区域被称作西关。

西关大屋是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成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西关角”,即今天的广州市荔湾区一带。当年以其地理环境优越,让众多商贾豪绅聚集此地,建造住屋。鼎盛时,西关大屋多达800余座,然而现存的不过十余座。

而在今天,走进永庆坊,便是身处在广州西关老城的核心地带,入眼可见的青砖屋、黑瓦顶、麻石、满洲窗、趟栊门……,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动人。可见西关大屋,风情犹存巷陌间。

西关大屋从设计上就深度考虑了广州的气候、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从观感上,外墙青砖石脚,乍看朴素实则讲究,且造价昂贵。内在构造处处精雕细刻,看似讲究纲常伦理,实则兼容并蓄,融贯中西。奢华且低调,传统并开放,这不正是广州人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吗?

那么,有哪些特征可以辨别西关大屋?

从内部结构来看,三边过、天井、冷巷和两高是西关大屋不可或缺的建造特点。

西关大屋往往有三间两廊的布局,它继承了明清时期常见的岭南祠堂或祠宅合一的传统民居布局特点,即:前排两廊,后排三开间。这样的布局也被称作三边过。

西关大屋的采光和通风主要依赖天井。为减少太阳直射,营造温差形成热压,增强房屋内外空气的流通,西关大屋一般都建得比较高,因此,天井成了它不可或缺的内部结构。

冷巷是下人、女子、倒夜等人的出入要道。冷,是由于常年受阳光直射少,因此阴冷凉爽。冷巷亦被称作“青云巷”,为方便排水,它往往是前底后高的构造,被穗人赋予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意。

两高是高屋檐和高门厅。典型的西关大屋,往往给人一种高檐深宅的印象,檐高高达五米以上,且屋门往往采用凹入式,相比于高门大户盛气凌人、富丽堂皇之感,尤其显得含蓄内敛。正厅是西关大屋最高大的地方,也是长辈起居之地,极致地展现百行孝为先的理念。除了高大,正厅的装饰工艺也最为讲究,如花楣挂落,几乎都是镂空雕刻,极尽手工之巧。

从外部来看,西关大屋有三大特征:青砖、满洲窗、趟栊门。

青砖,用土无氧烧制而成,相比于普通红砖更平滑工整。用它建造出来的屋子,墙面观感优雅,功能上不仅防水防涝,还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完美贴合广州多雨湿热的气候特性。

满洲窗,在乾隆时期引进,结合西方彩色玻璃工艺,成为了广府建筑特色构件之一。满洲窗的窗格用众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典雅秀丽,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可惜的是,这项技艺早已失传。









西关大屋最有趣的,就是这三重门,可以说是西关大屋予人的第一印象。第一重脚门是四扇对开的小折门,能减少屋外干扰,又可通风、采光。由于豪宅特别注重安保,西关大屋的门上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屏风门,也叫吊扇门。半遮半掩的门,上面有着细心雕刻的木雕通花,既可以挡住视线,又较为轻巧,像两面窗扇。其作用是保护屋内隐私,同时可保证采光通风。

第二道防线叫趟栊[lóng]门。






榫卯

为什么叫趟栊门呢?“趟”在粤语里有滑动着推的意思,而“栊”是指木箱。这种门的设计除了通风采光,更主要是起防盗作用,如果安置有小铃铛的,轻推微拉便会触动,而不知窍门的则无从推起。趟栊门的关键结构由榫卯链接,这样的木结构足以让这道门使用百年而不腐坏。中间圆木的数量必须是单数,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寓意不好,所以,大多数的门都是有13根或者15根的圆木。

最后一道,才是全封闭大门。也叫板门,多以坤甸木、樟木等硬木构成,坚固结实,经久耐磨,防火隔音。在古代,最后一道门一般不关,而是关上趟栊门,这样既可以防盗,采光又好、还很透气。

随着历史变迁,不少西关大屋一度成为危房。

后来,以永庆坊为代表,通过空间改造与产业融入,对地区受损的空间肌理、格局与社会组织进行缝补修复,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聚合创新产业,为街区注入新活力。

今天的永庆坊,灰墙瓦砾,幽幽青石板路,仿回到百年以前的广州老西关,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岭南古韵。


主笔:叶宛维

责编:星瑶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西关大屋 岁月风情发布于2023-03-07 14:10: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