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进阶


/无常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不同的层面看问题。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很多认知,很多逻辑,它都是这样的,你都要这样看的。

比如,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德经》。

读《道德经》,里面有些内容就像看天书,很难理解它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在我们讲过太极阴阳的原理以后,你把它结合进去再回想一下,是不是就能理解一些了。

先看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社会上怎么解释的都有,我们应该怎么去考虑呢?

但凡经典,开篇往往都是最重要的。《道德经》是,《论语》也是。

这里开篇第一句提到“道”,你就该意识到,它的境界会很高。

“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刚才提过“道”大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可以给它简化成,“道,是道,非道”,类似于,“是花,非花”。

其实它就是在解释道的概念,但是言语的表达是有限的,只能用这些词来形容。

包括后面的“名,可名,非/常名”,都已经是词穷的解释了。

这个能不能有点感觉?

“反正就是不能有概念。”(D老师

这个跟刚才咱们讲的对道的认知是一样的。


不是说不能有概念。你说不能有概念,自然存在概念,这是有无的层面,离道还有距离。


 
 


 


接着往下看第二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阴阳层面,有和无,对立的。”(D老师)

这里是不是已经开始出现“无”和“有”的概念了?

但这个“有无”,跟阴阳层面的还不一样。阴阳层面的有无都是“有”,而这个无是真的“无”。

我们之前提到过,在太极那个层面就已经开始有了分别。太极为“有”,那自然存在“无”。

社会上把“无”称之为无极。说无极可以,但是不能当成无极生太极,无极本空。

生太极者,道也。生无极者,道也。

无,名天地之始。

学上对应的是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之后才有“二者同出而异名”。

有,名万物之母。

命学中对应的是太极,是“道生一”的那个“一”。

由一生二,由二生三,再由三生万物。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自古以来,凡俗执着于有,修行者执着于空。执有尚可堕轮回,而执空却入阴魔境。

所以千万不要把空放在嘴上。空本不空,不空乃空。嘴上放空,业果现前,一个也不会少。

世界为有,不如先在“有”上下功夫。多努力,多精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多务实,少务虚。

因此,第一章从道到太极,从无到有,境界不可谓不高。

 
 


 


接着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什么意思?

 “天下皆”,就是天下的人都是这样。

“知美”,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了一个美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美,那自然知道什么是不美。

当你在“知美”的时候,是不是已经着相了?而着相本身就是堕落的,就是“恶”的。

这个时候是不是到了阴阳层面?

这是“知美”,我们再看后面的“之为美”。

你不仅知道美是什么,你还去“为美”。“为”是什么意思?是去做,还要去做跟美相关的事情。也就是你不仅知,还要去做。

你看,知,是一种着相。你又去做,是不是更着相了?

佛法讲:一切如梦幻泡影。就是为了让你不着相,不要受外相束缚。给你拔高一下境界,想让你先意识到空。

但空又是空相,你还不能舍彼求此,那样只会从一个相进入另一个相。

要知道这些都是对立法、渡人舟,最终也还是要舍弃的。

知美,为美。有没有点水中捞月的味道出来了,“斯恶已”。

 
 


 

下一句也是一样的。

“皆知善”,然后,“之为善,斯不善已”。

例如大家都知道做慈善是好事。那么,我们就先拿这句话来说。“做慈善是好事”,本身有没有问题?

“有问题。”(D老师)

首先你是不是有了“慈善”的概念?当你意识到有“慈善”概念的时候,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能不能明白这个意思?

“能明白,就有分别心了。”(D老师)

我们真正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呢?

应该是觉得就应该这样做,不觉得这有什么。就像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猫会捉老鼠、老鼠会打洞等等。

你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感觉就该这样。什么是习以为常?这就是。

那么同样都是做事,有些人天生喜欢做善事,有些人天生喜欢做恶事。只是这个善恶标准是社会价值观决定的。

而我们要的是什么,是尽可能把它变成习性的一种,而不再去分别。

当把日行一善最后变成日行一“事”,那境界自然就提升了。

先有“事”,之后事分善恶。是不是从太极到阴阳的分化?是不是一种堕落?那这本身就是“恶”的一种。

所以,纯真的人往往慧根深种。

他可以没有知识,可以没有常识,但所行之事都是合道的。而更多的人都是在权衡利弊,背道而驰。

所以你想去做慈善,想去救度世人,这本身就有问题。你想去救度他们,他们是谁?

当你想到他们的时候,你不仅着了人的相,还着了善恶的相。

达到目的可能会出现我慢心,达不到目的又可能生出嗔恨心。如此循环往复,解脱无期。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无时无刻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

所以,才说“皆知善”,然后“之为善”,“斯不善已”。

 
 


 

那你说,既然做好事做慈善都不算善了,那还做它干什么?这样想就又出问题了。

这是看待角度和层面的问题,比如福报功德

大家应该听过,梁武帝问法达摩祖师典故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一生造寺度僧无数,写经弘法无量,有多少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直接就蒙了,不甘心的追问一句:“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你所做之事,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这其实就是在“知善”,然后又“为善”。本质是属于着相的“恶”。

不着相者为圣贤,着相者为凡夫。圣贤是追求,凡夫才是现实。

既如此,始终都会着相,都会沾染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怎么选择,当然就在自己了。

站在世俗角度讲,虽然没有功德,却会有很大的福报。当下可以得名,可以得利,以后也可以因善业感召而得善果。

还有一个词,叫功成身退。该建功时建功,该退时就得退,随缘而行。

你看后面就说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还有佛学中提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这个意思。归根结底,还是那两个字,“无为”。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一段: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无、难易、高下、长短、前后,这是不是典型的对立?阴阳层面的内容吧。

之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不是“无为”出来了。

“无为之事”,不是他不去做事,而是不以之为一件事情。该做就做,该不做就不做,随缘去做。但是,绝对不沾染这个事相。

就像佛祖讲法一样。

如果你说佛祖讲法几十年,这就是谤佛。佛说,我从来没说过任何话。当然你说这句话,又是在谤佛。

所以,你看,好多圣人都说,“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我什么也没说,当你觉得我说了什么的时候,你就是在着相。

但是,当你听到我什么都没说的时候,你也是在着相。

这个层次是不一样的呀,好好体会。

学习是有次第的,需要循序渐进,不要妄想速成。教学也需要因材施教,法无定法,随缘而行。

这两章的例子,主要就是提醒大家,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培养立体感、层次感。


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个大概的思考方向。

 
 




文章摘自2021年11月7日课堂笔记

李膺主讲

肖老师记录


/但行好事 莫问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次第丨道德经示例发布于2024-04-29 18:39: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