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静功修炼

 

衍天下

 

 

《黄元养生静功心法

邱陵

 

我国古代道家内丹学极其秘惜,都是非常慎重地挑选弟子,并经过严格考验后,方才心传口授,一般不记录成文;凡著成文字的,也大多比名喻象、藏头露尾、隐约其词,非常晦涩难懂。被尊为“万古丹经王”的《参同契》中就说:“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瘖,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思虑。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可见古人对这门学问是多么的虔诚和珍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现象也逐渐改变。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众多内丹学典籍中,理论通达、方法详明而又切实可行的,当以《黄元吉文集》为最优秀杰出。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或成都)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今汇编为《黄元吉文集》。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派修真要旨》中说:“道家玄宗,以南北东西四派最大,原无中派之立宗,然就其修丹诀法之异同而言,则又有判分中派之必要。中派亦可归于北宗……然细考之,究亦有可分者在,故按分宗判教之理而为之立中派焉,使学人知有所循途取法焉。”黄元吉所传的丹法,“彻始彻终以‘守中’一着为诀法”,因此被归入中派。陈撄宁对黄元吉的丹法极为推重,认为得陈抟(字图南,宋大宗赐号希夷先生)、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一脉心传,称之为隐仙派,引以为黄元吉的私淑弟子,并把他的学说整理为《口诀钩玄录》以介绍。在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六五”至“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中也以十四页的篇幅详细介绍黄元吉的内丹诀法,并最后总结说:“‘阅丹经甚多,惟此无半点虚语’,用同样的话概括黄裳著作的特点,可能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目录

 

 

第一章 玄关一窍

回光返照

玄关现象

一觉而动

玄关真际

玄关常在

玄关开后

第二章 玄牝之门

何谓玄化和玄牝之门

玄牝之门现象

出玄入牝之处

玄牝相交

调息与听息

治息与元气

第三章 真意

何谓真意

戊已成圭

真意用法

真意与真觉

真意与真息、真气

第四章 明心见性

明心死性真谛

本来面目

炼性养性

性命双修

第五章 精气

炼已之功

炼精

炼气

炼神

神融气化

三件功夫

第六章 坎离交媾乾坤交媾

坎离真义

坎离交而产药

乾坤交而结丹

醍醐灌顶

凝神泥丸

第七章 河车(周天

运转河车之时

河车之路

易经》屯蒙法则

起火之法

以柔以默以静

卯酉沐浴

第八章 采炼火候

外药、大药和圣胎

文火武火

进火采药之法

玄关采药

活子活午火候

大药发生效验

第九竞 其他秘传真决

久坐必有

两眼神光之运用

戒贪看外光

不惑于异景

人身紧要之处

集神于玄窍

丹田地步

上下丹田配合

动处炼性,爵处炼命

观妙观窍

集义生气虚无生阳

觉照之心

守中之旨

内动阳生

女功一则

第十章 结论

全功论述

丹经隐语破释

邵子月窟天根诗解

 

往期节章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一章:玄关一窍(附注释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二章:玄牝之门(附注释)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三章:真意(附注释)

 

第四章 明心见性

 

一、明心见性真谛

 

(原文)

性本虚也,一旦清净自如,即见性矣!心本灵也,一旦光明觉照,洞达无碍,即明心矣!于此心明性见之后,着不得一毫思议想象,惟有顺其天然自然而已矣!

 

吾示明心见性之真谛。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虚无元气,要之一虚而已矣!人自有生后,气质之拘,情欲之蔽,恩爱之缠,此心之不虚者久矣!气为心使,精为神役,驰逐妄游,消耗殆尽,此学人下手兴功,所以贵凝神调息也。盖神不凝则散,散则游思妄想迭出,安能团聚一区以为炼丹主帅?惟能凝则一,一则虚,我心之虚,即本来天赋之性。外来太空之虚,即未生虚无之性。息不调则放,放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无非一团躁急之气运行,欲其凝聚一团而为我造命之本,盖亦难矣!惟能调则平,乎则和。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后受天地之命。太和一气,即未生以前悬于天地之命。此即真性真命,与天地人物合而不分之性命。生等欲复命归根,以臻神化之域,亦无他修,只是凝神令静,调息令匀,勿忘勿助,不疾不徐,使心神气息皆入于虚极静笃而已矣。但非造作之虚,乃自然之虚,故天地人物同一源也。然亦非虚而无实也。惟我之神既虚,则天地清和之气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参天地赞化育,变化无穷,神妙莫测者,即此神息之虚,得感清空之虚之气入来,此虚中所以有实也。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内外,有刚健中正纯粹以精之景。如此见性,方是真性发见。心何以明?惟虚则灵,灵则明,明则众理俱备,万事兼赅,未动则浩浩荡荡,无知无识,所谓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但觉光明洞达,一理中涵,万象咸包,斯得之矣!及触物而动,随感而通,遇圆则圆,随方则方,活泼不拘,似游之莫测。又云:"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神与意一也,不过动静之分焉耳。又闻古云:"心无性无主,性无心无依"。心所以载性,性所以统心,是知心之高明广大,神妙无穷者,即性之量也。明得这个真心,即明性矣!但此性未在人身,盘旋清空为元气,既落人身为元神,要皆虚而不有。学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将此心放得活活泼泼,托诸于穆之天,游于太虚之表,始能内伏一身之铅汞,外盗天地之元阳,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调,只觉丹田一点神息,浑浩流转,似有如无。我于此守之照之,有如猫之捕鼠,鹰之逢兔,一心顾提(左言右是),不许外游,自然外感内应,觉天地之元气流行于一身内外而无有休息也。性功到此,命功自易焉。

