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南师讲《圆觉经

第三十二讲

         

刚才提到一百二十页的菩萨境界,说:“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那么所谓“觉碍为碍”的理,在中国禅宗的有一句话,就叫做“悟迹未除”。悟了道,是悟了道,可是悟的啊这个痕迹自己空不掉。等于一个人有了学问、有了学位,啊,譬如说你拿到了博士,到处装起一个博士相,这个没得味道了,就失去了那个味道。也就是中国平常的两句俗话,啊,这个半罐水啊,满罐水是不响,半灌水就响叮当了。那么平常有一句话,一个人真的学问到家了,“学问深时意气平”,那是意气真平凡,自己没有觉有个学问,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圆满

那么菩萨境界等于说没有,刚才提的这个比喻、还没有到。因此啊“觉碍为碍”,自己觉得自己见道了、悟道了,天天抱到一个道啊,变成了障碍了。因此而不得自在,

所以禅宗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有一句话:“诸行无常一切空”。是则名为观自在,啊,诸行无常一切空,所以觉碍为碍呢,而不得自在啊。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他说这一个境界,这种成就、这个情形是菩萨道没有登地的。没有登地,没有证入初地啊、二地啊。啊,是菩萨境界,这叫什么菩萨呢?同我们一样。譬如在座诸位都是菩萨,都不要谦虚啊,啊,脸都不要红的,呃,当之无愧。是什么?因地上菩萨。,一切,不只是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是因地菩萨。

等于说,凡是一个国家的g民都有当h帝、都有当大z统的资格,不管男的女的。哎,他是一个人,是一个合法年龄的g民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到那个位置?功德不圆满。所以虽然是因地上是呢,毕竟不是,就是这样。一切众生同我们都是菩萨,是因地上菩萨,可还不是果地上菩萨。果地上菩萨呢,要功德圆满、智慧圆满啊,要福德与智慧双方面都做到了,那是果地菩萨。

         

所以这种见解、这种情形,“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没有登地的菩萨,啊,是因地上的菩萨。这是一种。啊,那么佛又再说: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上面就讲用功夫的境界啊,修道用功修禅定境界。下面老老实实把所有的功夫的程序境界,那个原则都告诉我们了。他提出一个问题,“有照有觉”。觉照,觉,啊,这个“觉”跟“照”这两个字啊,这完全是心理状况、用功境界譬如说你打坐,以佛法正统的修持方法叫止观,有觉有照。你坐到去,或者念,或者念佛,或者是其道家,其它所谓外道,其它的方法,里头念个咒子啊、听声音啊,或者心这个观想啊,那个心理状况就在这两个字里。

觉,这个觉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知觉,一个是感觉。啊,比方我们打坐的人感觉到身上气动了、气脉,走到哪一步啊,我常常告诉大家,你不要给感觉状态骗了,这是感觉。不是说你不对,是有感觉,这个感觉状态是生灭法,你不要认为了不起啊。

第二个是知觉的状态。啊,现在我觉得怎么样了现在我觉得空了,现在我觉得心里很清净。哎,现在我心里很舒服啊,真是佛啊菩萨啊!上帝啊!啊,这是知觉状态,每个宗教都有。

。。。。。。

就是这个道理。啊,这是讲知觉方面。这个知觉方面啊,“觉”是包括两个:感觉、知觉。知觉,已讲了那么多。

 “照”是什么呢?就是心里观照。“照”字上面还有个“观”字,譬如我们念《心经》啊,《心经》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是观,照是照。这个观,观看的观。

那么学佛的人打坐啊道,不是用眼睛看自己哦!眼睛有一点点关系,没有全体关系。(是)心念,观自己心念,这是“观”。观等于什么?等于,我经常比方啊,你拿那个手电筒来找东西。啊,我们在观,念佛“南无弥陀佛,南……”,呐,自己观,“哎呀,糟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呦,明天要…,闹钟没有上,八点钟要上班,恐怕夜里睡太迟。阿弥陀佛,阿,我错了,怎么乱想闹钟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哎,想想也没有关系。哎,又错了!”啊,这个是观的境界,拿手电筒找东西。有时找对了,有时找不对了啊,瞎子鸡啊去吃米,有时候找到一颗米,有时候又找到狗屎去了。就是观,“观自在”是观自己的心。

