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听琴图》


思想中国古琴文化的精粹,中华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在七弦琴上的体现.

最早关于“琴道”一词的记述是东汉桓谭的《新论》,其中专设“琴道”篇章,用以记述琴事。在我国古代,古琴艺术比一般音乐艺术有着更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可以思兼天下,正如宋代朱长文《琴史》所谓的:“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则可以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道器冥感,其殆庶几矣。”其后蔡邕《琴操》、嵇康《琴赋》、薛简《琴决》、朱权《奇秘谱》、杨西峰《重修真传琴谱》、徐上瀛《大还阁琴谱》、祝凤喈《与古琴谱》等,都是将琴作为修身养性的“道器”来看待的,而非仅仅只是一件乐器。直至一九三七年的《今虞琴刊》里,仍有“琴道”一词出现。这大概也是历代文人雅士乃至王宫贵胄以及方外修真之士喜欢琴这一乐器的主要原因吧。

道家学说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声音。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大音”,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着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宏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聩,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乐器之中,筝、笛、琵琶、二胡等类,皆不可称“道”,惟琴有“琴道”之名,原有其实。琴之为道,乃因琴中蕴有通往羲皇心地之道,初则抒发情志、调理性情,进则陶淑中和、进德修业,终可得逍遥物外之趣、达心通大之境,默契太古之心而有庸常人生之超越。琴之为道,义实大哉!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古琴,琴道发布于2023-11-15 15:3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