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2章

提要:1耶和华的使者在波金指责百姓. 6约书亚死后新的世代的败坏. 14上帝的怒气向他们发作,同时也施与怜悯. 20为要试验以色列人,迦南人被留下.

士师记2章

士2:1    耶和华的使者从甲上到波金,对以色列人说:“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我又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

本会注释

使者。下面五节归于第一章更为贴切。这些内容紧扣第一章中征服和定居的讲述。作者从中阐释为什么选民不能够完全征服此地。这五节的主题是斥责以色列人参与到与他们混居的外族异教宗教活动,并将其与真敬拜的形式混合。以色列人没有毁坏异教的祭坛,反而在他们面前敬拜。
很难探知作者在此所说的“耶和华的使者”是谁。“使者”的字面意思就是“信使”,这句话“耶和华的使者”可能是指上帝所使用的给以色列传讲他信息的一个先知(该1:13),但也可能是指上帝本身,上帝有时也以此称谓相称(见出23:20,23;33:2). 事实是信息不是通过“耶和华如此说”的表述方式引入,这成了后来先知的习惯,暗指这个使者是上帝自己。第一人称的使用也支持了此观点。
从吉甲。吉甲曾作为各支派的暂时营部(书4:19;9:6;10:6 等). 在约旦河西岸耶利哥与河之间的营中,神秘的“元帅”出现在约书亚的面前(书5:13-15). 那元帅就是基督(《祖知》第四十五章)。这有可能,但无法肯定同一个访客在此出现。
波金。字面意思为“哭泣者”给予此名的经历被记载下来(见4节,五节)。今天没有地方叫这个名,圣经上也未在别处记载此名。七十士译本在“波金”后面加了注解,“到伯特利”事件可能发生在伯特利,但事实是他们在那儿献祭(5节),这暗示此地最大可能是示罗,那时在这里搭建了会幕。经文提到一次盛会,有可能这些活动与盛大的宗教聚会有关联,如逾越节或庆贺丰收的节日。这些活动的地点或许是在示罗或它附近的小村落。
“对……说”。这个誓约在创12:7;13:14-16;15:18;26:3;28:13.
所立的约。见出 34:10-16.    

士师记2章

士2:2    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

本会注释:

不可与……立约。见出34:12. 士师记第一章的记载清楚表明,以色列人已与巴勒斯坦的许多异教居民立了约。以色列人可能申辩说这些约是强加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无力把本地居民从其坚固的阵地赶出去。
拆毁他们的祭坛。见出34:13 这些“祭坛”是巴勒斯坦盛行的特别的石柱造的。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是以色列丧失信心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借由这种方式参与围绕异教祭坛,神树和神柱的庆宴活动。一旦这层隔离被打破,背之风就像洪水一般在他们之中蔓延开来。在一个极短时间里,他们的媾合严重破坏了至高的宗教原则。同样的恶果在今天也一样发生。上帝已发出警告:“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哪,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上帝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上帝为敌了。”(雅4:4).
为何这样行呢?。使者开始讲论上帝已为他的百姓所做的事,他将他们从埃及人的奴役下拯救出来,并在应许之地使他们得以兴起。现在疑问陡然升起,他们为回报上帝作了什么?显然在宗教的背道上是不知感恩,竟然在几年时间就这样胆大妄为。以色列公然在上帝特别命令的重大的事情上违背他,他们已破坏了所立的约,故此,上帝就不能在此约上应验他的那部分。   

士师记2章

士2:3    因此我又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他们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必作你们的网罗。’”

本会注释:

我又说。上帝已经发出先前的警告(见民33:55;书23:13). 现在那个威胁已显露出来。上帝要收回他在出23:31和其它地方作出的有条件的应许。
必作……网罗。对异教神灵的崇拜必将导致极大的堕落,它将招致整个国家的毁灭(见出23:33;34:12;申7:16;书23:13)。
赶逐迦南地居民的失败,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惩罚。淫欲和堕落不仅切断了上帝的恩典,而且罪本身的恶果也会带来报应和惩罚。上帝常常以恶报恶来施行惩罚(见《祖知》第七十二章)。

士师记2章

士2:4    耶和华的使者向以色列众人说这话的时候,百姓就放声而哭;   

士2:5    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波金(就是哭的意思)。众人在那里向耶和华献祭。

本会注释:

波金。见本章一节,使者严厉的斥责致使百姓放声而哭。羞愧的哭泣只是部分的悔改。从那以后这个名字使人想到了失望和耻辱的眼泪。这个地方以及发生的事件让我们联想到今日耶路撒冷的哭墙。就像希伯来人在波金的这段经历,今天很多人在悔改的宣讲下被感化,但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心又会变得刚硬。
这是值得注意的,这些犯错的人如何在这个使者的讲道中很快被感动。上帝的道有能力使人感动和悔改,一个被感动的人可能会为他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潸然泪下,懊悔哭泣。“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然而,如果将此地起名叫“悔改”可能会更好的向人们昭示这种哀愁的情感。这就是上帝后来期待的体验。这种期待在保罗的话中有很好的表述:“因为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宗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要靠信心和顺从,也是一个情操和情感的体验。    

士师记2章

士2:6    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

本会注释:

从前约书亚。作者通过讲述以色列各支派首次在巴勒斯坦坚守阵地的努力,以及上帝对他们顺服命令的失败的指责,作者也提供了历史背景,阐释上帝为什么要兴起士师。现在,作者转向本书主题,即展示压迫和拯救交替时期,上帝如何将以色列人从重压下拯救出来,使他们从偶像崇拜回转到对上帝和他律法的忠心顺服。在开始这压迫和拯救的起伏不定的历史之前,作者将其叙事故事与约书亚记紧密联系。六至十节是一个扼要重述,回顾约书亚的死,及简短补充直至波金的经历这段历史。   

士师记2章

士2:7    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

本会注释:

事奉耶和华。对上帝为他们所行之事的干预的记忆,使以色列人那时还能忠于他们的信仰
约书亚。认识到一个敬虔的领袖达到如何深远的影响是件好事。约书亚在以色列的分量和影响力,足以让百姓忠诚于他们对耶和华的承诺。
长老。长老是家庭或族群的首领。他们在社会和宗教事务上拥有权威,摩西曾说明,长老在维护习俗和宗教的忠诚上起领导作用。他们去世后,宗教背道之风迅速蔓延。这段叙述帮助我们认识到,不仅是伟大有名的领袖会发挥好的影响力,那些基层领导者也同样对宗教生活有垂范的作用。   

士师记2章

士2:8    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

本会注释:

