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病名。虽然在中医书籍中没有这个名词,但是根据它的临床表现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在最早的中医书籍《内经》中就有记载,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肓胛痛,两臂内痛’,又如《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类似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记载,同一篇中描述“厥心痛’证状‘痛如似锥针刺其心”。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除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一系列脉证描述外,在治疗方面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方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方药治疗冠心病,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故可以把胸痹心痛病看作是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描述。


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理论来看,胸痹心痛病与心肺及血脉和胃皆有密切关系。人体营养之输入,废物之排出,如二便、汗液及呼吸,皆赖血液以运行。血液之运行,又赖心阳之鼓动,所以循环不息,故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是说心阳虚微,心阳虚微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运失常则血流阻塞,致使前胸猝然而痛,甚至浊阴不化造成心肌梗塞,所以说此与心肺血脉和胃都有密切的关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金匮要略》此条最关重要,是胸痹心痛病之总纲,言简意晰,字少义深,当细细玩味。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即将全篇理论观点详尽概括,所以然者以下数句,说明了病之本质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而阴弦之实,反能影响阳微之虚,不但是血不足为阳微之果,而血不足也为阴弦之因。对此一条如能深刻体会,即能对本病有整个的认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隔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同篇又说:“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隔气虚是心阳虚,亦即微则无气,胃中虚冷即胃阳微,发汗太过可令阳微,膈气虚以致胃气无余,不能消谷。营、卫、宗气、三气之源来自中焦,谷不消则三气乏源,以致胸中无气而结论在血不足则胸中冷,胸中冷故曰阳虚,脉不通故曰阴弦。


《素间·痹论篇》指出:“心痹者,脉不通”。盖脉不通则心虚,心虚则胸中冷,胸中冷则胃阳微。胃阳微则能影响消化吸收形成呕吐、哕下痢等胃肠疾患,而营卫宗气皆赖胃阳腐熟水谷以生成,如胃阳虚则营卫宗气生化之源不足,而胸中阳微,亦能影响心脏之血液循环,形成胸痹心痛,故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冷,是故脉不通由于胸中冷;胸中冷由于血不足,血不足由于营虚,营虚由于无气,无气又由于胃阳微,胃阳微又由于血不足,层层相因,互为因果,又相互依赖,由于心需胃供给营养,’胃需要供给血液,于是胃强心亦强,胃弱心亦弱。‘无气.”是‘阳微’之互辞,‘气’是指‘宗宗气皆出于胃,故责之胃阳微,从祖国医学的记载,都说明冠心病是胸中阳微,心血不足,血运失常。产生猝然而痛,从而可知冠心病是因虚致实的—种病,是本虚标实的病证。


心和血与胃的关系:胃主纳,主腐热水谷。脾主运,为胃行其津液,,二者相配合,将水谷之精汽灌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者;分为三隧,是为营、卫、宗气,而宗气积于胸中,营卫行脉内外,脉为奇恒之府,而心舍脉,心主动,其动见于脉息,一患四动,谓之无过,而又关乎肺之呼吸。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载有:‘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左乳下,正是心尖搏动之处,而曰胃之大络,又曰宗气,所以心和胃有密切关系,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心绞痛严重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等消化症状,而饱食厚味,食滞不下,亦能促使心绞痛的发作,也说明中医认为心与胃的关系密切。心与胃及与其他蛀赌之关系亦颇重要,这对于胸痹心痛的发病及治疗是有,定意义的。


关于诱发原因

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一向认为厚味饱餐,情志(精情绪)六淫等,都能引起本病的发作.


