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学本身的理论和推演方法来看,也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
首先,它从“初禀”的阴阳五行结构出发,去探寻它与人生轨迹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这个对“初禀”的刻画,主要是从时间序列下手的,并没有充分表现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这跟我们东方古代农业社会重视时间序列、用时间去统摄空间的传统思维趋向是一致的。
在农耕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一个比较固定狭小的区域内,很多人一辈子就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故乡,可能一生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了。因此,空间方面的影响确实不那么显著。但是,现代社会就不同了。对于我们国内人来说,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地球忽然变小了。到东南亚,到澳洲,到欧洲,到大洋彼岸的北美洲,就是乘坐几个小时,最多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抵达了。记得《苏轼年谱》记载,北宋苏轼二十岁随父赴京师(今河南开封),从成都出发,旅途要花上二个来月。今天与之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空间因素确实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同样八字的人,就是交上同样的好运,由于生活地区的不同,命运的实际差异也会表现得十分显著。尤其是生活在国外的人,和生活在大陆的人相比,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必然会造成实际境遇的差异。比如,在过去的八、九年内,同样是购房,在国内房价是了翻了几倍,在美国则因为次贷危机,房价大跌。这就是地域的差别。这是传统理学无法回避的时代的挑战。
其次,在命理的具体推演方面,常遵循着“取象比类”的方法。
所谓“象”,首先是观察到的事物的形象、现象。我们的先人常常透过比喻、象征、类推等办法,把形象相似、情景相关的事物,变成可以理喻的东西。它不等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抽象”。
通常所说的“抽象”,是指抽取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抽象的过程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这基本上是西方哲学的理解。在中国先哲眼里,现象和本质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位置上。因此,由现象到本质无需采取“抽取”的方式,而是可以循着另一条思维途径,比较自然的展开。这个思维途径就是“取象比类”。
“象”是传统命理学架构和推理的基本材料。在古法模型中,“纳音五行”是命理框架的基本材料和主要的推理手段。六十甲子中每一对干支纳音,都是一种特殊的“象”。到了今法模型时期,“”占了主要位置。“喻象分析层面”是八字分析框架中的基本层面,它通过由四组干支组成的“象”来进行比较并作出推理。比如,明朝张楠在《峰通考》中提出“病药说”,指出八字有“雕、枯、旺、弱”四种病态。这四种病态就是四种病“象”。这正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刻画“象”的内容。八字结构的特点往往是通过不同的“象”来揭示的。
事实上,“取象比类”的方法跟中国古代着重于总体把握事物的思维模式有关。传统思维重视整体性,认为那些所谓个别的、非本质的、甚至是偶然性的东西,也是整体的部分,是尚未能善加认识的东西,不能随意割弃。因此,传统思维用“象”来贯通感性和理性,既保留了整体直观的形象,又具有抽象的内涵。在类比推理时,强调的是相似性、相关性,只要相似或相关,至于是否是个别的、非本质的或偶然的,它并不十分在乎。
我们不应轻否认,人们有时通过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相似性、相关性,发现了隐藏在内的深刻的规律。牛顿看到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从而想到了地球引力,便是生动的一例。况且,借助于“象”来比类推理,思维显得十分富有弹性。概念虽然模糊,但含义雋永,多暗示,富情感,给人无穷的回味余地。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或低估,由于推理时“象”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时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十分牵强附会的结论。
2011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作者楚渔认为,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这又一次把中国人更多习惯于形象思维的方式,置于批判的枪口之下。至于是否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这个题目涵盖面太大,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但与之相关的“取象比类”的思维途径,它的不足和局限性,则引起了更多的重视。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古籍、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八字命理的取象比类发布于2024-02-29 2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