 

[注释]

 

虚极静笃中,心如止水,意若寒潭,我身浑然似与太虚同体,光明洞达,万象咸包,直若身形似无,然又若此身在气机包裹中,如春蚕作茧一般,我惟一灵炯炯,独照当中,内外浑意,此即为明心见性之景。

 

此中诀窍在于虚中有实,无中生有。以我身之虚,吸取太空元气,外感内应,以收天人合一之机。

 

二、本来面目

 

(原文)

修丹别无他妙,第一要认得自家本来面目。此个本来面目亦岂有他,犹如皓月当空,团团圞圞,不偏不倚,九州万国,无一不在照临之中。此即先天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无二致也。学者于静定之时,忽然觉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脱,无量无边,而实一无所有,此即明心见性,实实得先天面目也。但初见此景,不免自惊自喜,生一后天凡心,而先天浑沦之元神却又因此打散。示生一法,大凡打坐习静,若有个浑然与天地同体之意在我怀抱,不妨再定再静。纵有念起,我总总一个不理他。那知觉心、惊讶心、喜幸心一概自无。再者,尔于静久时,勿入大乘,虽见真性本体,要不过瞥尔回光,还要多多调习,久久温养,使此心此性实实入我定中,还我家故物,无所喜,亦无所惊。如此久炼,始能返本还原,归根复命。

 

我今特示本来人所居之地。调养久久,丹田中觉有一团氤氲冲和活泼之机在内,即本来人现形也。我必修养于中,藏之深深,即《易》云洗心退藏于密是。若瞥地回光,忽觉丹田中-上下往来,周流不息,有活泼不滞流行自如之机,我亦保之养之,务令此气日充月盛。故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此即积累精气之细密工也。至于保身体,养心性,要不过由此而致之。

 

[注释]

 

见性即见自家本来面目、本来人、先天性体。这些名目同一义也。其所居之地,其现形之处,原在丹田。

 

初见自家本来面目,容不得有惊喜之心和庆幸之情,否则,先天性体从此散失。我看见先天性体,乃瞥地回光所见,若去欣赏,则失之。学苔宜警惕之!

 

三、炼性养性

 

(原文)

大凡打坐,必先将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即是此身亦置之于无何有之乡,我亦不觉其有象。如此一念操持,即一念归真,到得浑浑沦沦、无入无我、何地何天之候,即性也,性即仁也。我若有觉,即是真正见性也。由此真性发为元神,即真心也。明心见性又何难哉!盖炼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为之主宰,然后才为我有。夫曰真意,即真心也。有此真性,方为有本。得此真心,方为有用。到得见性之后,一灵炯炯,万象咸空,于是吾身蓬蓬勃勃,氤氤氲氲,先天至精元气运行于一身内外,上下往来,即是元神炼大药也。如此采取,如此烹炼,方不是后天神气,亦不致枉劳心力。大约真性一见,真气一动,认真修炼,不过一年半载之久,丹基可固。总要下手之初,认真性命二字,庶几采取先天,烹炼一过,自成一先天大道

 

若杂后天,犹种良苗而和乱草,乌有好结果哉!虽然,性之为物,如此易见,何以成道之人如此其少哉2亦以见性在一时,而炼性则在终身。惟能以先天元性为本,时刻操持,自然日积月累而有缉熙光明之候。如初见性时,不过混沌中一觉,不能八面玲珑,必养之久久,吾身元气与太虚元气之无间,方有此境。又曰:人身浑与天地一气,除却有我之私,皆是天也,天岂远平哉!欲到此地位,须空心无物,性空似水,至于忘物、忘人、忘我,才有此太和一气。学者欲与太虚同体,必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即出入息一齐化为光明,浑觉自家只有一点灵光而已。所谓元始现一宝珠于空中,又谓一颗明珠永不离,又谓炼成一粒牟尼宝珠。其喻名不一,而要不过一灵显象,常应常静而已。此即见性见到极处也,先天元性亦将成为法身时也

 

[注释]

 

