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思

南尊精读


下面是一个总论:


【汝等存心,秉如来,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


  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发愿。存心就是发愿,儒家称为存心,佛家就叫发愿。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说等我过世以后,把这个法门,传给修持的人,使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


“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一切观念、一切修持的错误,都是“见”的问题。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见浊”。我们这个世界,有所谓“五浊恶世”的说法,见浊就是五浊之一。


这世界上的意见最多了。例如战争,就是因意见上的纷争而起。人的烦恼都是从意见上产生的,我的对,你的错,大家就闹起来了。执着了个人见解,变成了见魔。佛说“自作沉孽”,这个孽字,不是那个业字,这里干干脆脆,就是说自己造孽。


【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们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诉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错了路,走错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精真”比喻这个本性生命本来的这个东西。《楞严经》上不用学理性的名称,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来藏”啦……干脆用事相来表达。


每一本经典都有它的重点,《楞严经》偏重在修证,所以明明白白用这个代名词——精真。佛家讲本性是本觉、始觉。觉什么?



觉那个“本觉”,并不是另外得到一个东西,是觉我本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本来清净的。


【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


    注意这句“非留死生”,不是没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无妨,不留不碍,不垢不净,没有关系。


所以张拙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于空花,涅槃也等于空花。换句话说,你认为涅槃是一个东西,涅槃就是生死。


又换句话说,你证了生死本来虚幻,生死就是涅槃。这个“留”字实在用得好极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轻的出家同学,你们注意!未来的佛教中国文化的佛教,是要你们挑担子的,文学没有搞好,这个担子怎么挑啊?


挑不起来的。唐、宋以前的高僧为什么样样好?


再加上诗词歌赋,个个都是高手


他们会的,你们不会;所以那时上自皇帝,下至挑葱卖蒜的,没有不佩服这些高僧的。而现在我们做了家人,你不会的,在家人会,你会的,在家人都会,那么问题不就来了吗?


我站在你们这一旁,勉励出家人,要发愿挑这个担子。你看!《楞严经》翻译,一个字也不能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个“非”字,也真不知用尽多少心思。


  这部《楞严经》是般剌密谛法师带过来的,当时印度是禁止佛书出境的,违犯了就要杀头。据说这位大师把自己胁下的皮肉剥开,把这本经缝在皮肉里头,才能带到中国来。


我们读经往往忽略了当时种种艰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预言,这本经最后传进中国,到了末法时期,这本经最先被毁掉。


末法来了,开始有人攻击这本经是假的,后世人听到这批学者的伪经论调,也就不去看它。其实这批学者也不是学佛的,什么功夫,什么修证,一概都没有。


  接着又再叮咛: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这个问题大了,是科学的领域,这也是《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问佛的问题。你说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圆明,为什么形成这个物理世界呢?


第四卷所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个地球是怎么变出来的。我们打坐为什么丹田会发暖?


秘密也就是在这里,佛把秘密露给你,所以《楞严经》自称是“密因修证”,他的秘密放在里头,而且根本也没有秘密,“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就在你那里。


  《法华经》也告诉你这一点,一切众生本觉妙明,因为妄想而发生了器世间。器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真正的佛法是纯粹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变化的附属部分。所以佛说:


【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当释迦牟尼佛时代,城里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长得蛮漂亮的,一天早上起来照镜子,咦!我的头到哪里去了?镜子里是有一个头,有哪个人看到过自己真正的头?


有人看到自己这本来面目没有?镜子里看过,但镜子里焦点相反的,也不是真的自己。演若达多天天找,天天找,找疯了。


故事形容得好极了。是嘛!我们的真头掉了,用的都是这点影子,都是第三重的幻影。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读通了佛经后,你就会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无因”嘛!你坐在那里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吗?


妄想本来是空的。比如,妄想来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刚起这么一个念头,那个妄想早跑掉了,你还在这里赶妄想呢!妄想是无根的,所以《金刚经》告诉你:“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明白告诉你,它是无根的,因为妄想本身,非因非果,还怕它什么妄想!


你如果有本事,想它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觉,专门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头。


对!有人做得到,台大精病院里头有人做到,但他们也不是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妄想。他们的妄想也是波动的,一波过了又换一波,妄想是这样跳动的。所以,你除什么妄想呢?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没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讲唯识“依他起性”,就是把意识跟外界,两方对立起来。但是你不晓得,你自己本身就是外界。依第六意识来讲,外界就是前五识;譬如四大也是外界,外界的变化引起意识的反应。


拿第八阿赖耶识来讲,你的四大,你的意识分别,本来都是外界。这要注意了,所以我们看到全世界的人在搞唯识,如同搞经一样。学易经搞的人,古今中外,都陷在八卦阵里头,永远没有爬出来过。


什么八八六十四卦,又画图,又数字,搞了半天,完了,趴在里头做游戏可以,真要用也用不上。搞佛学也是一样,不求修证,永远爬不出来,就是被这些名词给困住了,将佛学变成了思想。就在那里玩思想,永远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对自己的身心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千万要注意。


  许多人对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弄不清。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您认为一切因缘都是“自然”来的。这“自然”不是中国文化的自然。而是印度哲学思想派的自然哲学派。那个自然,是一个理念构成一个东西,所以印度的自然哲学,与道家老子的自然,不能混为一谈。


中外的著作,在讲印度哲学史时,入手都错在这个地方,毫无办法。这就是瞎子牵瞎子,滚进去一堆渣子,全错了。而古人有些大师们,著作老子学说,批评老子,也错了;他们把老子的自然,跟印度自然学派的自然搅在一起,所以说也错了。


  佛告诉我们: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他说,就整个宇宙来说,太空也还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在《楞严经》的前面,释迦牟尼佛曾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太空是如此渺小,整个太空还是幻想构成。换句话说,太空是属于“七大”的范围,是物理的东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属的一个现象。


何况我们还是因缘所生法的,还是太空物质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虫,叫做人类,而这些名词都是我们脑子所构想出来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吗?