一百一十岁。此处不是说约书亚示剑集会后活了多久,他的死可能发生在那之后不久,因为他在召集各支派的长老,族长开会时,已是“年纪老迈”(书23:1,2)。召集会议时可能他意识死亡临近了。讲述者讲到聚集散了以后,就说约书亚死了(书24:29),由此说明,他在那时以后活了很短时间。   

士师记2章

士2:9    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希烈,在迦实山的北边。

本会注释:

亭拿·希烈。字面意思是“太阳的部分”。约书亚记19:50 和24:30的亭拿·西拉,意为“额外的部分”(希烈heres和西拉serah两单词的首尾两字母顺序颠倒)。这里不明确哪一个是正确拼写。该镇取名亭拿,因为它位于一个大家熟知的多山地区希烈(见士1:35),后者地名的添加被认为是为了避免与其它名叫亭拿的混淆。此地现在叫Khirbet Tibneh,位于中部高原的伯特利西北九又四分之三英里(15.6公里)处。   

士师记2章

士2:10    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本会注释:

别的世代。这是已在迦南地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随从于迦南人社会和宗教联合的偶像崇拜的堕落影响。这一代孩子正大量的收割他们父辈所栽种的恶果。
不知道耶和华。他们不知道上帝全能工作的经历,他们因周围的环境遭受败坏的影响,就未培植出独立的品格力量。约书亚和以前的长老们支撑了他们软弱的信心。当他们死后,这些支撑也随即消失,百姓因没有坚定的信仰根基而跌倒。
所有基督徒要很好地省察他们信心的根基,检验他们的个人经历是否与上帝有直接的关系,还是仅仅基于他人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除非以前所发生的不是真的,否则他们会遭遇与这第二代以色列人同样的命运。而且,基督徒应牢牢记住以色列所忘记的事,即是上帝在过去的护佑引领。“我们对未来无所畏惧,除非我们忘记了过去历史中,上帝引领我们的道路,和他的教导。”(怀传196页)。   

士师记2章

士2:11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

本会注释:

巴力。这是希伯来单词ba'`al(巴力)的复数形式,是“丈夫”,“男子”,“雇主”,“主人”的变体表达形式。该词也使用于异教的神灵。那时巴力是迦南地最普遍的神灵崇拜,巴力是一个农业富产丰收的神。人们认为他能赐予降雨,并有促使动植物生长的能力。巴力在许多地方被崇拜,并且以不同的外形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呼巴力,如巴力-毗珥,巴力-黑门,巴力-西布等。在迦南人的神话传说中,巴力是死神(Mot)的敌手。他由姐妹亚拿(Anath)和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两个女神协助,有时巴力与叙利亚的暴风雨神哈大(Hadad)同等。因为迦南是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地区,不同名称的巴力崇拜是崇拜的至高形式。希伯来作家有时用巴力代表异教的一切神灵,此例或许就是这样。
以色列人必定早已知道这种崇拜的可怕后果,以及参与这种敬拜招致的最终惩罚。他们几乎不知道巴力-毗珥的那段经历,以色列人因拜巴力招致灾祸,使二万四千人被夺去了生命(民25:3-9)。   

士师记2章

士2:12    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惹耶和华发怒;

本会注释:

离弃……耶和华。他们的罪不仅在于离弃与他们立约的上帝,还在于他们对把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的上帝根本不知感恩。在这种奴役下,他们绝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他们缺少对真神上帝的敬拜,因他们缺少对他和他所施行的拯救的认识。上帝为祂百姓所做的工作要求他们也要忠诚于祂。
列国的神。不仅仅是与他们在迦南同住的人的神祗,而且也包括四围列国的神。一旦人们离弃上帝,似乎就会无限度的走向悖逆的歧途。   

士师记2章

士2:13    并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巴力和亚斯他录。

本会注释:

Baal巴力。见十一节注释。
亚斯他录。是Ashtoreth的复数形式。在巴比伦这个女神被称作以斯塔(Ishtar)。她是性爱,生殖和丰产的女神。在拉斯夏拉碑文(Ras Shamra tablets)中,她似乎也是战争和追击的女神。对她的崇拜遍及从摩押(在摩押的石碑上发现她的名字)到巴比伦王国的整个近东地区。在亚伯拉罕的日子,迦南就有对她的崇拜(创14:5),扫罗的军装被非利士人放在她的庙里,作为战利品(撒上31:10),所罗门在全盛时期也遵从她(王上11:5).考古学家在希伯来人和迦南人的住地发现众多的女性雕像,这被认为是对她作为母神角色的表现形式。旧约中称为巴力和亚斯他录之名的,几乎成了适用于所有巴勒斯坦假神和女神的同义词。希伯来语中,没有专门的“女神”一词,亚斯他录显然用于表述这一概念。   

士师记2章

士2:14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又将他们付与四围仇敌的手中,甚至他们在仇敌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

本会注释:

抢夺他们的人。该词是概述性的词汇,是指迦南各外族及其边境周围袭击,侵略,压迫或者以其它方式骚扰以色列的民族。此处所用的希伯来单词与埃及人所讲的贝多因抢夺者相同,他们在边境四处袭扰。   

士师记2章

士2:15    他们无论往何处去,耶和华都以灾祸攻击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话,又如耶和华向他们所起的誓;他们便极其困苦。

本会注释:

他们无论往何处去。他们无论何时去争战或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都会遭受挫败,因为上帝不再与他们同在。胜利可以这样解释:它是上帝道义的影响力,在以色列人犯罪的行为中做出了评判。并且确定他们在背道的事上顽梗不化,这就是上帝允许外邦人得胜,从而惩罚他不顺从的百姓的原因之一。而上帝的这些目的是有益的,他的惩罚是纠正以色列人向他回转。   

士师记2章

士2:16    耶和华兴起士师,士师就拯救他们脱离抢夺他们人的手。

本会注释:

士师。他们的经历使他们的名字与“拯救者”同义。他们是上帝在特别的情形下呼召的勇士或领袖(见介绍部分)。惩罚过后,上帝要给以色列人一个缓解的时期,拣选一个有能力的领袖人物,他能够击退强敌。后来的经历会显示,百姓是否从他们的宗教背道的后果中汲取教训。   

士师记2章

士2:17    他们却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速速地偏离他们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们列祖顺从耶和华的命令。

本会注释:

不听从。希伯来人在敌人手中被打败,随之而来的欺压并未有效的教导他们顺从上帝。上帝努力拯救他们,同时也允许灾害侵袭他们。借着士师的工作,上帝减轻了他们的痛苦,但他发现百姓仍然顽梗。
行了邪淫。这是圣经中对宗教背道一个常用的比喻。由于在近东所敬拜的异教神祗在其寺庙中往往伴随着淫乱的行淫活动,这里不仅仅是比喻,也是指真实的行为。   