此节指出元性本末始终形象,以明见性后炼性、养性之重要。所谓见性在一时,而炼性、养性则在终身。玄关窍开一觉而动,是为见性。《唱道真言》云:"心何以明?忽然而明,此玄关也。性何以见?忽然而见,此玄关也,玄关为明心见性之灵机,结胎炼丹之妙括。"

 

然而,一觉而动之际,我炼性、养性不纯,便捉摸不着,坐失灵机。又我静中初见元性,必练之养之,炼出太和一气,才能使我身与太虚同体,周身光明,一灵炯炯。炼性养性到了极点,就炼成法身。炼到我身浑如太虚,色身不见,是炼成法身的初步功夫。

 

 

(原文)

吾见生等处静,则惺惺寂寂,不昧心性之源。而其处功,因物为缘、随缘以应之机,尚未十分周到,十分恳切,犹不免有劳倦厌烦之态。何也?由养之未深,行之末至也。如今已明此心见此性矣,不妨随时随处都要空空洞洞,了了灵灵,使一尘不染,万绕咸空。如此则真心常存,而凡心自不能干矣!再示生一法,此心务如明镜,物未来时此心空洞如故,静以养其本体。物既应时,此心灵觉如常,亦虚以养其神明,更还要明得元性凡性、元神识神,而后不致于认贼作子也。学人果知得本来心性个中消息,其味自有无穷。

 

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皆于此认得真,养得定,虽刀锯在前,鼎镬在后,宁丧身殒命,不肯昧心矢性,不然彼独作非人哉!何以不畏生命于此?殆由见道明,守道力,而得个中真乐也。

 

[注释]

 

此教人练性养性于平时,不外虚静以养之而已。

 

四、性命双修

 

(原文)

性命双修之学,非独吾道为然,即三教圣人亦莫能外。始以性立命,继以命了性,终则性命合一,以还虚无之体尽矣!夫性本虚无,浑无物事,然必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始不堕于虚空一流。学者下手兴功,万缘放下,纤尘不染,虚极静笃之时恍恍杳冥,而有灵光昭着,普照大干世界,此即灵台湛寂,佛所谓大觉如来,道所谓灵知真知是。但人自有身后,一点真灵面目久为尘垢所污,修行人所以必除思虑祛尘绦,而于静中养出端倪也。此即明心见性也。诸子探出这个消息,始知我生本性无时不在,非因静而后有,不过由静而养之耳。至人心一静,又如冰雪融化于不知不觉中,忽然现出一线灵光,非但人不及知,而已亦不自觉。斯时万境澄彻,片念不生,觉得天地万物无不自我包罗,古今万年无不自我贯注,此即孟子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充塞乎两大之间者。是如此见性,方为真见。如此养性,始成真养,斯时也神游于穆之表,气贯太和之天,寂然湛然,浑然融然。

 

诸十由此修持,始焉心无生灭,则性可长存矣!继焉息无出入,则命可长保矣!古云:"心在丹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不诚然乎?无奈今之修士即有究心性之源,明造化之妙,又不知性为气体,气为性用,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由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彼徒存性不能立命,每见气动而神随,究不能断乎情欲,神游而气散,更不能逃夫生死。由此言之,修性大矣,而炼命尤急焉。

 

若但离宫修定,不向水府求玄,则离宫阴神犹是元而不有,虚而不实,纵静中寻静,深入杳冥之境,只得一个恍榴阴神样子,终不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欲有则有,欲无则无,实实在在有个真迹也,故曰:"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又有只知炼命者,但因守下田,保养元精,前此未闻尽性之功,后此但求伏气之术,惟炼离宫阴精使之化气,复守肾间动气使之不漏,不知移炉换鼎,向上做炼气化神功夫,虽胎田气满,然气未归神,神末伏气,有时念虑一起,神行气动,仍不免动淫生欲。故曰:"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

 

[注释]

 

修性不修命者虽知修定离宫,只守阴神,却不知采坎中真阳以补离中真阴,水府求玄,才能复还乾坤本来真面目。修命不修性者虽知固守下田,却不知神火下照及由下升至顶上之功,才能炼出至阳之气。各偏于一端,均不符性命双修之旨。

 

神气交,坎离合而性命见,其理亦简,借古来学者不明,致陷于一偏之学,而难有大成。

 

(第4章完)

随喜转发,利益他人

终南山张至顺道长口述一生修炼经历

张至顺老道长解读《清静经》(视频)

张至顺真人:我一生中见过两次神仙

专注八字预测姻缘事业健康财运;有命理咨询类问题可点击文章添加师傅微信: (命理详批) 

 

公益传播道家文化

自然|无为|玄德|清静

随缘知识付费  开启智慧之门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

 

 

延伸阅读(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太乙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黄元吉静功修炼》第四章:明心见性(附注释)发布于2021-04-20 1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