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三十七岁场悟、三十八岁主贵阳书院、三十九岁升江西庐陵知县(年底入京)、四十至四十一在京、四十二岁二月至越后至安徽滁州等多年的人生磨砺与学问精研,至正德乙亥年,四十四岁的阳明,其学问日入精微,“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且认为“杀人须就咽喉上著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与黄宗贤书》,癸酉年)。王阳明此时对《大学》“格物致知”发明甚多。

与此同时,王阳明的弟子也日益众多,尤其是在滁州时更是盛况喜人。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在滁时,“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瀼泉间。日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盖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

在经历龙场悟道的洗心革面后,王阳明又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官场逐步往上升迁、学问日益精微融贯的美好时期,身心变化巨大,此时的王阳明不再抑郁不堪,而改之意气风发;此时的王阳明也不再过多顾忌传统局限与他人评说,而一任良知自然流行。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变化,可以由其年谱、与门人及朋友论学书信以及一些杂著中可以看出来,自然也体现在书法表现上,《矫亭说》则是此时期王阳明的行书精品。

(徐渭画作)

《矫亭说》,是王阳明于正德乙亥年(1515,阳明时年四十四岁)代其父王华为朋友崑山方秋卿建立"矫亭"所作。此件原为手卷,后被割裱成册页。纵21.6厘米,横11.1厘米,共194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由《矫亭说》可以看出,与前期的书法相比,此时的王阳明在运笔上已然变急促为舒展,结构上则变迂曲为洒脱,笔力上变凝重为流便,全篇写来不徐不疾,如行云流水意趣盎然,又似修道高人凌世独立,颇有宋元两朝崇尚意韵之遗风。

北宋黄庭坚《松风阁帖》)

书法即心法。王阳明书风的变化,即是其修心的变化。

著名书画家徐渭曾评论王阳明的书法: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即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只言片语之间,足见徐渭对王阳明书法的倾慕之情,同时也透出徐渭对于王阳明不以书家名世而以大儒名世的深深惋惜。

可是,作为书画家的徐渭,可以读懂王阳明的书法,却实难懂王阳明的学问与心地呀!与北宋大儒程明道“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一样,书法对于王阳明来说,只一“艺”而已,“游”即可,岂可执,又岂能滞?识见至此,方能识得王阳明,也方能赏得来王阳明的书法呀!

 附录:

书法释文:

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于偏;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过,过则复为偏,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无过不及矣;矫犹免于意必也,意必于私也,故言矫者未必能尽克己也。矫而复其理,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实,而以矫名焉,何伤乎?古之君子,其取名也廉,后之君子,实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矫,亦矫世之意也。秋卿方君时以“矫”名亭,尝请家君为之说,辄为书之。阳明王守仁识。 

矫亭说

乙亥(阳明先生时年四十四岁)

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于矫。然有气质之偏焉: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过,过则复为偏。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私胜则理复,无过不及矣。矫犹免于意必也,意必亦私也。故克己则矫不必言,矫者未必能尽于克己之道也。虽然矫而当其可,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实,而以矫以名焉,何伤乎!古之君子,其取名也廉;后之君子,实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矫”,亦矫世之意也。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陆王心学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修心与书法:王阳明中期行书精品《矫亭说》全本赏析发布于2021-04-18 09: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