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南文化”—张向明?题





2018年秋,携夫人自广西北流天门关出发,往雁荡山去。一路秋色皆入画。

南山秋色

68×68㎝(张向明书)

 

 等闲又是江南秋

68×46(张向明画)


    刻:  
1)坐看秋水
2)不可言传
(张向明刻于雁荡山)

 秋边一对晤

68×35(张向明画)


竹敲秋雨
40×40(张向明早期刻字作品)

秋色映秋山
68×35(张向明画)
 
秋江百里图
138×68(张向明画)

秋天,每一年都美好,那是过中秋节的心情。


 

云笼灵山图
138×68(张向明画)

      对于我的人生来说,没有哪一年有这样的时间和心情,这样近贴着秋天的来去。 

景色天然隐者恋

    68×46㎝(张向明画)     


出来写生,从祖国边陲的南方到中西北部,用自感拙劣的笔墨,去体悟和涂写自己眼中和心中的山水,细细的看着秋的脚步渐渐走近又渐渐远去。

 秋水微澜

46×30㎝(张向明画)


      看到好的秋景,总有画下来的冲动,而这时最怄气的却是自己的学艺不精和学识浅薄,好像眼中什么都看到了,而一动起笔来,又感觉到什么有份量的东西都没有在笔墨中留下来。
 

 灵峰桑拓秋

138×68㎝(张向明画)

也是在这个时候,最容激起一种怀古的心情,也最容易感觉到古人的优雅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奥,在这一个层面上,应该说,古人比我们不知高明多少倍。

奔云子母峰
68×46㎝(张向明画)

这两天,我把自己在旅途中的秋景写生稿用手机发给几个朋友看,有朋友对我说:“感觉太黑、太重。”我心中自然知朋友所说的“黑与重”,应该是画面中的“浑与浊”。

 相对平湖话秋水

46×30㎝(张向明画)


记得有一次在广西南宁,与广西师院的陈半文教授说起“黑与淡”的问题,他说:“不是黑与淡的问题,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够黑了吧,他们的高雅、清虚与空灵感不是照样出来。”当时我觉得他说得很对。笔墨不是黑与淡的问题,是艺术功夫与学识的问题。

似闻昨者赤松子

68×46㎝(张向明画)


古人写秋妙绝。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把秋的清远空旷和诗人的感慨表露得干净利索。 


 天然画出淡淡秋

68×30㎝(张向明画)


      南宋僧人玉涧是一个诗人兼画家,他的画,真迹我暂时不得见,听说大多藏在日本,看他的题画诗:“西边刹景入毫端,怕落秋江隐暮岚。残照未改渔火动,老翁闲自说江南。”单从诗的内容看,他的画就带了浓重的意和空灵感。
 

 帆过满山秋

138×68㎝(张向明画)


      而对于日落前江边的秋景,却又带有无限的诗思情怀。而我们所见的旅途秋景中,许多美不胜收的画面,一经涂写到宣纸上,再怎么看,其中的画面和诗意的概念,都感到很难达到古人的意境,而更多的是一种写实性很强的重与浊,更遑说禅与超越自然的境界了。
 

晓窗烟波十里湖

68×30(张向明画) 

江南水乡景色秀丽奇绝,夏与秋的季节往往不分明,而从桂林入湘再往北,那秋的景色与韵味也就渐渐分明了起来。
 

 仙崖境若比邻

50×25㎝(张向明画)


而在凉风习起间,看山看水,有一种秋的晴岚,看旷远天际下的山峰,有一种淡淡的悠远感,看水,不管远近,有一种绵绵的静谧感。 

万山已染秋霜红

138×68㎝(张向明画)


在宽阔的河岸间,偶遇一片银白的沙滩,沙滩边上的江堤间,有翠竹摇曳与开始苍红的树林。这种清江映照,沙净天宽,秋气高爽,空灵迷离的景象,对意欲画画的俗手,是一种诱惑也是一个难题。 

 峰晓嶂图

68×40㎝(张向明画)


明代有名的诗人和画家李日华,在明代,诗算写得好的,其字画也可算佳,且其鉴赏水平也很高。

 

此身却在画图中
68×35㎝(张向明画)

他是浙江嘉兴人,所作的画和题画诗多写江南景象,其写秋景的佳句亦不在少数,如:

梦回不信秋期近,水影苹正入窗。
不须更染芙蓉粉,只取秋来淡淡峰。
落日万山紫,虚亭一叶秋。
山中无一事,石上坐秋水。
水静云彩空,我心正如许。

秋色满眼新

68×30㎝(张向明画


中国画的艺术功夫,是千多年积累下来的,无论是作者和品赏者的艺术理论,也是靠代代积累传承下来的。 

68×46㎝(张向明书


张向明诗:
《题湖山烟波图》
远看秋江鸥隐无,堤边竹下见菰蒲。
忽有小楫言与予,转过烟波是天湖。

     

