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助学公益讲座120


【提要】

在上一讲中,着重让大家了解了苏东坡其人,跟随他坎坷颠沛的一生,感悟他书法的寻道之路,并重点评赏了其生平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但并未直接回答最初之问:在同样杰出的宋四家之黄庭坚米芾、蔡襄中,东坡居士缘何荣登位序之首?

老师

赵老师,高校书法、美术教师,正道助学公益发起人之一。


《大宋书坛的“一哥”——苏东坡》(下)
——大宋“致中和”审美理想的最高践行者
是我今晚要讲的主题,副标题是刚刚才临时决定加上的。
在往下开讲之前,请容许我再次把之前海报的一句话拿出来看看:
大宋书坛,虽无魏晋大唐之盛气,但也名杰辈出。在米芾、黄庭坚等书坛俊杰的时代,文采风流雄视古今的苏大学士,凭什么在书法上也荣登一哥之位呢?苏、黄、米、蔡之位序,难道只是一个排名不分先后高低的梗?
对啊,凭什么?不是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吗?苏东坡固然厉害,但是,同为一代文豪大名鼎鼎的黄庭坚,生性不羁狂放风流的米芾难道就不如他了?被称为“小鲁公”的蔡襄……难道就因为他们都是学生辈,就得要像现在某协会那种按资排辈而不是真实水平以排名?
实话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看,因为之前我反复说过,多年前我曾是米芾的超级脑残粉,那时我一直想不通,为何这么厉害的米芾不排第一?包括黄庭坚,曾经我也特别感冒,因为觉得他写得太帅、太潇洒了,总之,写得肥墩墩、特点又不够鲜明的苏东坡,在我心里曾一直都是靠后的。

至于蔡襄,功力很深,但总体而言确实出新意方面欠佳,排名靠后,这个没意见。
那么,是什么让我改变了?这就是接下来本讲座的重点。
内容接上一讲。


三、“无意于书”的苏东坡凭什么能居宋四家之首?



人认为,苏东坡之所以能稳居宋四家之首,主要是其“致中和”的“书品”让他成为了宋代中和大雅书道理想的最彻底践行者。
人有人品,有茶品,有酒品,花有花品……书法难道就没有?
何为书品,即书法的品相,具体包括:采、风韵、气度、意趣等。
上一讲讲过,东坡居士的书法,虽然一生有很多发展变化,但纵观整体,都弥漫着一种敦厚、中和、淳朴、博雅之气,这种品质,深刻暗合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核心——中和、敦厚。
无论是为人、为学还是为书,东坡一生,和颜鲁公一脉相承,完全做到了人书合一、以书问道、以书达道。毫无折扣的做到了儒家之“君子尊德性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义境。
何为“中和”之美?“中”的本质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和”意为调和,在艺术创作中避免走极端和片面性,达到恰当而不“过”。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不能使欣赏者产生在喜怒哀乐任一种情绪上的“过”,他们认为这种“过”会毁损害身心,会影响社会稳定。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
《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情感抒发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须“中节”,受到一定节制,符合理性规范。这就是说,中和之情不能过分剧烈,不能愤激狂放。所以,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强调:“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指的就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急不躁,情绪静稳。含蓄性是中和之美的重要特色。中和的艺术表现婉转曲折、韵味深长。这虽然源于“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诗教,但因含蓄蕴藉的表现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所以是历代中国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从孔圣人开始,就特别重艺术审美对世俗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论语·泰伯》中说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话。乐,就是音乐,至于为何那时候还没有对书法等视觉艺术的提及,我想可能是因为整体的社会发展和环境还不亟需而已。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但其中的核心理义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艺术是要对社会的教化和精神境界之升拔负责任的。其最终的指向,要通向“道”的实现,暗合天合一之道,这样的艺术,才能净化人心,提升人的心灵质量,也就是要合“德”,要“依于仁”,才能游于艺。否则,这样的“艺”,无论有多牛,都可能会让人心迷智昏,让精神和心灵堕入邪魔外道,对世风之作用有害无益。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论语中这段“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大致意思就是孔子说:“厌恶紫色代替了朱色,厌恶郑乐扰乱了雅乐,厌恶强嘴利舌之人倾覆了家邦。”区区一个郑国的音乐,孔圣人即便不喜欢,但何必如此偏激?是不是太不够中庸了?
不是,是因为孔夫子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郑乐,在他看来,就是有害人伦世风的不合道、不合德、不依仁的“精神毒素”,这样的艺术,和他的治世理想差距很大,所以他才会罕见的说出这番讥讽之语。
绕这么一大圈,和苏东坡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
因为,通过上一讲,我们可以很肯定的知道,苏东坡首先是一个公认的得道、厚德之人,其书法,恰恰是就是这重人格化的最佳体现——大雅、宽厚、质朴。记得我在上一讲中曾说过一句话:“《洞庭春色赋》下笔沉着稳健 ,如“棉中裹铁”,其节奏舒缓,意态平和。大朴不雕,平淡自然,有敦厚、宽博、大雅之风!”重点在后面,敦厚,大雅,宽博,均指向的是一种气度、风骨和品质,而不是简单的技法或者线条。
其实,最懂苏东坡厉害的人,还是他的学生兼好友的居宋四家之二的黄庭坚。
就是他把他老师推上大宋书坛第一的,请看:“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笔圆而韵胜,忠义贯日月之气……云云,这样的评语,岂有同行胡吹之嫌?
如果我们欣赏时不要计较于一点一划,着眼于表面的光鲜靓丽,而是从整体气韵神采观之,其实不难看出苏东坡的字确实非常注重内在,厚实,大气,高雅、宽厚,豁达……完全人书合一也!

