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冬季六节气养生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的机能活动无不受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影响。

内经素问 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1.二十四节气和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活动

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 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脉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主要 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

我国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 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

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脉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

在《内经素问 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在《内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明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处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 -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4)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关于这一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2.不遵循“四时”养生的误区


所谓“四时”或“四时之法”,是说人类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对人体养生就会走入误区,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生阴,以从其根,故与成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这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生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


它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不顺应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泥?《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和,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


这段话告诚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1.冬季6节气的人体生理变化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冷、万物调零,一派箫条 零落的景象。在北方,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如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中描写冬天的景象一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纷纷回归巢穴,进入“蛰伏”的冬眠状态之中。即使在南方也因为天气寒冷,日短夜长,人们大都相对减少户外活动,早睡早起;平时则添衣加被,避免受寒潮之侵袭。因此,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使人容易发生各种风寒引起的疾病


到了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所以,到了冬季,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病就容易复发或加重。


冬季以寒气为主,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心、胃,肺等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使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发生或加重。


冬季6节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立冬是冬季开始的节气,人们脱下秋装,换上冬衣,开始过冬,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暖,以保护人体阳气。

国医学对立冬以后的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如元代丘处机《冬季摄身消息论》说:“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阳光,去寒就温,毋泄及肤,逆之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浸补或药或山药酒三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稍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其损人。”


小雪时节,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也可出外作短途的旅游。生活娴静的人,可以练习书法,小天地中有艺术大趣味,静心养性,有益于延年益寿。还可亲自下厨烹调,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可产生新的体验,获得一次次新的成功,创造美的享受。小雪后天气逐渐寒冷,人体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特别是小儿。在这个季节中,由于按气候变化,衣着不慎很容易引感冒和支气管炎。在这个时节,“薄衣法”仍应坚持,慢慢加衣,不要一下 子穿得太厚太臃肿。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避免汗孔大开,引风邪寒气侵入人体。


大雪时节,万物生机潜藏,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保持沉静愉悦。避免受寒,保持温暖,室温以16一20'C最为理想。冬天居室还要保持合适的湿度,应在30%- 40%湿度过低人使上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防御功能降低,咽喉干燥。在使用取暖器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室内空气中的湿度,必要时可放一-盆水或屋里养一些鱼, 以防空气过于干燥。

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保健要与自然统-一,如果违反这一-规律,人的健康就会爱到影响。冬令进补就是要在“藏”字上下功夫,冬藏为了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特质基础。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入,冬季补温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盛阳衰,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有阴阳气交的关健时刻。许多宿疾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时期发病率相当高,为防止这一-时期疾病和促进人体健康,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这与宇宙天地阴阳气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


小寒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温,减少户外活动。冬月阳在内,阴气在外,人们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耗阳,使人体与“冬藏”之气相应。

小寒食补宜进食羊肉,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B,能补阳养血,阳虚体质尤宜。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更称为“童叟补剂”,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小寒时节要适当减少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健身运动和娱乐活动,但以适度为宜。


大寒是冬季最后的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气温很低,人体应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器生理功能。所以青壮年在寒冷冬季应减少性生活,以适应生理功能处于低潮、人体培养精气的需要。大寒时节,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疮和促进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大寒之时,但寒极必反,也就是说,春天已经不远了。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健康养生:冬季六节气养生法发布于2024-01-08 00:35: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