功夫到达“照”呢?就不要观了。太阳出来,全体没有杂想,没有妄念,绝对清明,啊,清明自在。儒家所谓讲这个修养,叫做四个字,理学家,宋明理学家讲孔孟之学的,“清明在躬”。这就是照的境界了,不要观了。啊,等于电灯开了,全体的亮,不要一点一点去找。

所以这个观与照,在唯识中,在《师地论》翻译,不叫做照,叫“寻、伺”。哎,“观”有点寻找的味道,“伺”不需要寻找,呃,就等在那里,接的味道,啊,接的味道,全体照。

那么现在讲到“照”字。所以照与觉,就是包括了这个心理状况,那么多。那么普通菩萨境界呢,啊,我们在学佛、你看啊,大家譬如你们诸位念佛,开到眼睛也好,闭起、“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一个咒子,大悲咒也好,什么咒也好,一边在念,一边心里在看这个念头有没有杂念来,这就是有照有觉,就在这个境界

但是你还真达不到觉照的境界哦!假设学佛做功夫的人达到觉照境界是什么?梦中都有觉照修行人,起心动念,在梦中的起心动念都同现在一样清清楚楚,善恶是非是清清楚楚,能够做得了主。所以你白天念佛修行做主,啊,不敢乱想,不敢想坏事,到了梦中做不了主,你的修行都没有用的

你梦中能够做主了还没有用。哎,我常常问大家,你睡着了能不能做主?睡着了你说我能够做主,你失眠了,没有睡着。你说那我不是失眠,真睡着了。那你绝不能做主这个里头能做主又不失眠的这是什么?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有觉有照的境界了再进一步啊,现在佛经上说的是菩萨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就是到了这个境界,“有照有觉,俱名障碍”,还没有成佛境界

第一,梦中能够做主了,有觉有照。第二,无梦,完全睡着了,也能够知道心性的根本,“觉照俱在”,还只能算是菩萨初步的境界,没有成佛佛说“俱名障碍”。有觉有照了,于圆觉自性来讲的话,现在《圆觉经》站在圆觉自性来讲,那么有觉有照还是净圆自性的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以他真正的大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所谓登地菩萨分十地啊。他的功夫修养的程序十个阶段。真正的菩萨“常觉”,永远在清醒中,永远在常觉。这个觉,所谓是菩提。菩提,梵文,翻译过来就是觉悟,就是常觉。这个常觉,你说所谓常觉,你永远有一个觉,动都不敢动,一动了就不觉了,那不晓得是什么觉。真的菩萨境界是“常觉不住”,不住在这个觉的境界里,也不抱住了一个觉照的境界,有了一个觉照的境界是有所住了。

有所住了,譬如我另外给大家证明一个经典啊,《金刚经》。我们这个中国的禅宗的六祖,啊,慧能禅师,一个大字不认识,听人家念《金刚经》,悟道了。那么听到《金刚经》哪一句话呢?佛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金刚经》上是一种方法。如果拿《圆觉经》的境界来讲,这个“应”字还要改掉,“本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你没有悟道,要修行呢,只好要方法。方法呢?所以不用“本”字,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如此。

那么六祖因解了此心啊本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像明镜一样,用过则应,过去不留。一天在那个打坐啊道的境界,你着魔了。啊,所以菩萨境界是常觉不住

照与照者”。这两个照字,第一个照是“能照”的意思。譬如我们这个电灯,啊,这个电源,这个电的发电这个源流就是能照,这个灯是好的,这个能照。我们呢?在这个现象,我们大家这个灯照下来才看到,有了这个光明能够看字啊,我们是被照者。电灯是能照者,我们是借用电灯而能够有光明看书的,是被、所照者。所以上面这个照是“能照”,下面这个照是“所照”。

所以“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啊,真正菩萨的境界是常觉不住,能照的与所照的境界同时都空了。寂灭,我们勉强形容它是空了,没有了。同时没有了,啊,能照与所照同时都没有了。那么这个才是得道的境界,这很明确告诉我们你还有个咒子啊,还有个音声啊,还有个光明啊,还有个方法啊,还有个佛号在啊,哎,你还在有照有觉里头,还谈不上呢,没有上路呢!上了路以后,这一切空了。空了才是真正的净土现前了。

         

这个现前、翻过来佛有个比方啊。这不是我的话,佛的话,我不过做个传声筒,而且也没有把它表达好,啊!