齐梁时期的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画画和赏画的“六法”,被后人称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郭若虚语)的绘画品评标准。
 
 秋江云影图
68×46㎝(张向明画

“六法”中将品评的第一条列为“气韵生动”,何为气韵生动?后来论者颇多,但我觉得明代徐渭曾在他评南宋夏圭的画中说得颇为到位:“观夏圭此画,苍浩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轻岚薄笼岩峰巅

68×46㎝(向明画


“舍形而悦影”是跳过了实在的形象,看到了画家描绘事物的气韵,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灵的妙韵。 

 谢公岩望是蓬莱

68×46㎝(张向明画

  
我觉得徐渭所说的“舍形而悦影”四字,反映了中国人在绘画和品画上的规律性的东西。而绘画品画如此,看山水亦不如此乎? 

湖山秋色占眼新

138×68张向明


而要说到中国画的虚灵,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明代的倪瓒,字云林,倪云林说自己作画是:“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这句诗的关键是后三个字“淡无痕”。 


 碧峰秋水两无言

68×30张向明画


徐渭说“舍形悦影”,倪云林说“淡无痕”,一个比一个虚灵。中国的绘画艺术,也许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妙绝的高端是“如空谷幽兰”,虚灵缥缈,难以确定,似处处即有、即是,而又空无一物,想要时若隐若在,一放手又什么都无,而倪云林追求的就是此种境界。 


     回首灵气觉万千

68×46㎝(向明画


他所画的山水,大多中锋淡墨,疏林特立,遥岑远岫,淡岚轻施,飘缈而又潇洒,灵秀而又稳重。 

苍烟古树碧云深

46×35㎝(张向明画


如鸟迹掠过高空,不粘滞也不泛滑,满纸是一种高远的精神,使人感到他是用绘画来感悟其人生的哲学,感悟其捉摸不定的人生轨迹,亦在诉说着一个宁静而又超越了现实的世界 

满湖秋意向诗人

68×30㎝(张向明画


我总觉得,如果我们看山水、赏秋景、画秋景的时候,能捕捉一下古人对山水实景和山水画作品的一些艺术感悟,去诠释我们现实眼中和画中的景象时,那应该是一种更好的精神享受吧。
 

秋山读书

68×35㎝(张向明画


中秋节期间,晚上看山,会有另一种感受,听说黄宾虹先生后期所画的画每每带有浑厚的黑重感,就因参悟了晚上看山的心得。我们看山,当然不是想追黄宾虹的浑厚,也追不上。而是觉得在秋夜中看山,仍不失其高旷深远的味道而已。

 绿云又是霜初降

68×46张向明画)


雁荡山的灵峰景点,是一个夜晚旅游的项目。我们在秋夜的虫鸣声中一路看山一路走到灵峰景点。远远看去,高耸着的灵峰主峰黑魆魆.的,在它的四周打亮着不少的彩光灯,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彩光灯,使我有了一种直白无味的感觉。 

深山已见霜气佳

138×68㎝(张向明画


至于其现实景象的描写,在导游排练好的解说词与常人无数的诉诸文字、口口相传中,已经泛滥得很了,再写在这里,也无非是变个调子的大同小异而已。 

仙家烟萝寻来历

68×46向明画


而灵峰的浑厚雄伟,却是真实的存在着,我觉得,清代画家恽南田的评画语倒颇有几分言出了我们身处灵峰夜色中的情景:“秋夜烟光,山腰如带,幽篁古槎相间,溪流急波,又澹荡者,所谓伊人,于此盘游,虽欲不思,乌得不思。” 

秋光满河芳

68×33㎝(张向明画

读古人的评画语和题画诗总有一种想画的欲望,但真的画成了,如果自己不是盲目自信的话,认真客观的审视,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东西与评画语或题画诗的成份相去甚远。
 

秋山雁来图

138×68张向明画

因为真正中国画的高峰,祖先们早已在极适合其存在、成长的慢节拍恬静的农耕社会环境中达到了,而其与姐妹艺术如诗、书、文、印等结合在一起的妙处,也已吻合得炉火纯青,当然也是世界的唯一。
 

