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文曰:“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是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 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得。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 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 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王英孙、鲜于 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明《戏鸿堂》帖亦有刻入。
    刘中使,名刘清潭。大历十年(公元七九四)投降朝廷的前安山、史思明部将田承嗣又发动叛乱,占据瀛州等地,又派卢子期围瀛州,朝廷派兵攻击,吴希光投降,卢子期被擒押解京师,于十一月处死。当时颜真卿年已六十七岁,时在湖州任上,听到唐军两次军事胜利消息传来,情绪激昂,书写了此手札。手札中未提卢子期处死,故应是是年十一月前写的。  
    这件作品,历来为书家们所重。元代鲜于枢评论说:“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宴也称赞说:“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 明代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全帖气势磅礴, 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强劲秀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一气呵成。“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第五行二字相联,六行三字相联,七行四字相联,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称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颜真卿《刘中使帖》(又名瀛洲帖)
释文:
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刘中使帖》字体结构宽博,线条丰满而又极富弹性。作品中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筋的特征。宋朱长文《续书断》所评:“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驽。”《刘中使帖》足以当之。特别是“屈金发驽”之比喻,用以揭示帖中的线条弹性之美可谓一语中的。在颜书结构宽博的同时,作品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肯定果断。此外作品还有飘逸洒脱的一面,如“耳”字的长笔直下,其势迅疾,其意遒劲,如锥画沙。 《刘中使帖》与《蔡明远帖》内容虽同属一般书信,但此帖有一种欣慰之情,溢于笔端。《蔡明远帖》之字,锋多敛含,律动缓缓;《刘中使帖》则锋芒耀露,急湍迸流。“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石门艺术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唐-颜真卿行书《刘中使帖》作品赏析发布于2021-04-18 0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