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一:


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他说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明心见性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用,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觉时、睡梦中,还是在思想,这个叫攀缘心。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心”,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但却错了,不是本“心”。


要怎么样才对呢?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说这个心是现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它所发出的现象是分段的,像电波一样的跳动的。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包括了唯识的识,精是真精,原来灵明的这一点,就是你那个能够知觉,能够感觉灵灵明明的那个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能生诸缘”,这个东西在里面一动,我们思想念头一动,心里一感觉,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么是缘?


我讲的话是缘,发出声来你听得到是缘,我这样一句接一句讲,你听的观念跟着走,就是“攀缘”。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人多了,身体觉得热,就是里面的“识精元明”,对外面的热量起感应,心里头就感到很热很闷,这是与热的缘发生感觉,“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如宗所讲“万缘放下”,外缘都丢开了,所剩下的那一个,就是有个丢不掉的东西。比如大家坐在这里,感到两腿、膀子不舒服,这是缘。


什么缘?


体缘,身体上的反应作用,同“你”没有关系。那个知道身体不舒服,腿不舒服,那个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缘以后所剩下来的,“缘所遗者”——就是这四个字,本来那个东西,外缘都丢掉了以后,剩下的那个东西。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都是那个东西变动出来的,所以众生颠倒,一味的跟着万缘去跑,而在六道轮回、生死中打滚。这是正面的,还不是它的密法,这里头反面的还没有讲。


  我常提醒大家,当你一上座,两腿一盘,那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


但坐好以后,就不对劲了,为什么?因为坐好以后,就觉得自己在打坐,觉得气也不对,身体也不对,而刚盘上腿的那一刹那,倒有点像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盘好了,什么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仪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来了又要赶掉它,赶掉后,又想……唉!何必赶掉它,赶了以后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里搞


  其实只要外缘自然地放下,剩下来的那个没有动过的,就是那个“缘所遗者”,佛就那么直接的指示给我们,因为把这个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轮转了。


  我们再来讨论八还辨见。

  “见”是什么?现在我们一般人打坐,坐起来是什么现象呢?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佛说一切众生都找不到这个心,为什么?


因为“色杂妄想”,生理反应跟着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后在里头“想相为身”。


其实我们这个身体之中还有一个躯体,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刚才有一个同学讲,本来不好的身体,在外面跑了一趟就变好了,可见心理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心里有一个由妄想形成的躯体,你那思想本身,就是这色身里头的内胎子。那个思想聚合一些外缘,变成你身体里的一个躯体。


  所以“聚缘内摇”,就是把外缘的思想啦、情绪啦等等,所有的东西聚拢来,当你打坐坐在那里时,就是这四个字,“聚缘内摇”,象筒子里滚出棉花糖一样,越滚越多,心里头乱得很,犹如开运动会一般。


  “趣外奔逸”,念头向外乱跑,然后眼睛闭着,“昏扰扰相”,昏头昏脑的,轰隆轰隆坐个把钟头,叫做“参禅”,把这个样子“以为心性”。岂不知这不是真心,犯这样大的错误,还“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所以认识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在修道,还以为心在这个身体上。如果心真在身体上,那么你死了时,心不是就找不出来了吗?


  佛把这些话讲的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他说,阿难,你们就不晓得,打坐时开眼、闭眼都没有关系,不要守着身体。你们就不知道,以身体为中心,扩大至整个虚空,整个太空都在你的“心”里头。那么这个躯体又是什么呢?“想相为身”而已啊!这就是见地。


  现在在座有许多老修行,功夫做得不错了,你们在打坐时,有没有守着身体在转呢?若没有,是不是见地已达到了“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佛说我们众生那个本体,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体在那里不过是一小点,我们反而把那个大的抛弃了,只守着那一小点,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生命。大家都抓住这一小点在搞,“聚缘内摇”,如摇棉花糖一般,越摇越大。


禅宗祖师云门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事实上,这个“外洎山河虚空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只是被色身及其他业力——色杂妄想盖住了,要把它找出来。


现在讲了《楞严经》,是不是都懂了?


你都体会了没有?


“外如虚空”,是不是参究了?证到了?要作功夫证到才行。


  一边抄笔记,一边听我讲,注意!如何修持六根并用,一心清净,这才是学禅。美国日本的禅宗,专门参究那些公案话头,野鸭子飞过来,飞过去,那个与禅有啥相干?


那只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点机趣而已。又如惠明问六祖师父,五祖告诉你些什么秘密呢?


六祖说:哪里有什么秘密!密,不在我这里,在你那里。这句话就是个大秘密。


  《楞严经》里,佛讲这内外七处都不是心,佛说以你自己为本心,向外面扩展,扩大到整个虚空,都是你心里头的东西。换句话说,内外七处也都是心,懂了吧?


这是如来的密因,你们大家都没参出来。但内外七处都是什么心?


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体。起用的时候,是他身体的色身、报应身的作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法身的清净。


  云门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山门来灯笼上,作么生?”


将外面的灯笼拿到大殿里做得到,把山门拿来放在灯笼上,做不做得到?


这是禅师的说法,他在那里乱说,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像演电视一样,结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没一个懂,只好自己再说了,“逐物意移”,又说“云起雷兴”。


  中国文化,讲出来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学底子搞好。云门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讲一句,你们的心便向外面跑了。这就是《楞严经》里“趣外奔逸”的意思。云门祖师说了上面那些话以后,看看大家,没有人懂,于是说:“云起雷兴。”他看学生们答不出来,所以只好代他们答了。


  再引用雪窦禅师的话:“我有一宝,就在里头,抓不出来,分不开。”他作了一首诗:


  看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内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头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钩,没办法。禅的境界是,当你万缘放下,把身心都丢开了以后的那个东西。明月下面看芦花,芦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对白的,还有什么?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如临济禅师上堂说法:“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这就是说,你们找不到这个无位真人的人,还不懂的人,拿出来看看。这个时候有个出家人站出来说:“如何是无位真人?”


临济禅师听他一说,下座抓住说:“道!道!”也就是说:你说!你说!“其僧拟议”——那出家人想说时,临济禅师放手叹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说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这就叫上堂法语。看禅宗公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把整个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读。


  至于“八还辨见”,还是讲见地,到后面才讲到修证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天天带着《楞严经》,没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负了佛恩。


《如何修证佛法》待续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释&楞严经要点讲解发布于2021-07-07 2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