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 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相间流行。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另外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頫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 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 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苏东坡 东坡居士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 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黄庭坚(1045 ~ 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 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 1067 )进士。出自苏轼门下而与轼齐名,世称"苏黄"。与秦观 、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风格有类其诗,以侧险取势,瘦硬奇倔。与苏轼、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






兰亭序》(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祭侄文稿》(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黄州寒食帖》(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北京常天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行书艺术赏析发布于2021-04-18 08:53: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