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山
如来祖师
五代的人才


现在再说曹山,《指月录》卷十八: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黄氏子。少业儒,年十九,往福州灵石出家。廿五登戒,寻谒洞山,山问阇黎名什么?师曰:本寂。山曰:哪个聻!师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
 
真正高明的人,两下子就对了,实在聪明。我们现在的年轻同学,假如问他叫什么名字?本寂!什么?师父,我是本来的本,寂灭的寂。人家可不同的,文字就是嘛!既然叫本寂,还讲什么呢?这就是伶俐、聪明,第一等人物
 
师父也在找第一流的徒弟,这两下,洞山器重他了,他便在洞山那里住了下来,从此可以入室,在方丈房里跑来跑去。
 
“自此入室,盘桓数载,乃辞去。山遂密授洞上宗旨。复问曰:子向什么处去?师曰:不变异处去。山曰: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
 
这就是禅,等于永嘉禅师见六祖说:分别亦非意。分别也是空嘛,没有错。
 
“遂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后来曹山到了广州拜六祖塔,再回到江西临川,定居建寺院,因崇拜六祖,所以叫曹山。
 
曹山法统完全传自洞山,其教育法见《指月录》等书,他的说法、见地、修证、行愿都在内。里头的小字是后世曹洞宗门徒加的,更要注意。
 
“僧问:学人通身是病,请师医。师曰:不医。为什么不医?师曰: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这是教育法,禅的教育法决不替你解答问题,因为你懂了,却害了你,那是老师的,不是你的。有时你有问题,再给你加个问题,等你自己撞出来以后,才是真对了。禅宗要你自肯自悟,若一念慈悲帮了你,就害了你。如果该替你解答,经三藏十二部中都已解答,我们看了佛经,也未成佛啊!
 
这个和尚不问经典,什么大乘起信论,真妄不二法门,那些学问都已学到他身上去了,可是他却通身是病,医不好,请师父医。曹山说要他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怎么办?要自己打出来。
 
“问: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师曰:是。曰:忽遇六贼来时如何?师曰:亦须具大慈大悲。曰:如何具大慈悲?曰:一剑挥尽。曰:尽后如何?曰:始得和同。”
 
六贼是指自己的六根。始得和同就是天下太平。
 
最后,曹山临走时,写了一首偈子。唐宋时代大祖师们,开悟和临走时的偈子都是宝贝,千万注意。宋朝以后就要当心了,因为后世有些语录,是请抽鸦片的书生写的,靠不住。后世有些祖师们,希望自己死后,名字也能编进大藏经里,所以雇人代写语录。我也亲见这等事。天下好名之甚,有胜于此者几希!
 
曹山示学人偈曰:“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用功修定以后,参话头也好,非等时间因缘到来才能开悟。此如虚云老和尚,在禅堂打坐参话头时,外面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到后来,突然端一杯,茶杯掉在地上,啪一声,打破了,悟了。古人这些例子很多,灵云看到桃花悟道,一个缘来“从缘荐得相应疾”,来得快,所以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说我修了一年,怎么还没开悟?好像很划不来似的。
 
什么叫“就体消停”?就是我们打坐用功,有些拿着《楞严经》,什么经等,有些则做气功,满空的,过了一阵又变了,上午满空,下午又掉啦,这些就是“就体消停得力迟”。尤其是懂了佛,懂了禅的理以后去用功的人,都是“就体消停得力迟”。因为空的道理晓得了,所以念头一来就想把它空掉;有时空得很好,有时却空不掉。这也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看住妄念这个法子,有时就是“就体消停得力迟”。
 
“从缘荐得相应疾”是缘觉,独觉乘。“就体消停得力迟”是声闻乘,罗汉乘,偏空。
 
如何是如来禅、祖师禅呢?“瞥起本来无处所”,就是上次提过的“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那也就是“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曹山四禁偈:“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拿一个能照的心,看住这些妄念,以心观心,就是心处路,也就是前面李同学的那个问题。这个路是修行之路,但不是最高明的。
 
什么是“本来衣”?本来面目清净,觉海性澄圆,想守着清净圆明,早挂上了。所以有一些老修行人,经常想保持一念,一念清净圆明掉了,就拼命找,哪还找得到!那一念都已经不对了,早挂上了,早就染污了。佛经上说:无住无著。你著在清净上已经错了。
 
“何须正恁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切忌未生时”,任何一个境界,在一念未动以前该怎么样?是让它动起来,还是不让它动起来?自己去参,曹山没讲。
 
如果守着未生以前,如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要保持这个,你早挂起本来衣了,错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已经行了心处路了。
 
这些都不著,然后才能谈祖师禅。“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一念未生之前,是什么?既生以后,是什么?要明白这个才行。
 
现在讲这些资料,等于还在作准备工作,是讲到修持之路前的资料。应该如何修持?要自己晓得把握,以后自己专修碰到问题时,我们这次研究过的,会使你想出点影子来,可找这些东西来参考。我的用心是如此。
 
现在讲云门宗。
 
云门宗的兴盛,也在唐末五代一百年间。后来当欧阳修奉命修五代史时,非常感慨五代没有人才,认为整个世纪,在政治及其他各方面,都没有人才。可是王安石等人的意见则相反,认为五代人才太多了,只可惜都出世了,不肯走入世的路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尤其是云门,气宇如王,一个个都有帝王才具,看不起世法。所以唐末到五代乱世时期,是禅宗鼎盛时期;南北朝最乱时,是清谈鼎盛时期,也就是文化哲学最发达的时期。过去一般人研究中国哲学史,说是清谈误国,好像清谈对那个时代的学术要负责任似的。其实,倒是时代历史要对学术文化负责任。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清谈并未误国,倒是当国者误了文化。
 
在五代时期的人才,认为当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时代,所以靠边站开了,既然他们都是大慈大悲救世之人,为什么非剃了光头,跑到禅宗里面?难道不肯把这个时代弄好吗?为什么不干?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研究五代文化史的时候,应该另予估量,而不可人云亦云。
                                                         《如何修证佛法》未完待续


南尊精读


每日经典,持之以恒


相信持久的力量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修证佛法》连载—说曹山发布于2021-07-07 21: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