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偈
法身两般病
尚书宴云门

 

现在不管这些热闹事,回转来研究,如何在心地法门上用功。
 
云门的教育法,开堂问众人说:“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

 
这都是当时的白话记录,云门下面有四、五百人。“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三平是大颠和尚弟子,大颠在广州,是马祖的弟子,也是有名的大禅师。三平和尚是大颠和尚的首座,韩愈贬到潮州以后,韩愈跟大颠是好朋友,每天向大颠和尚问道,大颠始终不对韩愈讲。有一次,韩愈问大颠和尚,“弟子军州事繁,法省要处,乞师一语”,韩愈问大颠和尚请示佛法,“师良久,公罔措”,韩愈说:“师父,我还是不懂”。三平站在旁边就在禅床上敲三下,大颠和尚说:作么?三平说:“这个道理,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说:我懂了,师父怎么不告诉我,倒是小师兄的话我懂了。老和尚一听,拿起棍子就打三平,为什么打他?因为对韩愈讲道理是害了他,接引韩愈须把一切道理都堵光。有学问、有思想的人不入道,因为自己很容易拿道理来下注解,三平告诉他这两句话,韩愈自认为懂了,其实还是不对。

 
三平后来是大祖师,写了一首悟道偈,非常好,所以云门祖师借用。他们两个时代距离约有几十年。
 
云门祖师借用三平的偈子说:“即此见闻非见闻”,念了以后,看看大家都不懂,便接下去:“无余声色可呈君”,然后看看这班僧众,又不懂,自己说:“唉!有什么口头声色?”又念第三句:“个中若了全无事”,看看大家仍不懂,又说:“有什么事嘛!”又念三平的第四句:“体用何妨分不分”,大家还是不懂,他又下注解:“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停了一下,大家没有答复他,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一切智智清净,懂不懂?”——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
 
有一次,我与学生上街时,看到街上年轻男女情人搂着走,同学问我作何感想,我说: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同样的道理,不是笑话,大家不易了解的。
 
“师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
 
我们打坐参禅智慧的光、自性光明没有来,是因为有两种毛病:一是在任何一切处,眼睛前有个东西,把你障碍住了,而不自知,所以无法明心见性

 
我们打起坐来,是不是面前有物?闭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见,张开眼睛时,一切见闻“皆”见闻,“现前”声色可呈君了。眼睛一张开,就被外界牵走了,做不到“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闭起眼睛来,眼皮就障碍住了,黑洞洞的,一片无明。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个。我们身体像桶一样,在桶里头黑洞洞的,这怎么行啊!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第一毛病。
 
能把身体的观念,真空得了,般若的心光才能够出来,那时才能谈得上:“体用何妨分不分”。也可以说,内外何妨分不分。这是第一点,很确实,不像他上面说法的作风。

 
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注意这里,有时道理上悟到一点,坐起来也比较空一点,当然还没有完全透得法空,只有一点影子。但是,注意云门的话,坐在那里,空是空,可是隐隐地,好像还有一件事未了,说是妄念,又不是,但是就有个东西在那里。不要认为自己对了,生死不能了的。
 
云门讲得很清楚,透得一切法空,理也到,境界也有,但是定中隐隐地,好像有个东西障碍你一样,这就是般若心光不透脱。透脱就是透出来解脱了。所谓透了,就是无内外、无障碍,解脱了。
 

云门很确实地告诉我们见地、修证、行愿,都要注意。又说:
 
“法身亦有两般病”,一念不起,清净无生,这是法身,也有两种病:
 
“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
 
得到空一点境界时,清净了,这只能讲相似于法身,近于法身。但离开这个清净境界,你就没有东西了,因此抓得牢牢的,这就是法执。法执一在,这里头就有我见,就是“己见犹存”。所以不必说“法无我”,连“人无我”也没有达到。毛病是住在法身境,守这个清净,以为究竟,出了大毛病,这就是法身病之一。
 
第二个法身病,“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真达到绝对的清净、空的境界,真做到了随时随地都在空境中,还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如果不守住空的境界,一念不定,就完了。没有法身,那个空的境界就跑掉了。

 
在座有几位老朋友,都有点心得,勉勉强强,打七用功,逼一下,有点清净,觉得满对,理也悟了。“放过即不可”,放松一点,入世一滚,事情一忙,什么都没了。自己仔细反省一下,有什么用?有什么气息?这也是大毛病。
 
我们看禅宗语录,常常把这些重要的地方,马马虎虎看过去了,其实这些都是宝贝。我们光看扭鼻子啦,看桃花啦,再看也悟不了道,刚才说的这些,才是重要的地方。
 
“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你要找道,越找它越看不见,过一阵问大家:“作么生是诸人光明?”大家都不明白,答不出来,自己代表大家答:“厨库三门”,厨房、库房、三门外。再看看大家仍不响,又说:“好事不如无”,下座,进去了。

 
这是禅宗、禅堂的教育法。
 
再谈云门对人的教育法,有一次,云门到了江州,陈尚书请云门大师,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官位很大。他要考考云门,才见面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
 
这位陈尚书佛学很通,禅也懂,一见云门便问:儒家的书我不问你,世间的学问,佛经三藏十二分教我也不问,那些是研究佛学的大师们的事,让讲经法师去搞。我只问你,你们参禅的人,要明心见性,到处参学,你对这件事看法怎样?

 
他是主人家,客人一来,才见面,很不礼貌的样子,就考问起云门来了。
 
云门问他:你这个问题,问过多少人?陈尚书说:我现在请教你。
 
云门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
 
现在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不答复,我请问你,大藏经每个经典里头讲些什么?
 
这位部长答:“黄卷赤轴”,没什么,都是些装潢得很好的书。

 
“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陈尚书给他一步步逼得内行话都出来了:“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
 
真正的佛法没有语言文字可谈,听起来,这位尚书大人好像开悟了似的。云门一听,便说:
 
“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

 
这是相对的话,研究过唯识的就知道,上一句是对语言文字而讲,下一句对妄想来讲,也是相对的话。云门说:你还是没有答复我的问题,我问你,什么是教意?佛经究竟讲些什么?“书无语。”这位尚书不讲话了,这一顿素斋颇为难吃的样子。
 
云门又问:我听说你是研究《法华经》的是不是?是啊!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是佛说的,在家出家一样可以成道,在家行菩萨道的人,一切治生产业与道体没有两样。
 
“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云门又接着问。
 

问题来了,佛法的宇宙观,超过色界有个非非想天,非非想天的天人有几个退位?既然一切世法与佛法不相违背,为什么死死的在那里闭眉闭眼打坐?为什么要求自己不动心?非非想天有几人肯下降人间?到了高位的有谁肯下台来?
 
这位尚书给他逼得答不出来,云门就训话了:“尚书且莫草草”,佛法不是那么简单,你不要认为自己很高明。
 
“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
 
佛学讲得呱呱叫的,和尚里头多得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悟道,因此不研究佛学,把教理丢掉,跑到丛林禅堂里参禅,参个十年、二十年,连一点影子都没有的,多得很呢!尚书你别以为已开悟了,还差得远呢!
 
云门老和尚很厉害,这一下骂得那位尚书跪下来,说:“某人罪过罪过”,这才服气。

      《如何修证佛法》未完待续


 

南尊精读


每日经典,持之以恒


相信持久的力量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修证佛法》连载:法身两般病发布于2021-07-07 21: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