士师记2章

士2:18    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

本会注释:

耶和华后悔了。耶和华为他们遭受的欺压而忧伤。这里翻译为“后悔”一词的基本意思是“忧伤”,“同情”,“怜悯”。不是指上帝改变了主意。上帝为他们好而允许惩罚他们。当惩罚带来效果时,上帝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即对受欺压者施行拯救。上帝的目的是让他们在经受苦难中得以改变。目标达到后,所受的欺压就被移开或减轻,这与他的初衷是一致的。   

士师记2章

士2:19    及至士师死后,他们就转去行恶,比他们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别神,总不断绝顽梗的恶行。

本会注释:

他们就转去。他们又转回到以前的背道,停止敬拜上帝,转而敬拜外邦人的神,从事败坏的偶像崇拜。士师记的作者在这种背景下引出他的论题,即上帝允许罪的结果招致的困难临到他的百姓,使他们看到自己所行之道的邪恶。这些困难会使他们哀恸并悔改,于是上帝兴起了一个拯救者。在这个缓解时期,他为以色列人提供了一个真实悔改的试验。士师死后,忘恩负义的百姓不久又落入了罪恶的老路。这种见解使士师记不只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历史的哲学。作者感兴趣的不仅只是叙述定居迦南后所发生的事情,宣教的观点胜于历史的叙述。他想要读者看到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他说希伯来人进入迦南后的时期,大体上就是这样,他们经历动荡不定,灾祸连连。一度获得自由,接着又陷于外族的奴役或遭受外族侵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百姓从上帝转去,他又努力使他们回转,让灾祸临到。换句话说,作者告诉我们,上帝的圣手在促使历史走向他希望的结局。士师记的作者是首批真正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为未来的子孙后代寻求记录这些事件的意义。
比他们列祖更甚。罪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增长迅速。疏忽容让一点,就会很快抵挡不住,全部人生都被毁灭。
不断绝。这句话的原文意思是“他们的行为毫不改变”。他们丝毫不愿放弃恶劣的行为和习惯,内心没有真正被改变。如果他们的确接受了一个新灵,他们的灵命就会像一棵树发出新枝剪掉枯叶一样,除去恶行激发出新的活力。   

士师记2章

士2:20    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他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

本会注释:

耶和华的怒气。这一段落描述上帝对罪的恨恶。怒气不是情绪冲动,而是上帝对罪恶之恨恶的表达,这是基于上帝圣洁品格之根本的一种痛恨。人的怒气是一股烈火,带着冲动和自私的情绪燃烧;上帝的怒气是从公义和仁慈的永恒原则中迸发出来的。倘若上帝是无尽的良善和圣洁,并且他全然知道罪给他创造的世界带来的痛苦命运,难道他关注罪将最终导致的毁灭厄运的感叹不比恨恶和义愤的情绪更甚吗?与此同时,上帝也寻求拯救罪人的途径,以免他们在纯洁的烈火中被烧灭。(结33:11;彼后3:9)。
违背我的约。上帝的不喜悦不是无缘无故的。事实是百姓参与并同意了在西奈所立的约中要遵守的义务,他们却公然忽视与上帝立约时要遵守的明确的义务,就是禁止崇拜一切别的神。   

士师记2章

士2:21    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

本会注释:

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他们唯有靠耶和华的帮助才能得胜。以色列人因拜别的神破坏了与上帝所立约中的这一项,所以耶和华就再没有义务保证把当地居民赶出去的应许得以应验(出23:27,31)。   

士师记2章

士2:22    为要藉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

本会注释:

试验以色列人。要求以色列人离开这些异教民族崇拜的对象的目的,不是为查验以色列人是否对他们自己的信仰保持信心。“因为上帝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雅1:13).更确切地说,是以色列人自始就没有信心,上帝就将外邦民族作为磨炼以色列人的工具,惩罚他们,教训他们为背道所付出的代价,上帝借着这样的磨难,努力使他的百姓回心转意。这是此处“试验”一词的内涵。意思是“磨炼”,有让他们经受磨炼的意思,以唤醒百姓回到对上帝忠诚的选民的位置上来。
许多人在各个时代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在苦难和失望期间离弃对上帝持守的重大责任。这些经历不是为要向上帝显示人的品格,因为他知道人心,但他愿意“试验”他们的真实灵性状况。
虽然以色列人在此期间不断重蹈覆辙,经历失败,但这样的磨炼也不是完全的失败,借着外邦民族有益的工作,这种惩罚在一些希伯来人的生活中起到了改变的果效。严厉和一贯的惩罚无疑使他们感到,犯罪之路是一条哀伤的道路。借用班扬的一句话,即上帝修造的“羊肠小道”比“君王大道”更崎岖艰险。以色列人多次被“绝望巨人”俘虏之后,常常乐于再回到他们过去的老路上去。这些惩罚给以色列民以充分的教导,使他们在撒母耳时期似乎灵性有了一些提高。到士师时代后期,撒母耳作士师时展现出来,我们这时听到的背道之事较以前少了。更进一步来说,以色列所有的支派因此被紧密的团结起来。到撒母耳时期,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情的国家明晰可辨。
谨守遵行我的道。人都会自然的倾向于“各人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申12:8;参士17:6;21:25)。此话在几个世纪的士师治理时期和后来的君王时代被以色列人所应证。人所行的事通常是“在自己的眼中看为正”(箴21:2). 结果“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53:6).    

士师记2章

士2:23    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

本会注释:

留下各族。品格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阻碍,这对以色列人学会如何在败坏的环境中过一种圣洁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正确对待,持续不断的与邪恶势力斗争就会培植出对上帝真正的信心,故此,上帝在以色列各支派固守他们产业先前的努力中,没有使其全然兴盛。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上帝没有让约书亚完全控制所有的迦南地区。耶和华帮助以色列人尽可能多的赶出迦南人,以便为各支派提供定居之地。他的计划是让百姓人数增多,并学到顺从和信心的功课,得到力量把残留的迦南人赶出去。以色列在大卫和所罗门统治下的历史中,至少要完成这个目标。    

士师记 3章

提要:1 留下来试验以色列的民族. 6他们经与外族交往参与拜偶像. 8俄陀聂把他们从古珊·利萨田手中救出. 12以笏把他们从伊矶伦手中救出. 31珊迦把他们从非利士手中救出.