。。。。。。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所以我们修行打坐不能入定、不能得道,都是自作障碍。哪些障碍呢?刚才讲法界里头四种障碍,实际上两种。理障,理障就是所知障。有些佛学越学多,越好,学佛越久啊,佛虽然在西天呢,他自己还在东边啦。啊,一大堆的障碍到不了西天。啊,所以古人有人描写这个学佛人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最后啊,临死的时候,西方依旧是路漫漫,依旧找不到路走。啊,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理障、事障障碍到了。

所以,那么理障跟事障要怎么去呢?“则以碍心自灭诸碍”,还是唯心所造,唯心解脱。你自己把自己的障碍心拿开了,自然就没有障碍了。所以一切自己捣,自己不做鬼,心里就很平安。“碍已断灭,无灭碍者”,真正障碍去掉了以后,没有一个说另外有个不受障碍的境界。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这个话,佛在《楞严经》已经提出来,这里又重复出现。《楞严经》,啊,很简化,“以指指月,指非是月”八个字,这是中国文学了。啊,“以指指月”,你问我,月亮在哪里?这个人用手(指)头一指月亮,“月亮在那边”。哎,但是你不要看他的指头当成月亮,要去看月亮。啊,“以指指月,指非是月”,指头不是月亮,但是要靠指头来的。

这里同样的理由,他不同的文字。“修多罗教”,“修多罗”是梵文,翻译中文就是经藏,一切的佛经。啊,一切佛经。所谓“藏”,是一大库,这个书库。“修多罗教”,佛经这个书库啊,佛经告诉我们,也是一个指月亮的指头而已,“如标月指”,等于是个标记。佛经告诉、就是我们现在研究这个经典,也在研究这个标记,告诉我们月亮在哪边,叫我们去找月亮。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啊,假使我们看到了月亮,这个经典就不需要了。啊,这个经典上没有月亮,但是靠是指示月亮那个方向的那么在《金刚经》呢?佛的比喻不是那么讲,同样的道理,他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教、要学佛法?一个人要过河的时候,需要船,需要工具,过河需筏。佛所以…佛经,佛在金刚上,《金刚经》上说,“我所说法”,佛说我所讲的话,“如筏喻者”,等于过河的船,做比方。已经过了河啊,你不要把船背在身上走欸。你过了河还把船背在身上走路,这个不是疯子,就是傻瓜了。啊,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后世的人,啊,禅宗的祖师,把这个意义凝结拢来两句话,啊,“过河需用筏”,过河必须要交通工具,“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啊,既然到了岸了就不要船了,不要把船背在身上走,过河需用筏,到岸就不需舟了。

那么这一段经文我们引进了《楞严经》、《金刚经》说明这个道理。下面佛说: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是告诉我们研究佛学、研究经典的注意!你学佛学,研究学什么方法的人也要注意,不管你学什么方法。方法是给你到达某一个目标的一种工具,你到了某一个目标,这个工具就要拿开了房子的时候需要钉子啊、钉锤啊,啊,需要斧头拿在身上,一天到黑“梆梆梆梆”敲啊,房子盖好了你还在敲啊?那把房子敲坏了。啊,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佛说,他说我所讲的,我所讲的各种境界、各种经典,“开示菩萨”;开示下面,以《法华经》的道理还有两个字,开示你干什么?“开示悟入”。开示你,什么叫“开”?打开门叫开。“示”,明现出来叫示。打开门很明现出来给你看,叫“示”。开示以后呢?你要悟入,你要悟道进来。所以《法华经》的道理啊,开、示、悟、入四个程序。

…都来,“哎呀,请老师开示开示啊!”把这个开示啊当成口头语了,好像你教我就叫做开示。其实啊,现在我发现啊,开了半天啊,示了半天啊,叫做倒转来…本来开示他应该悟入了,现在啊,开示以后啊“入误”了。入了什么误呢?言字旁边一个口天“误”,耽误的误。越开示啊越入误,没有用。啊,还是要真正用功,啊。

