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算命术》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学术现象,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在我国所有的学术文化中,从影响的深广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和它分庭抗礼,并肩起坐的。这不仅表现在学者大儒身上,多半对这种预测方术倾注了莫大的兴趣,并且在广大平民百姓中,也是往来风靡,大有尽人皆醉的味。”
这里指出了命理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学术现象,影响十分深广。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理学出现了现代转型。
这是随着现代化出现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去魅——去神秘化,去神圣化。命理学自然也不例外。
民国时代韦千里的《命学讲义》是最早的函授命理教材。韦千里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他的《命学讲义》是以西方教材的方法来编写的。语言简练,条理分明,通俗懂,当时就受到了欢迎。“要求函授者,日益众多,甚至梵寺高僧,璇闺名媛,亦不乏人。”这是改变了过去江湖师徒密授的途径,开始揭去命理神秘的面纱,让命理学知识直接面向社会大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吴俊民的《命理新论》是又一本函授命理教材,它直接开启了台湾后来几十年的命理学习和研究的时尚风气。
民国以来,由于受过现代教育、热心研究命理的知识分子的加入,改变了明清时代书房派和江湖派的隔离状态,加速了命理学的去魅化过程。同时,通过媒体对江湖算命手段和骗术的揭露,从另一个角度为现代人破除命理的“神圣”感,提供了现实的资料。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几乎就在《命学讲义》面世的同时,北平《时言报》长篇连载了连阔如以“云游客”的笔名所写的《江湖丛谈》。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详细地揭露了江湖算命行业的“腥”,破除了人们心目中长久存在的对江湖算命的“崇拜”。所谓“腥”,就是指江湖业者察言观色的伎俩。《江湖丛谈》对江湖派伎俩的揭露,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的《于成回忆录》对“江相派”揭露,也起到了同样的去魅作用。
据董向慧《中国人的命理信仰》一书中所做的调查,目前国内网络算命兴盛。年龄特征:以青年人为主体,平均年龄为27岁。学历分布:以高学历青年人群为主导。职业分布:职业分布广。求测目的:排在前面的是婚姻爱情财运事业。这自然跟“光顾”网络的群体成分有关。
作者指出:“网络算命社区出现为内地的命理信仰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当人们在一个信息对称、充分交流的网络社区中算命,很快就发现‘梦幻命理学’是一种假象。求测者发现,在小说中的‘铁口直断’并不存在,针对同一个人不同的命相师众说纷纭。……因此人们更多地将命理信仰视为一种大致的概率,可以说,网络算命社区模式迅速地使得命理信仰去魅化。”
更饶有兴味的是,作者还指出网络命理师“角色”的变化。作者说:算命师在今天的主流媒体里多数是以“骗子”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大都能说会道,唯利是图,往往借着“消灾解难”的幌子行骗,为自己谋利益。这些刻板的印象,在网络算命中正在逐渐改变。一些有收费服务的“专家级”算命师,在公布的求测要求栏中这样注明:“八字是对一生整体命运的一个预测手段,有其局限性。”“本人所做的所有预测,只供参考,成败荣辱一概与本人无关。”这是直接告诉求测者不能太迷信,预测具有局限,仅供参考而已。
随着去魅化过程的深入,命理学也出现了向实证化、学术化发展的趋势。这是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本书第十章所叙述的内容,正是命理学者在现代科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实证的方法,去拓展命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其描写功能。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古籍、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走下神坛的现代命理发布于2024-02-29 20: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