士师记3章

士3:1 耶和华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那不曾知道与迦南争战之事的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这几族。作者完成了整个士师时期的历史阐述以后。现在,笔锋一转,开始列举留在迦南的与以色列争斗的不同民族。同时他也加注了,迦南人为何留下来的另外理由。及展示以色列人与外邦人社会和宗教如何迅速融合(一至六节)。 

士师记3章

士3:2 好叫以色列的后代又知道又学习未曾晓得的战事。

本会注释:

好叫以色列的后代又知道又学习……的战事。以色列的后代既不知道战争的恐怖也不了解上帝为他们的祖先所施行大能的拯救工作。他们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长大。他们转离他们父辈信靠的上帝,因他们的父辈是上帝从强敌之手中解救出来的。上帝打算借着存留在迦南和其周围的民族,不断的强调他大能的拯救以及外邦神的无能的教训。经过相继发生的战争,以色列的年轻一代从痛苦的经历学习到:他们唯有在其父辈的上帝的帮助下,才能与这些人数众多而又好战的民族争战并征服他们。 

士师记3章

士3:3 所留下的就是非利士的五个首领和一切迦南人、西顿人,并住黎巴嫩山的希未人,从巴力黑们山直到哈马口。

本会注释:

首领。该词的希伯来单词是 seren,在圣经中用于这些非利士城邑的统治者,但有一个例外(王上7:30 )。很明显这是一个非利士语的单词或名称,因它一般只用于称谓这些统治者,所以别的地方没有出现过。非利士邦国共有五个主要的中心:迦萨,亚实突,以革伦,迦特和亚实基伦(撒上6:16-18). 其中三个被犹大侵占(士1:18),但显然后来又失守。
一切迦南人。就是留在迦南各地的迦南人,当然他们的很多领地都已被侵占了。
希未人。见约书亚记11:3. 希未人在别处的记载都与巴勒斯坦的中心城市相关,如在示剑(创34:2)和基遍(书9:7)。考古学家尚不能明确地确认希未人。有些迹象显示希未人属哈里特人或何利人的一个分支(见书 9:3)。
黎巴嫩山。这里描述希未人是居住在黑门山周围(在巴勒斯坦北部)直到哈马口。后者在圣经中常常是指迦南北部的边界。哈马城本身在黑门山以北约140英里的奥伦特斯河上,而它的领地却延伸至城南的数英里的地方。
哈马口。见民34:8注释。 

士师记3章

士3:4 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以色列人,知道他们肯听从耶和华藉摩西吩咐他们列祖的诫命不肯。

本会注释:

试验以色列人。见士2:22,23注释。 

士师记3章

士3:5 以色列人竟住在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间,

本会注释:

亚摩利人。见士1:35,36注释。
比利洗人。见士1:4注释。
耶布斯人。见士1:21注释。 

士师记3章

士3:6 娶他们的女儿为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并事奉他们的神。

本会注释:

娶他们的女儿。创世记中记载了信仰上帝与不信仰上帝的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认为在地上盛行的这个习俗是他们衰败和先前招致洪水的一个因素(创6:2- 4)。耶和华严厉禁止与不信的迦南民族联姻(申7:3),但百姓却常常忽视这样的原则。这种联姻的结果从所罗门的经历中显而见(王上11:1-8)。类似悲剧性结果的危险今天仍然存在。信徒与非信徒的婚姻中,信徒的信仰被破坏是非常普遍的事。这几乎没有例外(见林后6:14-17)。

俄陀聂 

士师记3章

士3:7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上帝,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

本会注释:

亚舍拉。希伯来单词asheroth 或它的单数形式asherah。翻译的英文单词“groves” 表达不出该词的意思(见王下23:6)。一个“亚舍拉”几乎不能搬出耶和华的殿。这些亚舍拉明显是木柱或树桩,其中一个通常立在异教神坛旁边作为敬拜的对象。可能是被当作住地的神灵(见申16:21;王下17:10)。这些偶像在迦南圣殿中很普遍,在希伯来人的崇拜中逐渐被使用。我们读到一个例子,就是在基甸家乡巴力的坛(士6:25),其它的在撒玛利亚,耶路撒冷和伯特利(王下13:6;23:6,15)。他们似乎是出自迦南人的一个有名的女神亚斯他录的名字,在拉斯夏拉碑文中,她被描绘为众神之母,并常常被称为大海女神,至于树桩和木柱如何成为她的象征,就不得而知了。 

士师记3章

士3:8 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的手中。以色列人服事古珊利萨田八年。

本会注释:

祂就把他们交在……手中。即上帝允许他们被打败并臣服于外族,只有通过纳贡来保留其领地的民。
士师记从这里才开始实质性的叙事故事。至此,本书通过两段序言(士1:1至2:5及2:6至3:7)讲解历史背景以及声明这样的原则:百姓的罪招致受外族的压迫,但上帝经一个“士师”来施行拯救,为以色列人接受他们的命定提供进一步的机会。士师俄陀聂的故事与其他士师的故事一样,阐明了这一真理。
古珊·利萨田。历史记录中没有有关迦南被一个名叫古珊·利萨田的美索不达米亚王侵占的资料信息。此称谓意思是“双重邪恶的古珊”。“利萨田”可能是以色列人加的,以表达他们对他的厌恶之情。侵略来自东北方,出自希伯来语'Aram Naharayim,意思是“两条河的阿拉姆”。这是对幼发拉底河上游和Khāb?r河之间地区的普遍称谓,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所有地区,由于那时这个地区是被米坦尼王统治,所以古珊·利萨田可能就是一个米坦尼王。 

士师记3章

士3:9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救他们,就是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

本会注释:

呼求耶和华。百姓固执任性过后,美梦化为泡影,终于转向他们的上帝。他们幡然醒悟:偶像崇拜使他们走上了悖逆之道。因为这样的醒悟,他们又转回到他们父辈的上帝那里。有人作了这样适当的评论:痛苦使得那些在上帝面前从未祈求的人苦苦地向他呼求,这就是上帝试验的目的,百姓在他们困苦时期转向仰赖耶和华。真诚的求助从来不会落空,虽然不是每一次的苦难都被转离,但对那些爱上帝并完全顺服于他的人,上帝要叫爱他的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他们得益处(罗8:28)。然而尽管如此,到了某个时候,虽然人会“向我哀求,我却不听”(耶11:11)。因此,我们当趁耶和华相近的时候求告他(赛55:6)。今天就是救恩临到的日子。
兴起一位拯救者。当以色列人在危难中向上帝呼求的时候,他听到呼声,就为他们兴起了一位民族的拯救者,就是迦勒兄弟的儿子俄陀聂(士1:13)。 