所以这个…,他说佛说的经典,在这本经上,开示一切菩萨悟道的,“亦复如是”。他佛说的经典,等于指示给菩萨们看月亮,看那个目标,见到目标了就得道了,成为菩萨了。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到了这个境界,“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这个书上这个字啊,变成八字了,你们把它改过来啊,不是八字,是“入”字。啊,“入”字。哎,上面这一挑把它连起来。啊,差一点点有一点空隙就变成“八”字了,就错了。

他说这种境界,假使有人因佛的指示,马上悟道了,这个叫做“菩萨已入地者”,登地的菩萨,进入那个情况的“随顺觉性”。啊,他说这个境界是正统的佛境界,不过没有到家再进一步啊,大菩萨境界更难懂了。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太难了!这一段,就不用…,文字之美啊!美在什么呢?一部《维摩经》摆在这里。一部《维摩诘经》,啊。我们叫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在家佛,跟释迦牟尼佛两个同时的,维摩居士。维摩诘居士,在家佛。我们去年在这里刚好讲过《维摩经》,你们听过《维摩经》知道,这个全部《维摩经》的道理,摆在这一段,成佛境界。这就是你们要问中国禅宗如来禅的境界,当然不是祖师禅。但是太高远了!这一段今天是可能讲不完的啊。今天我们大概,呃,先提一下啊。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怎么讲呢?这个文字用不着我讲。他悟了道的人,不需要去掉了什么障碍。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在这里修行,最大的障碍呢,心不能安,对不对?心不能安。就是思想妄念不能平静下去。第二个障碍,打起坐来啊,腿不能安。两个腿坐不下去,坐不住了。啊,就是骨头硬啊,筋骨衰了,气脉不通。真有功夫已经得道的人越坐越舒服,两个腿呀发乐,得乐感,得快感,不想动,不想起来了。所以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部所发的快感,比什么快感都是快乐,越来越健康,精越来越旺。所以我们凡夫呢?这两个是障碍。啊,这是…

可是现在,佛说的“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这一切障碍,他说就是菩提啊。换一句话,障碍就是菩提,就是觉悟了。那怎么办呢?那我们现在好了,个个都证了菩提了。啊,那么大家相信不相信你们证了?我们证了菩提啊?绝不敢相信。不是谦虚哦,那是老实啊。说你证了菩提啊?啊,菩提证我差不多。啊!你证了什么菩提?

为什么讲“一切障碍即究竟觉”?现在我们先讲道理,也没有什么稀奇。啊,这个,冰是不是水变的啊?啊,你们现在夏天吃冰。是不是水变?水也是冰做的啊。所以障碍就是菩提,菩提就是障碍,没有错。清净跟烦恼都是一心所变的,所以障碍是…,它的体是一个。可是你不要,你功夫没有到,这就是理上的。

刚才讲四法界,理法界,没有错,一切…;那么你如果狂妄一点说“我已经悟了道了。”“嘿烦恼即是菩提。所以我一天去烦恼死去!没有关系。”你有这个本事没有?有这个本事,你去烦恼吧。那也不错啊,那也算英雄啊。呃,哎,你又想、又想清净,不怕烦恼,又说啊,“哎,一切障碍就是、就是究竟觉”,你不是矛盾吗?

所以我不是过去讲一个禅宗祖师的公案?这个我们重复一下啊。这个,这个在中国的这些大彻大悟、得了道的祖师好多位,是这个样子。

天王悟禅师,是唐代的。这个是大修行人,了不起。他没有悟道以前啊,在修行的,打坐、参禅,非常用功。啊,他在庙子里因为用功啊,不大出去应酬。这个天下做官的人喜欢人家拍马屁的。啊。

那么这个庙子,唐代的和尚,方丈和尚,不是现在哟!唐朝的有一个阶段方丈……;出家也不是现在哦!出家经过朝廷考试的啊。政府三年一考,专考家人。考取了以后,够资格,要懂得佛学够资格。发文凭给你,那个文凭叫做度牒,现在出家人那个戒、受戒的那个叫度牒,是唐代的名称,就是出家的文凭。那么考试什么啊?要一经一论。佛学通了,政府发文凭给你,你才可以去出家去。拿到这张文凭,兵役不要当兵了,免了捐税了。啊,过去以前犯的一些小罪也不追究了,刑事的也好,民事的都免了,跳出法律,算了什么都算了。哎,所以谁不愿意当和尚?那个当和尚第一流人。哎,可是这样一修行…,可是当方丈呢?和尚当了方丈也不容易哦,不是现在自己叫方丈就方丈,啊,圆丈就圆丈,叫自说自话的,庙子上。