总之,太虚、太空还是一个幻境。何况我们这些学问,是这个太空里头的地球,地球里头的世界,世界里头的爬虫,这些爬虫叫人,人的脑子里头所构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说得好听叫推理,不好听就是估计、猜猜而已。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注意这个“知”,你那个知道妄想起来的那个知,那一点的关系,加上执着这里面的构想,“说妄因缘”,说妄想是因缘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话,“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了,本空嘛!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至于那些认为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为自然而来的,就更不要谈了。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说,我上面告诉你,我们这个五阴——色、受、想、行、识,在发挥作用时,各有不同。归根结底,五阴虽不同,但都是一个大妄想。

  世尊接着就五阴的妄想性质各作解说,而后总结说:


【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这五种感受的阴境,就是五种妄想的形成。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你们如果想知道他们的构成的因素和范围的话,现在我告诉你。


  五阴第一个是色阴。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一种“形”或“相”的呈现,就是色;相对于“色”的呈现,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说是一种“空”。由于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严格说,


也是一种“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属于色阴的范畴。这也就是“唯色与空,是色边际”的道理。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譬如我们手一碰、一离,是受阴范围里两大现象,这还是以大原则讲。如有些人与朋友分开,心里的感受很难过,那不是这个触,而是“想”所构成的触。这五阴还要重重打滚的,等于中国算命五行,错综复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里头身心互相影响很大。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在想阴的范畴里,有记得和忘记,两大作用形态的呈现。忘了就是对某件事情想不起来了,在“想”的天地里,呈现一片模糊,无记的相,所以同“记”一样的,属于想阴的范畴,只是“记”与“忘”是相对的两种现象。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在行阴的范围里,则是“生”“灭”两大相对作用形态的呈现。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就很难解释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灵一片,这是上一个“湛”。“入”,进入那个自性本体的,了无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性的范畴。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这是五阴的根元,这五阴就如同中国文化的五行,是同样的麻烦和复杂。五大因素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佛经里头有一部叫《五蕴论》,但是还没有讲得清楚。


在印度的十二因缘,也是根据十二个时辰来的,等于中国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无明就是子,无明缘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学术研究了。


从前大陆上的大庙子,当方丈要收徒弟时,用达摩一掌金来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来是可以出家,或没有佛缘不要出家。


达摩一掌金就是根据十二地支来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缘来的。你说灵光嘛!佛法讲一切唯心,大师大方丈们,就不用这一套。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一个凡夫的生灭,色没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则“灭从色除”,先在身体上想办法。如果身体的障碍除不去,五阴脱不掉,那有什么用呢?闭起眼来打坐,只不过在这个身体里头打滚。这里不舒服,那里舒服,这边不通,那边通了,转来转去都不出这个身体。就象禅宗祖师骂人的话:闭起眼来,在那个黑山窟里头作活计。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五阴的解脱是一步一步来,是科学的,是没有办法违反的原则。当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从行阴或识阴解脱,步骤并不是完全固定的。顿悟是讲见地,渐修是讲修证。见地真到了,后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见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这本经书的重点在修证。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讲见地,后面统统讲的是渐修。换言之,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证方法。事实上,渐修不离顿悟,顿悟也不离渐修。


  你的构想是整套的计划,由初步开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统地解说,现在仍是先搜集资料。


  佛反对神通,但在几次重要说法时,他现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难出了毛病,佛嘱文殊菩萨赶快去救他。《楞严经》上讲,释迦牟尼佛两腿一盘,“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为什么佛不自己去救?或者显神通,两手一抓,把阿难给抓回来,为什么?这都是话头。第二次从面门放光,第三次从胸卐放光,第四次从五体放光,第五次从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样,为什么?这些都要研究。


  有些经典花样特别多,像《法华经》里,统统讲故事,而故事里头找不出什么。其中第一个故事,佛一上来,就清堂了,佛也没开口,五千比丘就走了,为什么?


这些处处都是问题,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学思想迷住了,叫好!认为这些重点很了不起。我写《楞严经大义今释》时,把地狱天堂略掉了,因为现在没人相信,实际上那里头大有学问。


为什么人变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说,你一个念头,一个情绪动错了,那个因果就来了,这几十年中看得多了,时代不同,因果更快了,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认为最难懂的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其实,那不过是在文字上搞来搞去,还容易懂;但真正的学问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难懂的地方。


《如何修证佛法》待续



南尊精读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释&五阴总结发布于2021-07-07 2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