士师记3章

士3:10 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他就作了以色列的士师,出去争战。耶和华将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交在他手中,他便胜了古珊利萨田。

本会注释:

耶和华的灵。上帝不仅只是在新约时期保留圣灵的特别沛降的恩赐,同样也在古时通过沛降圣灵来装备他的仆人去完成工作。俄陀聂就是一个真正杰出的士师,他没有轻率和不敬的行为。不像其他士师,虽然能率领以色列百姓赢得胜利,但也往往落入失误,哀伤和悲惨结局的阴影之中。
作了以色列的士师。当耶和华的灵沛降在俄陀聂的身上时,他就作了以色列的士师,然后出去争战。这表明他在与敌作战前,在百姓中行事正确。所有敌人中最败坏的就是罪,首先需要战胜罪恶这个敌人,才能寄希望战胜外来的敌人。
出去争战。即使耶和华的灵沛降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不能坐等胜利的果实。那些有上帝的灵与之同在的人也需要行动,耶和华的灵是一切良善和巨大成就的始发者,但他的工作要借着人来成就。
他便胜了。我们不知道这次战争的细节,但那一定是十分激烈,双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而此时,耶和华又再次帮助以色列人,使他们赢得了胜利的冠冕。

士师记3章

士3:11 于是国中太平四十年。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死了。

士3:12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使摩押王伊矶伦强盛,攻击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又行……恶的事。信心坚定的士师俄陀聂去世以后,以色列人又渐渐随从偶像崇拜的风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会里的一个好人可能存在的状况。一个公义正直的领袖是一个国家拥有的最大的福分之一,不仅仅是他作出的决策,更是因为他生活的榜样对他人所发挥的影响力。现今的世界需要像俄陀聂这样的人──被圣灵充满──将他的民带回到上帝的面前。
耶和华使……强盛。这是第二轮压迫时期的开始,俄陀聂死后,以色列民又回到了罪恶的道路上,上帝允许外族再次压迫希伯来人使其受益。
伊矶伦。摩押人与希伯来人是近亲(创19:36-38)。之前这两族人从未在战争中积极相助。伊矶伦自己与亚扪人(他们的国在摩押的北部)和亚玛力人(迁移到南方的贝多因人)结盟。伊矶伦首次发动的进攻是攻打棕树城的耶利哥(见士1:16),结果征服了耶利哥城和便雅悯附近的领地。可能约在60年以后,希伯来人又毁坏了耶利哥城,该城后来要么被重建,要么就是在其城郊新建起来的一个城。 

士师记3章

士3:13 伊矶伦招聚亚扪人和亚玛力人,去攻打以色列人,占据棕树城。 
士3:14 于是以色列人服事摩押王伊矶伦十八年。 

士3:15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就是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以笏;他是左手便利的。以色列人托他送礼物给摩押王伊矶伦。

本会注释:

以笏。以色列人在服事了这个外族王18年以后,对他们的处境极为厌倦,他们再次认识到所遭遇的苦难源于他们宗教的背道,他们带着某种程度的悔悟呼求耶和华的帮助,虽然他们背信弃义,但上帝却又通过从便雅悯支派中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来作出回应。第一个士师出自最重要的犹大支派,此时犹大在反对外族压迫的斗争中看来已没有了拥护者。至少耶和华使用了来自最小支派的一个人,这个支派首当其冲掀起了反抗摩押人压迫的浪潮。
左手便利的。耶和华拣选的拯救者以笏被描绘成左撇子(原文字面意思是“右手受限制”)。这个事实与后面讲述的相关,即左撇子会把佩剑拴挂在常人习惯另外一侧,这有助于隐藏武器。
礼物。很可能是每年交纳的贡品,交纳实物,所以需要很多以色列人护送,以防路上遭遇强盗抢劫。 

士师记3章

士3:16 以笏打了一把两刃的剑,长一肘,带在右腿上衣服里面。

本会注释:

肘。这里使用的希伯来单词“肘”,在旧约的其他地方没有发现。所以非常难以确定这个长度单位究竟有多长,从其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它大约是一英尺长。 

士师记3章

士3:17 他将礼物献给摩押王伊矶伦(原来伊矶伦极其肥胖);

本会注释:

极其肥胖。在叙事故事的高潮中紧接着附加说明了这个重要的事实。 

士师记3章

士3:18 以笏献完礼物,便将抬礼物的人打发走了,

本会注释:

打发走了。以笏献完他们送来的礼物以后,就打发一同来的人回家了。他们走到一个安全距离以外后,以笏就回来执行他危险的任务,记载中没有说明摩押王居所的地点,背景表明它是在从吉甲跨过约旦河的一个摩押小镇上。 

士师记3章

士3:19 自己却从靠近吉甲凿石之地回来,说:“王啊,我有一件机密事奏告你。”王说:“回避吧!”于是左右侍立的人都退去了。

本会注释:

凿石。原文字义为“雕像”或“雕刻的石碑”。这些可能是刻字的石界碑或是由摩押人在吉甲附近建立的异教神庙,这都被以色列人视为偶像崇拜。“凿石”的翻译应追溯到犹太的塔古姆(Targum),它将这一希伯来单词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或许是为了避免产生以笏在偶像周围逗留的推测,或那些是约书亚立起来的石碑的推测(书4:20)。此纪念碑没有用“雕刻的石碑”,或许他们只不过是常见的里程碑而已。
在古珊的奴役下(士第3章)

注解:压迫者是古珊利萨田;拯救者是底壁的俄佗聂;没有提到地名。箭头所示为入侵方向;范围不详。在伊矶伦的奴役下(士第3章)


注解:摩押王伊矶伦起码入侵了流便和便雅悯。便雅悯人以笏刺杀了伊矶伦,在以法莲揭竿起义。箭头所示为入侵方向;范围不详。在耶宾的奴役下(士第4章)


注解:夏琐王耶宾欺压北以色列。基低斯的巴拉被底波拉召到以法莲,在基顺击败仇敌。西西拉逃跑途中在撒拿音被基尼人所杀。箭头所示为入侵方向;范围不详。

机密事。或“机密的消息”这个借口很有效,王就毫无迟疑的接受了,因为以笏已献了礼物,王可能以为他还要泄露一些有关以色列的秘密情报。很可能王已得知以笏已打发他的同伴先离开了,就自然地推断以笏这样做是为了不被他们察觉。
回避吧。该希伯来单词是一个象声词,相当于英语的hush或ssh 伊矶伦向他侍立的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以笏不敢要求宫廷侍从退离,因此他可能在所有的人面前表现出要告诉秘密的样子。当然,王不想秘密情报泄露给他人,所以他就发出这样的声音让他的侍从们退下去。 