过去方丈是皇帝中央发聘书给你,等于大学校长,哎,要部里请你。所以方丈大和尚不得了,见到皇帝不跪拜。宰相,大家见到皇帝还要跪下来啊,和尚见到皇帝只问讯,不拜。出家人不拜帝王。这个中国文化,到南北朝以来那么尊重,地位多高啊!所以虽臣不大礼。

天王悟啊,他在修道的时候啊,这个地方官来了,看到这位方丈架子那么大。有一天啊,他庙上犯了一点法,庙上别人犯法,他是方丈,等于校长要负责。这个县令啊,这个县长就把他抬起来丢到水里去。就要整他啊,叫兵啊,把他丢了!犯罪了。也不好动他,哎,那个时候他也不能随便杀一个和尚啊。呃,他是政府朝廷聘的啊,你是地方命官,是不能随便动的。可是随便把这个和尚抬起丢在河里,这一丢啊,就没有关系啊,都想“淹不死的呀会有人救的。”

哎,可是怪了,他把和尚这样,他还是在打坐,他把他抬起,你不理,架子大,把你丢到河里。丢到河里啊,河里头就出来一个莲花,呵,就把他接到,他就坐在莲花上。这个县令吓住了,“阿弥陀佛”,皈依了,赶快请上来。威风大,修行人,哎,这样。

后来悟道了。悟道了,威风更大了。啊,他本来是个、学问也好,修行也好,后来又悟(道)。所谓学了禅宗,大彻大悟,威风更大。到了晚年生病了,要涅槃了,要捏个盘走路了,涅槃了。啊,生病,躺在哪里啊,“哎呦啊,哎呦啊,哎呦啊”,叫,痛难过。不晓得什么病了啊,或者胃癌啊什么,不知道了。啊,反正难过,“哎呦”。这个徒弟就站在旁边跟他讲,“师父啊,拜托啊!你不要叫好不好?”他说:“为什么?我生病,痛!”他说:“师父啊,你的名气,全国大师,那么有名啊你当年那个威风,你看,那个官把你抬去丢在水里头,水里头出来荷花把你承到,送到岸边上来。这个这个八部,佛法神通无比。现在你老了,生病要死,叫‘哎哟啊,哎哟啊’,这还有什么得道啊?得道的人还这样叫?那我们将来见不得人啊。”

那个徒弟讲,师父,拜托你不要叫。天王悟一听,哈哈,笑了。“哦”,他说:“这样啊?”他说,“好嘛!”这个是他很痛苦的事,痛苦什么?没有一个徒弟悟道,没有一个徒弟得道。所以他一边身体生病,真痛,叫哎呦,一边他痛苦的心里更在叫了。然后看这个徒弟那么讲,他说:“你知不知道我还有个不痛的东西,你知不知道?‘哎呦’是痛的了,还有一个不痛的东西,你知不知道啊?你想不想要?”这就是道了。

这个徒弟说,“呃,师父啊,那当然!你告诉我啊。”

他说,“好”,他说“你过来”,叫他耳朵过来,“我传给你。”

这个徒弟很高兴了,这一下传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啊,就马上就成功了。就把耳朵凑过去,师父给他讲,“你注意啊,‘哦哟,哦哟’,这个就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啊?”

徒弟说,“不懂。”

“不懂!”盘腿起来,走了。

还是得不到传人,没有一个悟道的,很可怜。所以他怎么不叫“哎呦”啊?最后告诉他有一个不痛的叫“哦哟”,不叫“哎呦”。你懂不懂?这个就是那个。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他就不懂,啊。

那么这些在禅宗里头故事很多。(下课引磬声响)哎呦,这个这一敲就敲了…非“究竟觉”了。啊,这一段我想,文字非常容易懂,是非常优美的佛经的文学。最难理解。恐怕下一次啊,只好用禅宗的许多祖师悟道的故事啊,给大家摆龙门阵。那是你们青年人最喜欢、欢迎的,将来好出去盖的。啊。那只好用那些悟道的故事啊,来说明这个道理。啊!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此心本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发布于2023-12-16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