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尊精读



  后世学宗,大多是在六祖、五祖、二祖等几个前面逛一下,对后来的五大宗,诸如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都不曾研究过,这样哪能算是学禅呢?


  比如临济的宗旨,讲“三玄三要”、“四料简”,这是教育法,也包括了见地、修证、行愿。临济说:“我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例如“”一字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又有三要义,不是光讲理论。又如大慧杲一句话下面,作四十九个转语。


  “四料简”,料是材料,简是选择。四料简有宾主,有方法。但古人不讲这个方法,而要靠自己去悟;如果讲明了方法,呆板的一传,大家就执着了。众生本来的执着已解脱不了,再加上方法的执着,非下地狱不可。


  四料简中,什么是宾?什么是主?


比如一板打下去,啪一声,香板下面什么都没有——念头一板子空了,没有了,如果能永远保持这样就不错。用香板的方法,一语破,那就是“吹汤见米”,知者一笑,这是骗人的玩意儿。


但也不骗人,把我们的意识妄想,用一个外力截断,使我们经验到达平常没有经验过的清净。如果以为这就是明心见性,那就大错特错了。但由这点影子也可以悟进去,这时要用般若,香板那一拍里头,透脱一悟,那叫禅。


这就是临济的四料简——有时“夺人不夺境”,功夫到了清净的境界。有时“夺境不夺人”,功夫进步了一点,希望你再进一步,那个境界不是的,把它拿掉,你还是你,叫我们自己去参究。


有时“人境两俱夺”,把你搞得哪一头都不是。但是,这个方法不能用,正如禅宗古德所说的,如果真提持禅宗,旁边半个人都不跟了,法堂前草深三尺,没有一个人来。


  我在峨眉山曾用人境俱夺,接引过一个出家人,一脚把他踢昏了,躺在那里不动,醒来后,叩了三个头,高兴地跳起来走,从此居山顶,住茅篷去了。


  也有时候“人境俱不夺”。


  临济禅师并不只讲教育法,做功夫也在这里头。有时候功夫做得好,心里什么杂念也没有,清清明明,空空洞洞,那个是“夺人不夺境”。


你还是你,坐在那儿,不过心里空空洞洞,这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夺人,人不动;不夺境,有一个境界。


当然这境界还是会变,为什么?


因为它是宾,不是主,客人不会常住的,怎么不变?这就是禅宗的秘密。但我们初步,必须让宾作主,让这个境界保留越久越好,只是不做到。


  “夺境不夺人”,这就难了。我可以大胆地说,在座没有人能做到,因为见地还没有到,所以修持、行愿也都不到。


  有人问,本来清清明明的,这两天却静不下去了。我说学禅为什么不自己去参究呢?此时,夺境,境没有了;不夺人,人依然在这儿。是宾?是主?是宾中主?还是主中宾?主中主?或是宾中宾?


  有时用调息,有时看光,法宝多得很,祖师们在书中都教了,不懂可以问我,高段的教法不懂,要作落草之谈,循序以进。


  做气功、修定,就是让宾做主。四大不调,身体不好,气脉是宾,让身体摇摇。如果强作克制,对健康并不好;等身体调好了,宾就可以不用了,由主来做主。


  念头也是如此,有时降伏不了,就念,再没有办法,就唱歌吧!调心就是如此,此心难调伏的。有时功夫刚刚好一点。接下来情绪便坏得很,这时只有让宾做主了,主人家暂时搬位。


  有些人学佛做功夫,充满了矛盾,气脉来了,怕执着,所以想把它空掉;气脉没有了,又想打通任督二脉。光明发现了,怕着魔;没有光明嘛,又想:怎么一片无明呢?


等到空的时候,又想:我恐怕又落顽空了吧。放心,你尽管顽空,我几十年来还没有看到过能顽空的人。顽空者,顽石不灵,什么都不知道。


  就这样,处处矛盾,没有办法。气脉来,干脆搞你的气脉,宾做主,没有错。气脉来时,每个部位都是痛苦的。痛就痛嘛!


这是你的,是客人的,不是我的,这时我不做主,让宾做主。你越看它,这个身体就像小孩一样,“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三场”,越管它,它越痛得厉害。你不管它,它就乖了,真做得到,一下就成了。


可是人就是不行,气脉一来,总爱去引导它,都在色阴区宇里头转,道理都讲得很好,事情一来就统统迷糊了。


  参话头是没办法中想出来的办法,那不是禅。还有“默照”,闭起眼睛,看着念头,心里很清净地坐一下,宋朝大慧杲骂这是邪禅。《楞严经》上有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因为没有明理,以菩提大道来讲,当然是邪禅;明了理,悟了道的人,默照也是禅。这是临济禅师的照用,同时是照也是用,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光是静默地守在那里,这种默照就成了邪禅。


  仰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仰山在这个时候,才大彻大悟,沩山可没给他一个耳光,或者踢一腿,而只是跟他讲道理。


  “以思无思”,禅宗叫做参,佛教称思惟修,把理穷通透顶,到达无思之妙。这时那个能思、能觉的功能起来了,各种通妙用,也就都起来了。


  “思尽还源”心意思想的作用,退到那个本来去了,“性相常住”,然后性相现前,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摆在本位上,没有动过。“事理不二”,功夫就是理,理就是功夫,这时“真佛如如”,就同佛的境界。


  仰山因为师父这几句话,他就悟了,悟后执持服勤十五年。十五年中随时随地在追问师父修行的经验,随时在求证。十五年后,再去传教,做大方丈。


  为何这几句话能使仰山大彻大悟?我们自比仰山,体会看看。



《如何修证佛法》未完待续


南尊精读


每日经典,持之以恒


相信持久的力量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释&临济禅法发布于2021-07-07 21:27: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