士师记3章

士3:20 以笏来到王面前;王独自一人坐在凉楼上。以笏说:“我奉上帝的命报告你一件事。”王就从座位上站起来。

本会注释:

凉楼。希伯来原文字义“楼上凉快的房屋”。现代阿拉伯语仍然以同样的名字称这样的房屋。它是附加的一层,通常竖立在房屋一角屋顶平台的第三层,像建筑物竖立的一个塔,它上部和各面都有格窗,热天通气散热,非常舒适。
看来故事中的一些细节疏漏了,王命令他的侍从离开后,退到了他的秘室,并叫以笏来到那里,也可能以笏的第一句话(19节)是通过使者传到王那里的。
上帝的命。以笏的这个表述是一个巧妙的计策,使他可以与王靠得更近,此话一出,王立即起身表示对神谕的敬意。 

士师记3章

士3:21 以笏便伸左手,从右腿上拔出剑来,刺入王的肚腹,

本会注释:

左手。很自然的情形是,用左手有助于防止王怀疑他从衣袍下拔匕首。强大的力量刺穿了王的肚腹,以至于整个剑都看不见了。王极其肥胖,因骄奢淫逸的生活使得他大腹便便,无力防卫。 

士师记3章

士3:22 连剑把都刺进去了。剑被肥肉夹住,他没有从王的肚腹拔出来,且穿通了后身。 

士3:23 以笏就出到游廊,将楼门尽都关锁。

本会注释:

游廊。此处使用的希伯来单词“游廊”在旧约中只出现了一次。出自一个意思为“排列”的单词,可能意思是“柱廊”,由此可见它是指建筑物的一部分。
将楼门尽都关锁。很可能奴仆们都退离到宫廷的另外区域,然而,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看见了以笏离开那屋,因为他们回到了王所在的那间屋,发现门已锁了,就认为王想独处而不受干扰。 

士师记3章

士3:24 以笏出来之后,王的仆人到了,看见楼门关锁,就说:“他必是在楼上大解。”

本会注释:

大解。原文是“盖住他的腿”,这是解便的一种文雅说法,在撒上24:3也有相同的表达。因为如此,所以侍从们自然对王的门被锁住的事犹豫不决。 

士师记3章

士3:25 他们等烦了,见仍不开楼门,就拿钥匙开了,不料,他们的主人已死,倒在地上。 

士3:26 他们耽延的时候,以笏就逃跑了,经过凿石之地,逃到西伊拉;

本会注释:

逃跑。王的侍从的犹豫不决和等待给了以笏先逃跑的足够时间,很可能,王宫在约旦河附近,以笏很快就可以逃到河对岸的安全地带。
西伊拉。我们不知道该地的位置。似乎是在以法莲山地附近。 

士师记3章

士3:27 到了,就在以法莲山地吹角。以色列人随着他下了山地,他在前头引路,

本会注释:

以法莲山地。以笏实际上是便雅悯支派的人,他没有回到附近自己的支派,这一点好像有点蹊跷。或许是摩押有强大的守军在那里,或许是他觉得便雅悯人太胆小不能响应他的号召去争战;以法莲支派是各支派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响应战斗号令非常迅速的。 

士师记3章

士3:28 对他们说:“你们随我来,因为耶和华已经把你们的仇敌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于是他们跟着他下去,把守约但河的渡口,不容摩押一人过去。

本会注释:

约旦河的渡口。渡口在吉甲附近耶利哥东面,这一行动是为了防止摩押派援兵过来,也可以切断摩押人在约旦河以色列人这一侧的驻军的逃跑路线。 

士师记3章

士3:29 那时击杀了摩押人约有一万,都是强壮的勇士,没有一人逃脱。

本会注释:

没有一人逃脱。所以摩押驻军的精兵强将被突起的希伯来人全部迅速的消灭了。 

士师记3章

士3:30 这样,摩押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国中太平八十年。

本会注释:

摩押就被……制服了。摩押人在约旦河以色列人一侧的力量被击垮,从此后对以色列人不再具有任何威胁了。

珊迦 

士师记3章

士3:31 以笏之后,有亚拿的儿子珊迦,他用赶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珊迦。显然珊迦是接着走上前台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表现在非利士南部抗击非利士人的局部战争中。可能他与底波拉和巴拉在北部攻打迦南人是同一时期。四章一节讲述到底波拉和巴拉在以笏死后实施拯救,但没有提及珊迦。底波拉之歌有暗示珊迦是同时代的人的意思(士5:6)。这个事实进一步说明珊迦并没有包含在按年代顺序编排的叙事故事中,根本没有关于他被差遣的年代记录。在非利士人的压迫和奴役下,他在所处的地方使用精湛的武艺帮助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拯救者和民族英雄当之无愧,但他并没有被称作以色列的士师。
珊迦的名字作为一个外族的名字出现,被认为可能是何利人或赫人。这个外族名字可能因他的母亲是嫁给了何利人或迦南人的以色列人。作者已看到异族通婚是一个普遍现象。他父亲名叫亚拿,是外邦神的名字,通常认为希伯来人不太可能起这样的名,除非其父母是背弃上帝的人。
赶牛的棍子。是驱赶牛的一种工具,约有8英尺长,以便人在把犁耕地时也能触及到牛。一端是金属尖角,另一端有刮犁头的凿型刀刃,这种棍能有效地当作矛枪使用。这样简陋的牛棍兵器在上帝的赐福下,其效用胜过了没有上帝赐福的“歌利亚的剑”。上帝有时选择通过这种不可能的方法,显示出他大能的工作。

士师记 4章

提要:1底波拉和巴拉从耶宾和西西拉手中拯救他们. 18 雅亿杀死西西拉.