1,厚味饱餐:《素问·经脉别论篇,有‘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的记载。其意即是谷人于胃所化之气精浊未分,巳化之精气,淫溢于脉。而心舍脉。过食膏鬃厚味,—则浊气壅于胃之大络,血流不行,虚里阻塞,使心失其营,‘就会诱本病而致疼痛


2.精神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有:用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痹论篇》有:“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记载。《灵枢本神》有“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衰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或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的记载,都说明人的精神情绪波动太过,可以伤脏,在临床当中我们也常常可以见到由于情绪的波动而诱发本病。


3.气候的影响:《素问举痛论篇》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寒气客于脉外脉寒,脉寒则缩倦,缩倦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由于本病系胸阳不足加之寒邪侵袭因而导致脉绌急而不通,不通则痛这说明气候对本病是有影响的。但必须先本身正气虚,气候变化始能锈发本病。《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固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从这一条可以想到,气候变化,所以能诱发本病,是由于本病患患胸阳夙虚,这说明只有外因而无内因不能发病…、

以上三条,只是本病诱发原因的一部分,中比较常见的。同一《内经》在痹论谓脉不通,而举痛论则谓气不通,二者是异名同类并不矛盾


治疗

每种病与每种病有不同的个性,亦有相同的共性。故每种病有每种病不同的治法,各病有各病的主方,如《金匮要略》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用皂荚丸则愈,否则无效,误治且可致死.所以古人对于疾病的分类很严格的。故同属咳嗽,而肺痈咳嗽上气之咳嗽,则与痰饮咳嗽分篇.由于治法不同,所以仲景列痰饮之饮,复列水气病之水。既列胸痹心痛,复列胸满瘀血,就是胸满瘀血。而非胸痹心痛,而胸痹心痛,亦非胸满瘀血。水气就是水气,而非痰饮。每病有每病一定的病因,一定的治法,确切不移,决不可摸棱两可。盖证与病不同,‘证属共性,为诸病所共有,病属个性,为每病之专有,故病不变,而证常变,方不变,而加减变。例如小与小柴胡汤方后,均有或然或否之加减,但原方不变。故既要有原则性,亦要有灵活性。冠心病的治疗,—须认清本病与各脏腑之关系,尤其是与胃的关系,然后体会本病因虚致实之实质,以及因实致虚,最后为本虚标实的特性,治疗原则将用以补为主,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行补法而不使其壅塞、施通法而不损其正气,初步归纳治冠心擒六法如下:临床上可一法或数法结合使用。


一、宣阳通痹

历代医家的启示下,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阳不宜可致血之痹,血之痹可令阳不宣,故通阳可以宣痹。宜痹亦可通阳,二法相互为用,故临床应以宣阳通痹为治胸痹心痛之主要方法。选方宜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妥。方中瓜蒌开胸,可宣痹以通阳,薤白可通阳以宣痹。

  • 由于胸痹者多胃浊上逆,故用半夏和胃以降阴逆,降阴逆亦可间接地扶助心阳。

  • 若伴有失眠者可佐酸枣仁汤,若胸胁逆满:

  • 肢冷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若阳虚痛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可在主方中加乌头赤石脂丸;

  • 若兼有脏躁及百合病者加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

  • 感冒,体痛乏力者主方加新加汤。


二、心胃同治

心胃关系密切已述于前,且‘胃为水谷之海”,故人体之热产于胃,集于脉,附于血,借心阳之鼓荡,充沛于周身。所以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半日不食则气少,一日不食则气衰,七日不食则死矣’。‘胃寒则血薄,胃热则血浊’。血薄则血衰阳微而卫外之功能减退。血浊则血之流通不畅,血中之代谢物质陈腐瘀积,故心与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心胃同治一法在临床上应予重视。

  •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证偏实者宜橘枳姜汤加减;

  • 但若证见胸中气塞,动则气短心悸病兼在肺而无胃肠症状者,则应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证偏虚者宜人参汤加味;

  • 胸痹食后腹胀满,证虚者宜厚姜半甘参汤加减。

  • 下利呕吐者吴茱萸汤。


三,补气养血

气与血同出而异名,血为阴,气为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此即阴阳互根之意,无气则营虚,血不足则胸中冷,血者气之体,气者血之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即能养血,养血亦可益气。故补气养血,不可分割。例如当归补血汤。

  • 若证见胸痹之脉证,发热,不渴,脉虚,心脏病久正气衰弱,者宜增投当归补血汤加味。

  • 若见脉间歇,气短,脉数,心悸者,则宜于主方中加当归芍药散。

  • 若心悸脉数者增用生脉散加枣仁、龙牡、当归等;

