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机

 “麻”者,应立足于“虚”。人体四肢百骸,全赖气血濡养,而气为血之帅,气运血才达,气弱不能将精微物质运送至四肢末端,则产生“麻”的症状,且四肢为诸阳之末,路既远,则气馁已。这也能解释“麻”为何多见并首见于四肢末端了。正如李杲“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气血已衰,则病邪纷至,又要注意在气虚基础上是否兼有风、痰、湿等。正如《古今医案按》:“震按麻多在手足者,以四肢道远气馁,则卫去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另外,若从脏腑辨证,则是脾脏虚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肌肉,脾脏虚衰,不能运化精微,肌肤失养而产生“麻”之感觉。《周慎遗书》记载:“一人独四肢麻木,此脾虚不运而气血不行于四肢也,不可作风治”,确实是临床经验之谈。临床还可见上半身独麻或左右半身麻等,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麻”总是以气虚为其大要,以虚兼夹其它。

 “木”是“麻”的进一步发展,“麻”是“木”之轻,“木”是“麻”之重,病情较“麻”更为严重,病势较“麻”更为深入。病机则包括由气分入血分,由气虚转变到血瘀,且更是复杂,夹有湿、痰、死血等。明代龚延贤认为“‘木’是湿痰死血也”。张璐也提出:“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是也”。且李用粹在《证治汇补》进一步阐述“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故“木”的病机为在气血虚弱的基础上,由虚生瘀,为痰瘀死血阻滞于脉络。

治  疗

 “麻”者,因气虚而生、因脾气弱而起,故总以补脾益气为要。需分部位及兼症,可予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为底,加引经及祛风、化痰药。正如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云:“大法麻木之属,虽有风痰死血之分,然治疗之药,皆当以热药为引导,如生姜、附子、官桂、川乌之类,以引经药入经络,手臂用桑条,股足用牛膝或威灵仙之类,背脊麻木以羌活为引导,胸前以桔梗为引经”;又有兼外风者,以防风、桂枝;兼痰湿者,以半夏、白芥子、苍术之类。另要区分新麻、久麻之别,概新麻者,病因单一,用补气药可疗,久麻者,久必虚中夹瘀,且脾气羸弱变生他症,湿痰瘀血之邪易生,则应予补气兼顾活血化瘀、祛痰等,病程越长,越容易朝“木”转化。此阶段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不同病因引起的“麻”中兼“木”症状效果较好。

 “木”者,皆病情日久,正气虚弱,死血滞凝,外挟风寒,兼证较多。然以养血活血为要,可以四物汤为底,引经药物同“麻”之论述。用木之类,以开其气,穿山甲、木通、皂角牙之类,以通经络,当归、桃仁、阿魏之类,以消其血。特别注意活血、破血药物在其中的应用。

 

摘自:陈明,孔繁智,朱婉萍.论麻、木之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08):2236-2238.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光汗而后补也。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医学正传》)


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右因血中之气虚,黄芪建中汤;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体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薏苡仁,引阳气下降;下身麻木,脉豁大无力,宜八味汤加人参;十指麻木,脾不运也,宜温脾土;一指麻木,中风。(《周慎斋遗书》)


麻是浑身气虚也。木是湿痰死血也。凡人遍身麻痹,谓之不仁,皆因气虚受风湿所致也。妇人手足麻痹者,七情六郁滞经络也。(《万病回春》)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蔓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麻”、“木”的病机及治疗发布于2023-05-26 12:52: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