士师记4章

士4:1    以笏死后,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士4:2    耶和华就把他们付与在夏琐作王的迦南王耶宾手中;他的将军是西西拉,住在外邦人的夏罗设。

本会注释:

耶宾。以笏推翻摩押人的压迫之后的80年和平时期,以色列人忽略灵性生命的成长,又再次离弃他们的上帝。耶和华为唤醒他的百姓,就允许迦南统治者在巴勒斯坦北部筑起坚固的防线,欺压北方的希伯来人二十年。故事两次讲述底波拉和巴拉如何打破这个重压的轭,一次是在第四章中以散文的形式描述,另一次在第五章中又以诗歌的形式描述。
约书亚记提到一个夏锁王耶宾(书11:1-9)。那时该城被以色列人夺取,但它可能在以色列人巩固防守之前又被迦南人重新夺回。另外一个耶宾,很可能是约书亚杀灭的那个王的孙子,此时他把持着巴勒斯坦北部整个迦南人松散的宗主国的宗主地位。
西西拉。从这以后的叙述中,除了23节简略的提及耶宾外,我们就再没有听到关于他的事。他已将其军权交给他的名叫西西拉的将军。这个将军已成了他权限管辖的城邑的一个王。夏罗设在米吉多西北16英里处,位于耶斯列平原延伸的狭长地带与阿克沿海平原连接处。在这个平原上,西西拉强大的特种部队有铁车九百辆(士4:3)布置在这里。以色列人在灵性反叛的罪恶状态下要对抗如此危险的敌人是不可能的,他们很快被战胜,并被迫交纳贡礼。   

士师记4章

士4:3    耶宾王有铁车九百辆。他大大欺压以色列人二十年,以色列人就呼求耶和华。   

士4:4    有一位女先知名叫底波拉,是拉比多的妻,当时作以色列的士师。

本会注释:

底波拉。原文字义是“蜜蜂”。本书所记载的士师的事迹中,她是唯一的一个有先知恩赐的士师。
拉比多。意思为“火把”或“闪光”。一些人认为“拉比多的妻”应译为“灵性闪耀的妇女”的确也有道理。
作……的士师。她不仅被授权处理民间事务,作为女先知也纠正陋俗和为民伸冤。   

士师记4章

士4:5    她住在以法莲山地拉玛和伯特利中间,在底波拉的棕树下。以色列人都上她那里去听判断。

本会注释:

她住在。原文字义“她坐在”,即坐在士师的位置上。她喜欢的地方是在拉玛和伯特利之间,坐在一棵树下听案(见撒上1:1注释)。这似乎成了附近有名的“哀伤树”,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葬在此树下(创35:8)。这种形式的法庭允许人们自由出入,他们“都上她那里去听判断”。   

士师记4章

士4:6    她打发人从拿弗他利的基低斯将亚比挪庵的儿子巴拉召了来,对他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吩咐你说:‘你率领一万拿弗他利和西布伦人上他泊山去。

本会注释:

拿弗他利的基低斯。在加利利上部现在已干涸的何勒湖西北部4英里(6.4公里)现代的特奥卡德斯(Tell Qades) 就是拿弗他利的基低斯所在地。它曾是迦南的堡垒,在今天卡德斯(Qades)废墟遗址上。
召了来。就是小团体“会集起来”。
他泊山。特奥卡德斯以南数英里突出的山丘(1,929英尺;588米),位于以萨迦的领地,拿撒勒东面约五英里半(8.8公里)的地方。它控制着埃斯德赖隆草原向下通往约旦河与加利利海之间平地的交通要道的隘口。山的中部成为阻隔北部以色列人的天然屏障,险峻的山势易守难攻,很容易防范西西拉的战车。山上有一处平台,从东到西长三千英尺(九百一十五米),宽一千三百英尺(三百九十六米),是一个极好的点将台。几个世纪后安泰阿卡斯和后来的约瑟夫都为同样的目的使用过此高地。
拿弗他利和西布伦。第四章只记载了这两个支派参加战斗,第五章中,记载有六个支派参与,拿弗他利和西布伦可能是部队主力,其他四个支派只派了小分队。   

士师记4章

士4:7    我必使耶宾的将军西西拉率领他的车辆和全军往基顺河,到你那里去;我必将他交在你手中。’”

本会注释:

基顺河。西西拉的军队从夏罗设总部行军与以色列人在他泊山交战,他们将沿着基顺干涸的河床过来,这里是上帝应许把他们交在以色列人手中的地方。把他们打败的地点在平地而不是他泊山地,这是为了有效地摧毁他们的战车。   

士师记4章

士4:8    巴拉说:“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

本会注释:

同我去。巴拉可能认识到单凭他自己不能保持希伯来人的士气,底波拉的临阵将明确的说明这是上帝的许诺。他想让所有的人清楚的知道,是这个女先知领导的军事行动。巴拉相信这个危险的计划应要在先知的引领下才能完成。这一点也值得注意,底波拉没有从她向别人指示的任务中退缩。而巴拉却扮演了一个执行上帝命令的谦卑角色,他甘愿退到上帝激励和鼓舞的一个妇女权威的后面。对今天的男士来说,我们仍需要像巴拉这样的顺服上帝声音的人。
上帝没有将拣选的先知限制在男性里面,在旧约和新约中都记载了女先知(出15:20,21;民12:2;王下22:12-20;路2:36;徒21:9)。   

士师记4章

士4:9    底波拉说:“我必与你同去,只是你在所行的路上得不着荣耀,因为耶和华要将西西拉交在一个妇人手里。”于是底波拉起来,与巴拉一同往基低斯去了。

本会注释:

一个妇人手里。底波拉同意与军队一同征战,但在离开以法莲山的家,陪伴巴拉进入巴勒斯坦北部以前,她预言即将获得的胜利不会使巴拉得着荣耀,而是一个妇人得着荣耀。她并不是指她自己,而是指杀死西西拉的雅亿(18-21节)。   

士师记4章

士4:10    巴拉就招聚西布伦人和拿弗他利人到基低斯,跟他上去的有一万人。底波拉也同他上去。

本会注释:

上去。这里的意思是“为战斗冲在前面的”。   

士师记4章

士4:11    摩西岳父(或作:内兄)何巴的后裔,基尼人希百曾离开基尼族,到靠近基低斯撒拿音的橡树旁支搭帐棚。

本会注释:

基尼人希百。本节解释这样的情形,一些基尼人住在北方地区,依据作者早先的讲述(士1:16),他们定居在巴勒斯坦南方地区,原因是这些基尼人和这个支派其他的人分开了,并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拈阄之地找到了家园。其中一个名叫希百的人住在往北到基低斯的地区。
何巴。见民10:29。
平原(此处中文译为“橡树”)。这里希伯来单词意思是“橡树”不是“平原”,此地在巴拉家乡基低斯附近。   

士师记4章

士4:12    有人告诉西西拉说:“亚比挪庵的儿子巴拉已经上他泊山了。”

本会注释:

有人告诉西西拉。“他们”应理解为不是指具体的某人,有些人认为告密者是基尼人,他们与迦南最高统治者耶宾关系良好。   

士师记4章

士4:13    西西拉就聚集所有的铁车九百辆和跟随他的全军,从外邦人的夏罗设出来,到了基顺河。

本会注释:

