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

 

“脉乃血派”,在很多俗本里边都写成了“脉乃血脈”,他们认为是“派”字写错了,就自作主张地改成“脈mai”字。其实,脉还写作“衇”,右部其实就是“派”字。

 

派,本意是河流的分支,引申为支脉。公安局下面有很多个派出所,就是分支机构。人体血脉也是这样的,有主干脉,有分支,分支下面又有更小的分支,一直到细小的络脉。每一个分支都叫一派。

 

 

 

 

大家可能还想到了流派。流派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比如中医的源头,是《黄帝内经》《难经》《本草》《伤寒杂病论》,接下来大家有的重视方药,有的重视经络,这都是流派。

 

再好比医圣张仲景,是一个大宗师,后世有人重视他的脉法,有人重视他的经方,有人重视他的六经辨证,大家的理解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于是形成流派。

 

咱们中医有门有派,门是入门,是你学医入手之处;派是流派,意味着你学成后的风格和流变。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意味着学习一个东西,入手之处有很多。

 

中医也是如此,有人是从《黄帝内经》入门的,有人是从《伤寒论》入门的,甚至还有人是从《时病论》入门的,不管从哪里入门,只要能一门深入,最终都能在中医领域登堂入室

 

最怕这个门口瞧瞧,那个门口探探,不能够安心进入某一个门,这样,你就永远只能在中医周边活动,看似什么都知,但在内行人看来,你还没入门。

 

当你入门之后,经过学习和实践,有了自己的思想体悟,形成了自己的临床风格,你就自成一派了。每一派其实就是一个分支,有其特色,也有其局限。

 

所以,自古就有门派之争,但这都是肤浅之辈热衷的事情。真正的行内人都明白:目标一致,只是入口不同,有什么好争的呢?同宗同源,只是风格各异,又有什么好争的呢?外行看热闹,就喜欢争这些门派。

 

我们回到脉诀中。“脉乃血派”,脉就是血流的分支;“气血之先”是什么意思呢?在《医效秘传》里边有这么一段话:

 

 

 

“夫脉者,气血之先。气平则和,气盛则洪,气衰则微,气滞则涩,气缩则短,气亏则虚,气急则促,气大则长,气搏则浮,气郁则沉,气寒则迟,气热则数,气结则歇止见矣。”

 


就是说,脉象以气血为先,有什么样的气血就会有什么样的脉象。

 

《医效秘传》,相传是叶天士的著作,但又有学者考证说不是叶天士写的。在没有定论之前,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是叶天士的。叶天士是一个从来不拘泥于教条的人,所以很多地方他就比较喜欢这种灵活一些的东西。他认为:气平和,脉就会平和;气盛气大,脉就会洪大;气衰了,脉就会微小;气滞不通,脉就结了;气滞脉就会涩,气虚脉就会虚……

 

这就提示我们,把脉的时候,不要执着于指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脉,而要从脉的形象上去感受人体气血的状态。这样感受和理解脉象,何其形象,何其活泼!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学习脉学的一个基调。

 

 

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

 

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
 
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中医理论 ”,收听《思考脉学》音频课

 

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气血,医圣,张仲景,大宗师,宗师,黄帝内经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思考脉学》讲座节选:脉乃血派,气血之先发布于2021-11-22 18: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