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足少阳胆经——甲木,胆为阳腑,秉大气中木气而生。木气有疏泄作用。胆经木气的疏泄作用,由上而下,自头走足,絡肝,主降。秉阳木之气,兼秉相火之气。

《经络图解》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横入髀厌中(4)。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5),出膝外廉,下外辅骨(6)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7),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8),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注释
(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1),体无膏泽(2),足外反热(3),是为阳厥(4)。是主骨所生病者(5),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6),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好象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即脂滑润泽之意 。

(3)足外——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分。

(4)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

(5)主骨——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

(6)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足少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实则厥;虚则痿躄(1),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1)痿躄——躄音僻,痿躄,下肢痿软无力,足不能行走。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出现的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足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足少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眇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九页)。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1)。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1)外维——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

足少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第四趾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的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


《腧穴》足少阳胆经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 【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 【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 【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 【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 【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 【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 【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 【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GB01: 瞳子髎 Tóngzǐ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GB02: 听会 Tīnghu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直刺0.5寸;可灸。

GB03: 上关 Shàngguā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GB04: 颔厌 Hànyà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GB05: 悬颅 Xuán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GB06: 悬厘 Xuánl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GB07: 曲鬓 Qū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GB08: 率谷 Shuài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GB09: 天冲 Tiān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GB10: 浮白 Fúbá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GB11: 头窍阴 Tóuqiào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GB12: 完骨 Wán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GB13: 本神 Běn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GB14: 阳白 Yángbá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GB15: 头临泣 Tóulínq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GB16: 目窗 Mù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GB17: 正营 Zhèngy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GB18: 承灵 Chéngl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GB19: 脑空 Nǎo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GB20: 风池 Fēng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GB21: 肩井 Jiān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GB22: 渊腋 Yuān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斜刺0.5-0.8寸。

GB23: 辄筋 Zhé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GB24: 日月 Rìyu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GB25: 京门 Jīngmé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募穴。

GB26: 带脉 Dàimà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GB27: 五枢 Wǔ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GB28: 维道 Wéidà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GB29: 居髎 Jū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GB30: 环跳 Huán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GB31: 风市 Fēng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GB32: 中渎 Zhōng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GB33: 膝阳关 Xīyáng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直刺0.8-1寸。


GB34: 阳陵泉 Yánglíng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GB35: 阳交 Yáng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GB36: 外丘 Wài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

GB37: 光明 Guāng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络穴。

GB38: 阳辅 Yáng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

GB39: 悬钟 Xuán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GB40: 丘墟 Qiū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GB41: 足临泣 Zúlín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GB42: 地五会 Dìwǔ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

GB43: 侠溪 Xiá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

GB44: 足窍阴 Zúqiàoyī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经穴。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古籍、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体十二经脉 | 足少阳胆经发布于2024-03-01 14: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