铁车。九百辆铁车是从所有联盟的迦南城市聚集起来的。
基顺河。基顺河虽然非常短,但却是巴勒斯坦这一地区最大的河,它流经埃斯德赖隆草原众多小附庸国,在山地周围干枯。从他泊山邻近地区的一个北方附庸国连接到米吉多附近的干流。这个附庸国很可能是西西拉战车布阵之地,他们也扎营在河的沿岸平原附近地区。   

士师记4章

士4:14    底波拉对巴拉说:“你起来,今日就是耶和华将西西拉交在你手的日子。耶和华岂不在你前头行吗?”于是巴拉下了他泊山,跟随他有一万人。   

士4:15    耶和华使西西拉和他一切车辆全军溃乱,在巴拉面前被刀杀败;西西拉下车步行逃跑。

本会注释:

使西西拉……全军溃乱。这里没有给出上帝使用帮助以色列人的具体方法,类似的叙述在第五章讲到基顺河,迦南军队沿着河岸扎营,军队被冲没(士5:20,21)。西西拉的军队到来后,上帝突降暴风雨,在这样的大雨中,平地上迦南人铁车下的泥土变成泥浆,使其无法机动调遣。在米吉多古城附近这一遗址挖掘施工中的挖掘机,可以告诉我们在雨天因为泥浆的粘附性,确实不能移动,甚至骑马也不能行走。
一七九九年四月,恰在此地洪水击败了土耳其人,许多逃跑的军兵被冲没淹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发现即使一刻钟的大雨所产生的泥浆都会使骑兵无法行动。   

士师记4章

士4:16    巴拉追赶车辆、军队,直到外邦人的夏罗设。西西拉的全军都倒在刀下,没有留下一人。

本会注释:

巴拉追赶。撤退到谷地的路线,因为山谷两边都是希伯来人驻扎,接近隘口通往夏罗设的谷地变得更加狭窄。之前迦南人挣扎着逃回他们在夏罗设的大本营,后来精疲力尽,没有一个人活着到达他们安全的营地。
夏罗设。这个地方好像在埃斯德赖隆草原相对的尽头,基顺河由山地流经此地进入海滨平原(见第二节)。底波拉的歌说到在他纳和米吉多附近发生的争战(士5:19)。   

士师记4章

士4:17    只有西西拉步行逃跑,到了基尼人希百之妻雅亿的帐棚,因为夏琐王耶宾与基尼人希百家和好。

本会注释:

基尼人。这个支派可能扎营在战场以北三十或四十英里(38-64公里)的地方。此地可能就是战斗一两天后,刚愎自用的军队指挥官,饥渴难耐,精疲力尽时到达的基尼人的帐棚地。   

士师记4章

士4:18    雅亿出来迎接西西拉,对他说:“请我主进来,不要惧怕。”西西拉就进了她的帐棚。雅忆用被将他遮盖。

本会注释:

雅亿。希伯(百)或许不在家里,留下他妻子照管帐棚营地。仆人已经带来消息,说耶宾军队的指挥官正步行逃跑到这里,也许希伯来人得胜的消息已先于西西拉传到这里。因为此时基尼人与迦南人是和平共处的关系,西西拉自然地就想要在基尼人那里找到食物并得到休息。
不要惧怕。这句话反映雅亿寻求减少可能产生的怀疑。
遮盖。西西拉躺下,雅亿用被子或毯子遮盖他,这个希伯来单词译为“遮盖”,在圣经中只有这里出现过,我们无法得知它的准确意思。不过从文中上下文看它描述了一个遮盖物。   

士师记4章

士4:19    西西拉对雅亿说:“我渴了,求你给我一点水喝。”雅亿就打开皮袋,给他奶子喝,仍旧把他遮盖。

本会注释:

给我。这是古代东方人对待所有游牧民族的普遍习惯,无论何人只要在帐棚内被接受,提供了吃的或喝的,就会在屋里平安了。一个临死的敌人如果喝了就能够在仇敌的帐棚里安然歇息。西西拉的请求说明他很小心谨慎,虽然疲惫,但直到得到雅亿意图的保证才敢睡觉。当雅亿打开皮袋,给他奶子喝时,这个军队指挥官才安然入睡。   

士师记4章

士4:20    西西拉又对雅亿说:“请你站在帐棚门口,若有人来问你说:‘有人在这里没有?’你就说:‘没有。’”    

士4:21    西西拉疲乏沉睡。希百的妻雅亿取了帐棚的橛子,手里拿着锤子,轻悄悄地到他旁边,将橛子从他鬓边钉进去,钉入地里。西西拉就死了。

本会注释:

橛子。帐棚借着木桩橛子把绳索固定在地上,雅亿一定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拔出锐利的木橛和拿起沉重的锤子,她习惯了使用木橛钉帐棚。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她没有个人报复的过错,可能她的行为是因为她认识到,西西拉是上帝子民的压迫者。   

士师记4章

士4:22    巴拉追赶西西拉的时候,雅亿出来迎接他说:“来吧,我将你所寻找的人给你看。”他就进入帐棚,看见西西拉已经死了,倒在地上,橛子还在他鬓中。

本会注释:

西西拉已经死了,倒在地上。我们不知道西西拉死了多久以后,巴拉和随同追赶的人才追到那里,可能是山上放牧的人看到了将军的逃跑方向,就告诉了巴拉和他的人。巴拉一群人就跟着追到了希百的营地,当雅亿引他们进了她的帐棚,把杀死了的敌人给他们看时,他们简直惊讶不已。这个故事从一个妇女的勇气开始,同样以一个妇女的勇敢结束。   

士师记4章

士4:23    这样,上帝使迦南王耶宾被以色列人制伏了。

本会注释:

上帝使……制伏了。作者没有将以色列人胜利的功劳归于巴拉,底波拉或雅亿,而是将其归于上帝。只有上帝的力量才使希伯来人获得能力把敌人击溃。   

士师记4章

士4:24    从此以色列人的手越发有力,胜了迦南王耶宾,直到将他灭绝了。

本会注释:

越发有力,胜了……。基顺河之战是完成把以色列人从迦南人的轭下拯救出来的开始。在后来的交战中,希伯来人对付耶宾的王国越来越有力量,直到这个迦南王被彻底灭绝。   



赞助圣工

往年通读回顾表


2019年通读目录,经文逐节解释
2019年 30天通读《新约》
20181-6通读新旧
20187-12通读新旧
2018年40天通读新约
2017年通读新旧《圣经》回顾表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年通读|3月9日(士2-4章)国语方言经文逐节解释发布于2021-04-18 14:2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