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

小陷胸汤方:黄连1两,半夏半升,瓜蒌实大者1枚,方中瓜蒌实,甘寒而滑,阴厚脂润而善清热化痰,又润燥滑肠以开痰热下行之路;瓜蒌皮,乃瓜蒌之膜瓤,似人胸中之膜膈,以皮走皮,重在宽胸理气临床常合用瓜蒌皮、实即全瓜蒌,共奏涤痰宽胸之效。其色赤形圆,中含津液,法象于心,用以为君,下胸中之气,以通胃中之积。川黄连,色黄、味苦、性寒,主入手少阴心经,为火之主药,长于清中焦湿热,泻胸中之热,除心下痞实,降上胃之热,助瓜蒌泄热降浊。法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开痞散结,与黄连相伍,辛开苦降,既以辛制黄连之苦,又以开助瓜蒌之散,胸中湿热自平,心下痰结自消[1]。

《伤寒来苏集》云:“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硬者,为小结胸。……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脉浮滑”;“心下者,胃口也”。《伤寒发微》云:“方中用黄连以降上胃之热邪,用瓜蒌实以通胃中之积垢,与后文治痞之大黄黄连泻心汤相类。但此证为标热陷于心下,吸引痰涎水气,而腑滞稍轻,故以黄连半夏为主,而以瓜蒌实大黄。”心下者,胃脘也,小陷胸汤可以辨治病变部位在胃脘,病变证机是痰热蕴结,病证表现以心下痞满或胀闷按之则痛为审证要点。运用张仲景辨“心下”的病位:①“正在心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②“正在心下”之右,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③“正在心下”之左,如慢性胰腺炎[2]。

理学研究认为,小陷胸汤能有效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能改善血脂、血流变、血清炎性因子的异常,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细胞,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可用于抗肺间质纤维化及抗肿瘤;另有镇静安作用。目前该方已广泛用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另对内分泌、泌尿等系统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3]。

在小陷胸汤三味中药中,以黄连发挥作用的成分最多,对应靶点也最多,尤其是黄连中氢化小檗碱[(R)-Canadine]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最主要活性物质,认为(R)-Canadine是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和细胞毒性;其次是半夏中的豆甾烯醇(Stigmasterol),这是一种具有抗炎、抗增殖作用的成分,它在锥虫病所致的炎症中具有显著作用。这两种成分也是小陷胸汤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物质。小陷胸汤以黄连为君,半夏为臣,瓜蒌为佐,网络药理学研究也显示,黄连和半夏作用物质和靶点最为突出,与中医传统理论基本吻合[4]。

小结胸证的病位在中焦胃脘,主症当是胄脘痞闷或疼痛或虽不痛但拒按。《内台方义》用小陷胸汤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张氏医通》认为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唯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汤治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则论述以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水结在胸。后世医家所增以上诸多适应症均可看作痰热之邪阻于中焦气分,从而导致气机运化失司,影响上、中、下三焦功能所致,符合《伤寒论》中小结胸证的基本病机。其症状诊断指标为:①胃脘痞满;②脘腹疼痛或不痛但拒按。参考指标为:恶心呕吐、纳差、嗳气、口苦、胸痛、胸闷、大便干结等症状舌质红是小陷胸证的舌质诊断指标历代医家无争论,反映了热结中焦的病理机制。另外,还有苔薄滑、灰黑。一般说来苔色反映病性,辨其寒热,厚薄察邪气,辨之深浅轻重,腻滑应湿浊,辨之三焦脾之健运与否,邪在中焦痰热互结部位较浅,湿明显重于热者,则多表现出苔薄滑、蒲白、白腻,而痰热相等或热邪较甚,则多表现为苔黄,或为黄腻,而痰热互结日久,病邪相结部位较深,则表现为黄厚腻苔。由此可见此方治以内伤杂证占多数,多为病邪积聚日久所致,故表现在舌苔上以苔黄厚腻者为多。临床治疗时可根据舌象判断病之变化加减进退。舌苔诊断指标为:苔厚腻,热象明显者多色黄。大多医家都认为小陷胸汤证为痰(饮、水)与热互结中焦,其所犯脏腑主要为胃,因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可波及肺、心,出现上焦证候。结合小陷胸汤证与观代医学疾病的联系分析来看,小陷胸汤证所涉及的疾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运用本方所治疗的疾病也主要是上述疾病。从其药物应用情况来看,小陷胸汤辛开苦降,药性偏寒,意在清化热痰。并且,原方还有服之后下黄涎而安的描述,临床运用时常配伍宣肺理气及和胃之品。故综合以上分析,小陷胸汤证属病在中焦为主,涉及上焦。从治疗方法记载上来看,以清热化痰(饮、湿)为主,可得出小陷胸汤证的基本病机为痰(饮、湿)热互结,气机阻滞[5]。

通过研究60篇正式发表的小陷胸汤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其主治疼痛部位以胸部、胸胁部、心下胃脘部的闷或痛为主。在其他的兼见症状表现上以咳喘(咳黄痰)、嘈杂吞酸、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肺胃系症状为主,说明小陷胸汤主治的小结胸病在脏腑定位上可以定位到肺、胃,两个脏腑的相关病变可以考虑使用本方,将小陷胸汤的临床使用发挥到极致。其主要舌脉表现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主[6]。

参考文献:

[1]张德新.小陷胸汤临证思探[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3):1818-1819.[2]王付.小陷胸汤方证思考与探索[J].中医杂志,2013,54(06):537-539.

[3]张保国,刘庆芳.经方小陷胸汤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2012,34(11):2206-2210.

[4]韩晓春,张成博,马婷,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小陷胸汤功效机制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06):539-543.

[5]郑艳华,蒋小敏.小胸陷汤方证证治规律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4(11):49-51.

[6]王惠君,宋俊生.小陷胸汤方证临床文献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8(02):83-86.)


整理丨菟丝子

图片丨菟丝子
责编丨王德福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文字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权及使用不当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协商授权事宜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小陷胸汤方证、病位、病机解析发布于2023-05-26 12:32: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