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四柱八字命理  画廊联盟 ↑ 关注我们





导读

本文摘自傅如明博士的《行书教程》,该教程是配合“中小学书法教材”丛书出版的书法教师教学用参考书,主要内容包括行书的的历史发展过程,行书的书写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书家及其碑帖、行书赏评的方法和重点等。




行书技法必须从临习经典法帖开始,要学的东西似乎很多也很杂。通过本科专业教学实践和对古代经典行书法帖的梳理和筛选,重点推介以下行书法帖为主要的研习对象


一类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王羲之手札》、《王献之手札》(精选部分)、《大观帖》中一些经典法帖、杨凝式《韭花帖》、《米芾手札》(精选部分)。另一类是颜真卿《祭侄文稿》、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苏轼的《寒食诗帖》等。


首先介绍这些行书经典法帖的艺术特点并对帖文进行释读;其次解析基本技法。根据本科行书教学实践和试验,吃透这些经典法帖,基本上可以进入行书学习的初级阶段。





经典法帖技法解析(四)



杨凝式《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配图均为高清图片

可点击放大观看


一、《韭花帖》



《韭花帖》



(一)简介

《韭花帖》,墨迹纸本,目前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另一为台湾兰千山馆藏。三为罗振玉百爵旧藏本。一般认为罗振玉旧藏本为真迹,其余为仿本。

此帖是杨凝式致友人的一通信札。初秋七月,杨凝式午睡刚起,正赶饥饿,忽收到友人来信并所赠韭花酱和羔羊肉,充饥之后,作此信答谢。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一方面表现在他善移笔画,将字内空间作出巧妙而合理的处理,使结体似斜反正,饶有情趣;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将字距行距在欧阳询《梦奠帖》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开,使作品倍感疏朗、洒脱。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二)释文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1忽蒙简翰,猥赐盘飱。2当一叶报秋之际,乃韭花逞味之始。3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4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5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6


1.昼寝乍兴:午睡刚起来。輖:此字当是将“朝”右边的“月”旁换成“周”的一个字。通“朝”,朝饥,本指早上空腹时感到饥饿,此处引申为午后的饥饿感。

2.简翰:书信、手札。猥(wei):谦词,等于说“承辱”。飱(sun):同“飧”,食物、熟食。

3.一叶报秋:见一片落叶,知秋天来临,形容初秋时节。韭花:即韭菜花,故称“菁”。《说文解字》:“菁,韭华也。”韭菜花采摘磨制后制成酱,称为“菹”,韭花酱在古代为“七菹”之一。

4.肥羜(zhu):肥嫩的小羊羔。铭肌载切:刻骨铭心。

5.修状:叙述自己的情况。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6.状前面应该有“凝式”二字,罗振玉旧藏本中无此二字,但有磨痕,当为残损所致。


(三)译文

午睡刚刚起来,腹中正赶十分饥饿。忽然收到来函,并辱承赐予食物。当时一叶飘落的新秋之际,正是韭花初现美味时节。用它来佐食肥美的羊羔肉,实在可称是天下美味。饱食之后,感激之情铭刻于心。谨此修书略述景况,以表谢忱,敬请察知。谨上。七月一日,凝式陈说。


(四)临习解析

临习《韭花帖》需要把握好笔法、结体、章法三个最主要的关系。《韭花帖》的用笔将二王与颜体融为一体,笔法主要表现出精致与精巧,似乎每一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出来的,而有那么随意自然。几个经典的用笔,临习时务必注意。“寝”、“翰”、“鉴”、“察”的捺笔,行笔没有大幅度的提按,出现捺角,而是均匀发力,有魏碑捺笔的味;“羜”、“珍”的竖钩写的上重下轻,非常灵动;“蒙”、“當”、“察”的“宀”的右面折笔,不是向下按,而是沿横画回锋带出,显得非常的含蓄;同样“逞”、“谨”“口”字旁折笔,“羜”字“羊”字旁的第二横的出笔,都是采用这样的写法。“赐”、“切”、“充”,三个“之”字用的是颜体的笔法,厚重而又有力,因此临习《韭花帖》务必有一些颜体的功夫,方能写出其中的味道。结体方面,《韭花帖》善于险中取巧,“實”、“察”字拉开“宀”与下面部首的距离,“味”、“谓”、“珎”、“谨”、“谢”、“鉴”等偏旁轻重对比处理,使这些字显得很生动。章法疏朗是《韭花帖》最大的特色之一,临习时务必仔细观察,处理好每个字的位置关系,这样才能临写出韵味。



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一)简介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纸本,行书,是杨凝式为卢鸿所画的十幅草堂图题的跋,跋文书于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七月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卢鸿(又作鸿一)字浩然,一作灏然,生卒年月不详,是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卢家人,后来迁到洛阳,隐居嵩山(今登封市)。卢鸿学问渊博,精通籀、、楷、隶,善于描绘山、水、石、树,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卢鸿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最出名的是《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图》,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原作久已失传,有李公麟的《草堂十志图》临本。杨凝式题跋于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书风与颜真卿行书极相近,笔力沉练,苍劲古朴;用墨枯润相间,老笔纷披。杨凝式书法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尤其是其行书不拘小节,遂自成家


(二)释文

右览前晋昌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1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石。2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拜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3


1.晋昌:当为地名,此处有人释为“晋留”,不妥。卢浩然:即卢鸿,唐代画家,曾作《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图》。

2.八分书:即隶书。山水树石:此处指山水画

3.弘农:杨凝式祖籍弘农。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一门是此地的望族,杨凝式自称是弘农人。老少传弘农人,一说是杨凝式的号。


(三)译文

右览前晋昌书记左郎中家里旧传隐士卢浩然嵩山十志图。卢浩然本命鸿,是位高士。擅长写八分书,善于画山水树石。隐居于嵩山,唐代开元初征拜谏议大夫,不接受。此画可珍重。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杨凝式)题。


(四)临习解析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体现了杨凝式对于颜体笔法的精深的把握,得其髓,因此、临习此帖需要具备颜体书法的基础。从笔法的角度讲,此跋用笔有篆籀气,藏头护尾,中锋行笔,没有过多的提按,笔在之上抹行,使得点画线质厚重苍辣。墨色由浓到淡,与笔法浑然一体。章法布局不像《韭花帖》那么疏朗,而是字距、行距紧密,显得尤为朴拙。因此,临写时重点放在笔法的训练上,用笔最好是选择笔毫弹性适中,蓄墨性好的羊毫或兼毫,笔锋以中锋为主,起收笔交代清楚,行笔中实。结体大小顺其自然,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避让。



~待续~



傅如明 部分精彩内容


(请点击下面的标题观看)



行书技法(一)


行书技法(二):经典法帖技法解析之一


行书技法(三):经典法帖技法解析之二


行书技法(四):经典法帖技法解析之三



傅如明书法 ● 庄子系列之《天地


傅如明书法 ● 庄子系列之《天道


傅如明书法 ● 庄子系列之《天运》



扇面


傅如明行书《二十四画品》,附原文


傅如明楷书《二十四诗品》,附原文与译文



苏东坡流传最广的10首诗词,写尽悲欢愁苦!


宋词里的人生真谛:抱一份深情,活一份通透


成语30个,智慧尽在字里行间!





《  画  廊  联  盟  》


 关注画廊业

 推介艺术家


投稿信箱

2338259281@qq.com



长按图片, ,一键加关注


  点击"八字理学六爻",看更多精彩内容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画廊联盟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行书技法(五):经典法帖技法解析之四发布于2021-04-18 09:52: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