  • 若见脉结代,心动悸,增投炙甘草汤。


四、抉阳抑阴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盖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故扶阳即是抑阴,而抑阴也是扶阳。胸痹由于心阳虚微,’阳消则阴长,所以扶阳抑阴之法亦不可少。

若胸痹时缓时急者用薏苡附子散,附子扶阳,薏苡缓急,若四肢厥逆、脉微、下利者增投四逆汤,若阳虚胃冷者增用附子汤,若心下满者增用理中汤,若寒甚者可加细辛,桂枝等。


五,活血行水

冠心病出现浮肿者,乃由于血运失常,壅塞瘀积,络脉充胀,体液渗出而致肿胀。中医古书有所谓之“去宛陈荃’法,在治这种病的场合应理解为疏导血液中陈腐瘀积,使血畅快而非攻法(虽然攻法有时能达到‘去宛陈荃”的效果)。运用‘去宛陈荃’结合:开门发汗,通上窍,‘洁净府”泄膀胱以利下窍等方法;虽可退水消肿;但住往水退复发,肿消再作。究其原田,虽然血与水关系密切直接。但根本病原,其主要矛盾在于心阳虚(心功能不全),故运用“去宛陈荃’“开鬼门’“洁净府”只能治水肿之标。


而助心阳方为治水肿之本,再说水盛则阳衰,阳盛则水衰;发汗虽去水,但也同时能散体温,而对阳不足者亦可能损阳,故有大汗亡阳之说。人体之热产于胃,蓄于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阴虚过汗则亡津液.所以治冠心病水肿者,应以真武汤为主剂以助心阳.再辨证择治标方法中之一二,始能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理论,使水去而阳不伤。血瘀浮肿者加当归芍药散,若肺部郁血或肝大充血者加参苏饮(人参,苏木)若脉结代动悸兼阳虚浮肿者,则应以栝萎莲白半夏汤与真切武汤并加活血之品。


六、补肾养筋

心与肾相互为用,肾不能还精于心即显心功能虚衰,肾不能还精于肝不能柔肝养筋,致筋膜憔悴,脉管渐硬,故补肾养筋法亦为治胸胸痹之一的大法。

  • 若见两尺无力、脉迟、胸闷,心悸,头晕、,耳呜、’腰酸、腿软,面黯虚烦,少寐或见高血压等证,宜投瓜蒌薤白主方加杞菊地黄丸久服,便干者加草决明。

  • 若肾阳衰微,者,见畏寒、肢冷、脉微等证则宜加桂附八味丸,亦可加鹿角胶,巴戟、仙茅、淫羊藿,党参、麦冬等,或左归丸加味。

  • 若再见脉结代,心动悸(或见心房纤颤),则增炙甘草汤。便干用火麻仁,不得寐用酸枣仁。

  • 见头昏、脉弦,阴虚阳浮、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饮,成加杞菊地黄丸.


结语

1.胸痹包括心痛,属现代医学冠心病范畴疾患。从中医角度看,系病在心而密切关联脾胃,肾,肝、肺等脏腑之全身性疾病。

2.本病乃机体衰退之虚证。病因心阳虚,胃阳弱,肾阳亏,肝肾阴不足,肺气不宜,而非实证。不宜将某些标象作为病之实质。

3.本病正气衰弱,脏腑已损,而非由外邪侵袭之实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法施治。

4.胸痹之胸中寒,为阳虚而显之寒象,而非外寒所致。但外寒侵袭仅为成病之诱因,或发作心痛的因素之一。故非一般寒证之用温药可解,也非一般实证,用行消之法可治。既见标证之实象,也应认清病本质为正气虚损。实践证明,对此类标实证宜使用宣阳通痹为主法。扶阳佐以活血行气之剂。若不以正虚阳衰为重点,误以标象为本质,投药既使当时取效,则日久难免耗阳损阴。


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中医典籍,中医常识,中医方剂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冠心病的病机和治疗发布于2023-11-12 20:34: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