68×46㎝(张向明书

张向明诗:《题灵峰》
轻岚影横霜无地,疏繁古树动好枝。
神境当留晴风后,天然峰巅尽含诗。


南方之秋,往往时不时仍有雨,而雨中之秋,即另有一种韵味。在中秋节的前四天,雁荡山有雨。我们是撑着伞去的大湫景区和上灵岩方洞的景区。

秋光
68×30张向

雁荡山的雨中秋景,空气湿润清凉而干净,雨雾之中,千峰万嶂自有一种蓄雾含烟的氤氲美感。 

秋山红遍是江南
100×68㎝(张向明画

在雨中观大龙湫瀑布,那飞泻飘忽,跌宕腾飞的白练,愈见其如舞动的空中白龙,而飞溅的水滴夹着雨滴,击溅在石壁和涟漪荡漾的碧潭面上,如半天抛洒而下的白玉跳珠一样,散在地上,散在水中,欲寻皆无。

 依天峰回展如鹤
68×46㎝(张向明画

而大龙湫飞瀑四周的林木间,藻染上了些许苍黄色彩的叶丛,在风雨中摇曳着,时而发出轻吟般的呼啸,让雨中秋山平添了跃动飘忽的空灵感。 

 平湖晓色远苍苍
35×35

雁荡山的灵岩景区有上灵岩和下灵岩之分,上灵岩景区是方洞一带。方洞是因山腰间有洞,而从下往上看时显方形而得名,而其景区最主要的即是环山腰的一条栈道,其间可入洞探幽,栈道间有可晃荡的索桥。

秋江烟岚近
68×46㎝(张向明画

栈道间的石壁幽洞,是大自然不易变的痕迹,而在栈道间举目,脚下是一大片翠绿紫黄相间的秋景,翠绿的大多是松柏与不知名的各类树木和灌木丛,而青绿杂着紫黄的色块,却是山间与山脚的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 

清秋行旅图
68×35㎝(张向明画

在栈道间雨中撑伞观景,别有一番景象,时有大小的、如注的雨水和山间流水从头上倾盆而下之惊乍,而山腰间的烟岚时而轻拂山腰,时而飘落山间原野,原野间的房屋道路在雨雾烟岚中时隐时现。 

万壑千山倏雨风

68×30㎝(向明画


看到此种景象,脑中泛起的又是李日华的题画诗:“云停雨歇翠茫茫,水落蒹葭未有霜,一片林名浑不忘,问村知是橘州傍。”我们新来乍到,那山间和山脚的村庄,我们是浑然而不知名的。 

烟岚峰外入眼新
68×46㎝(向明画

雨中游山,肚子易饿,雨中游过栈道,过了摇晃的索桥,再往下走有石级凉亭的山道,山道下去,有不起眼的景天湖,过景天湖再往下曲折而行良久,才下到了山脚。看到有饭店肆,这回要问的却是哪一间又好吃又便宜的饭店了。

安心忘岁月,行旅观云行
68×46张向明画

雁荡山中的饭店,秋天的蔬菜和肉类都别有一番风味。吃着饭,从饭店敞开的大门去望雨中的秋山,一片苍茫和空灵。

张向明秋韵主题书画作品欣赏:

 秋韵
68×46㎝(张向明书
 
灵山有此江南景
68×46㎝(张向明画
 

 狂墨世界

68×68㎝(张向明书

 

 容山秋临

138×68㎝(张向明画

 
太华万古积雪,广陵八月惊涛
138×35×2(张向明书

范仲淹岳阳楼记
138×68㎝(张向明书)
 
 秋意图
68×35㎝(张向明画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138×35×2(张向明书)

 
河塘秋色
68×40(张向明画)
 
138×35(张向明书)

王维诗《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水乡秋色

46×35㎝(张向明画

  

68×68(张向明书)


豫章黄太史庭坚自言:予在黔州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字不到,乃来樊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然比之古人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安能得其仿,此与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器同一悟也。 


万壑秋色起轻岚

180×97(张向明画)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38×68(张向明书 

  
灵岩望云图
138X68(张向明画)
 
46X46向明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之手稿语: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俱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极盛时代,即诗词具擅如永叔、少游者,亦词胜于诗远甚,以至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秋韵
46X25(张向明画)
 
180×46㎝(向明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句: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坐对江南已秋风

138X35㎝(张向明画


180X46(张向明书)



唐李白《听蜀僧睿弹琴》诗: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秋嶂满屏
68×35张向明

 

180×46㎝(张向明书


毛泽东同志词《忆秦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秋山棹歌

68×35张向明画

 
68×46张向明

唐虞世南诗《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秋江渔隐图

68×35㎝(向明画

 

68×68㎝(张向明书


唐常建诗《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尤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恋鹤群。

 

 秋山观云图

68×35(张向明画)

 

68×35(张向明书) 


齐白石诗:
 多事阿吾偶写真,元龙百尺近星辰
目明不欲穷千里,且看西山一角云。


秋意渐来摇疏影
68×46cm(张向明画)



四益轩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

关注「大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秋韵——张向明至雁荡山之旅途画稿发布于2023-03-07 14:41: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