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

    大医王

    多宝如来和张商英

    成佛



  上次偶然提到寒山大师,因为寒山同《法华经》与天台宗,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寒山诗非常流行,有人考证他有个哥哥,有个嫂嫂,因为嫂嫂对他不好,逼得他只好出家


听说是从他的诗里考据出来的,但寒山诗里讲到过老婆,难他又讨了老婆?这些说法无从理喻,只好付之一笑。


  《法华经》上说五千比丘退席,他们愿走小乘的路线,这些比丘走的就是寒山拾得的路子。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大乘菩萨有时化身在小乘比丘中,也就是说,小乘的比丘众中,就有大乘菩萨的化身。可是,这些是无法考据的。


  中国的诗,不但是家人的诗,在家人的诗也往往带些佛法,因为凡是诗词之学,照佛学来讲,都有一点慧业种性,悲叹无常,感叹世间一切都靠不住。


失恋了,是爱情的无常,所以有《花女》、《红楼梦》等名著。寒山大师的诗,在悲叹无常方面特别多,走的是小乘路线。


我们只看到他的诗美,没有看到他的“行”,我帮你们找出来: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


  寒山云:“还有什么诀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弥勒菩萨偈回答: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者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的行持,虽说是小乘的风范,我们做得到吗?所以只有顶礼膜拜的份。


  这是走绝对小乘的路子,你们自己去研究。


  上次讲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一个故事,他说大通智胜佛,功夫那么好,在道场——不一定是在堂,或天台宗的观堂,只要我们坐在那里,一切清净,就是道场。


什么叫“佛法不现前”呢?什么叫现前佛法呢?这值得注意,话头来了——广义地说,话头就是问题,你不要把话头就当作:狗子有佛性也无?这是小话头。这里现前的佛法才是大问题、话头。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就同爱我的儿子一样,等于当年大通智胜佛爱他的十六个王子一般。


但是孩子们不听话,自己家里有钱,却不要,只在外面乱跑。父亲只好在每个孩子的衣服里头,缝了一颗宝珠,等穷得没饭吃时,自己发现了,也就发财了,这是父亲的慈爱。


  迦叶尊者说:您大慈大悲,把宝贝塞在我们的衣服里头,我们却愚蠢得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有名的典故“贫子衣中珠”的来源。每个人都有财富,自己不晓得,所以变成穷人。这又是个话头。


  什么是我们的衣服呢?我们的肉体,妈妈所生,就是我们的衣服。这是一个假房子,里头有宝贝。“衣中珠”怎么找?


《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诉你——“内秘菩萨行”。中国道家讲“借假修真”。没有这件衣服,就没有办法找出真的。这一个东西是“内秘”,内秘之行,“内秘菩萨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内心找。


  “外现是声闻”,声闻众菩萨常常以出家相示现。声闻众的心行是“少欲厌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够彻底做到绝对无欲。“少欲知足”是头陀行。


所以大家对出家修声闻众的修道人,不要过分要求。“少欲”已经很难了,“知足”更不容。“少欲知足”是声闻众戒行之一。声闻众生是“厌离生死”,菩萨众则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厌生死”是声闻众、罗汉境界,如寒山大师等人行径的极果。


  “实自净佛土”,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有净、有垢。但佛说:我这里就是佛土。为什么必须先由“少欲厌生死”去专心修证,才能达到净佛国土呢?这就是内秘之行,这个内秘是什么秘?又是一个话头。


  贫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国文化文学学术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读到。比如李后主死了儿子,就引用到这个典故: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剧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他亡国以前写的。李后主的佛学学得很好啊!佛学全通,和梁武帝一样,但政治搞不好,这是中国文化上一个重要问题。你们要注意,佛学是佛学,为政是为政。


  文学同修证的事相,有莫大的关系。说到见地、修证、行愿,世法与出世法都一样。


后世禅宗兴盛以后,要评论一个人,先从“器识”看,器就是器量,识就是远见。任何事情没有远见,就没有伟大的作为。器与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器就是行愿,识就是见地。李后主这首诗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诗。


  唐太宗的后代,有好几个当过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过小沙弥,因为武宗要谋害他,他只好溜入空门。历史上的皇帝谥号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参禅是参通了的,他和黄檗禅师是同学,都是百丈的弟子。黄檗禅师知道他是皇家的宗室,不过,当他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还是照样给他一棒。两人有这样的因缘


有一次,两人同去游山玩水,到了一个瀑布旁边,宣宗说:我们俩来作诗吧!你先作前两句,我接后两句。黄檗就作了: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人作诗时,无意中把自己的见地吐出来了,黄檗后来就是一代大禅师。唐宣宗怎么接呢?他说: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黄檗立刻给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当不成佛了。宣宗接的这两句,是皇帝气派,他也在无意中流露出来。


这个光头是暂时剃的,留不住我的,我会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当时还有别的好诗呢!


      日月都从肩上过,山河尽向掌中看。


  描写他参禅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后来做皇帝的气派。现在转回来讲《法华经》。


  贫子衣中珠的故事结束了,佛并没有告诉你衣中珠怎么找,这是“内秘菩萨行”。注意!父母给我们放了一颗宝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该!父亲呢?过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这样一看,就发现《法华经》的编排非常精彩。


  《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就是修学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还在学习阶段,如当时的阿难等。


到了四果罗汉,功行圆满了,得果位,就叫“无学”。佛把有学和无学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来,一概授记,并且说:“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佛法是真理,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


佛说将来我过世以后,就没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说而已,那是不了义教。了义教的说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真理是永恒不变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所以“无学”的成佛,有“有学”的也成佛。


  接着讲《法师品第十》,凡是宣扬《法华经》的正法者,都是大法师。“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是大乘的根本。紧接着佛说:法师是这世上的大药。这又是个话头。


教理解释,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不错!心病能医,但生理的病能不能医呢?


显教释迦牟尼佛不谈这个,他自己几次示病,表示生病了。比如涅槃时,表示因年轻时在雪山苦行,受了风寒,风湿发出来了,得了背痛而涅槃。他死了,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头了,但还能把脚露出来给你看看呢!


  你说他不死可以吗?可以!可惜当时阿难没有留他。他死以前问阿难(他以阿难为代表):我的时间快要到了,不过我也有办法永远活在这个世界,留形住世,你看我怎样比较好?


阿难闷声不响,失念,他闷住了。


过一阵,佛又问阿难:我的时间要到了,你看留形住世怎么样?


如此,三次问阿难,他都哑然不语。于是佛宣布了:某一天涅槃。这时阿难却哇啦哇啦哭了起来。


佛说:我问过你三次,魔障了你的心窍,你一次也不回答。佛为什么要涅槃?“佛种从缘起”,这个缘不对了。佛说:算了缘过了,只好走了。


  佛虽走了,他的四个大弟子倒留形住世了。第一个是迦叶尊者


第二个是宾头卢尊者。现在要请宾头卢尊者,他还是会来的,不过他走后你才会知道。说不定我们这里他也来了呢!


佛的公子罗睺罗是第三个。另一个则是君屠钵叹。他们都是受佛的遗嘱吩咐而住世的,他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形态来教化。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这个与药王菩萨有关系,但是这部经典找不出这个道理。所以这部经典看起来没有什么,却问题重重,都是话头。


《如何修证佛法》未完待续




南尊精读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释&处处是话头发布于2021-07-07 21: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