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篇以命运为主题的文章,在一般读书人,甚至在广大民众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一篇是北宋吕蒙正的《破窑赋》;一篇是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直接出身于平民、经过科举而最终成为宰相的人。他幼时贫寒,住寒窑,以乞讨为生。终因发奋读书,官至极品,三朝为相。从被人鄙视到被人高眼,深感无常、人情冷暖,故作《破窑赋》。其中说:
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秧,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周而复始者也。
这里把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归结为“时也,运也,命也,”以此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明朝袁黄,号了凡,后人常以其号称之。《了凡四训》是以自传形式写成的劝善书,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知命、立命的过程。
袁了凡小时候,本想学医,但遇到一位姓孔的算命先生,说他是官场中人,为何不读书应考?而且明年就有进学机会。袁了凡听从了,重新拜师读书,并参加了科举考试。孔先生预言他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果然都非常灵验,准确无误。然而,孔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无子而终,这又使他对自己的一生抱有一种失落感。
明隆庆三年(1569年),他三十六岁时,到栖霞寺拜访云谷师。两人对坐一室,三天三夜不曾睡息。禅师对袁了凡说:“你日夜不起妄想,安心禅定,今后必有成就。”袁了凡听后,十分感慨地回答:“法师,很是惭愧!我是因为这一生命运已被算定了,所以才能安于天命,不起妄想。”
禅师并不赞同他的看法,批驳道:“人生命数固然受前世因缘的影响,但大善大恶之人,绝非前世前生所能决定的。你二十年来,坐在算命先生设定的圈套中不能自拔,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太不值得了。”袁了凡问:“难道命数还能够改变吗?”禅师说:“命自我造,福自我求,只要洗心革面,积德行善,就能改变命运。”
袁了凡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从此,终日兢兢业业,广行善举,律己甚严,待人唯恕。而且每日所行善恶,均一一作下记录。
说也奇怪,从那时起,孔先生给他“圈定”的命数一概不灵了。隆庆四年(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原预言考中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孔先生没算他会考中举人,没想到秋天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
万历九年(1581年),他四十八岁时,又喜得贵子。孔先生预言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年,而他却活到了七十三岁。
袁了凡并没有留下他自己的生辰八字,而给他算命的孔先生据说用的是邵雍的“皇极数”,我们自然不知道他具体的推算过程。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在六十九岁时为教育自己儿孙所写的。它融汇了儒、释、道三教思想,针对当时命理学具有浓厚的宿命论气息,提出了改造命运的方法。袁了凡改命的方法是:积善、改过、谦德,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该书语言通俗懂,谈因论果,劝人为善,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善书之一。
中国人的命理信仰》指出:“《了凡四训》的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部分概括了中国人命理信仰的全貌。今人往往将命理信仰理解为‘算命’,事实上命理信仰是由推算预测命运、解释家庭社会关系、倡导立命改命三个部分构成。在《了凡四训》产生以前,命理信仰已经出现,但并未系统化、理论化。自《了凡四训》问世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后,立命、改过、积善、谦德的命理信仰便广为人知。命理信仰可谓是儒释道三教并流、大小传统相互沟通的产物。此后,《了凡四训》所宣扬的命理信仰也走进了理学理论之中。”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古籍、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命理信仰的经典文章发布于2024-02-29 20:27: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