再看其晚年代表力作《洞庭春色赋》,从气质、味道观之,在神采飞扬的用笔之外,不难看出其中仍充满了一派平和自然之气,气韵不激不厉、中正含和、宽博大方、敦厚质朴中不乏洒脱豁达,犹如邻家大叔坐在面前亲切的交谈……这不就是苏东坡的人格形象吗?

就是他在人生最悲催境遇下而作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上一讲曾深入分析过,可谓神采飞动至极,完全体现了其“无意于书乃佳尔”的书学理想,在一泻千里激越跳宕的笔势中,通篇仍不失一股厚实、凝遒、中和、豁达、豪迈之气。

这样的气质和韵致,被他学生黄庭坚看懂了,并激动的在后面给予了至高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处称尊也。”
这个评价太高了,颜鲁公、杨少师(唐末最后一个大书家杨凝式)、李西台(中唐行书高手李邕),都是先前一等一的书坛高手,黄庭坚认为这个贴中兼有了他们的笔意和神韵,有颜鲁公的厚重宽博,也有杨凝式的洒脱不羁,更有李邕的骏朗和内骨,总之,太棒了,气韵、气魄、气势都完胜!
黄庭坚不愧是一代大家,眼光太厉害,他确实看到了东坡书法最深之妙处——气质和书品,书法韵趣中极高的那一层,合乎中庸大道的高品质追求——大雅、中和、博厚、自然!完全暗合儒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德理想和追求,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为人、为世、为艺方向。

同为飞动洒脱一路的作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米芾的代表作《蜀素帖》,请大家但从气质、韵味和神采角度来赏观一番,看看能发现什么?具体,后面会详述。

接下来看一下他的知音也同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
众所周知,黄庭坚也是北宋著名大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黄庭坚书法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深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但黄庭坚依然保持对苏轼最初的仰慕之情,坚持以弟子之礼相待。在苏轼被贬的期间,乃至逝世后,始终保持不离不弃,始终保持弟子礼仪。演绎了千古师生情谊,苏黄情义,万代流芳。
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他在《山谷题跋》云:“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大致意思就是他的长枪大戟般晃悠悠的笔法笔势,源于常年观察荡桨所得。下面这幅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的《砥柱铭》之局部(此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目前拍卖中“最昂贵”的作品,4.368亿)。

后世对其人和书法成就评价很高,略摘一二:

苏东坡评: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苏轼称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
元代方回评:(黄庭坚)人品高,胸次大,学问深,笔力健……诗如弈棋弯弓,高一着决定高一着,臂力弱者,虽欲强进分寸不可也。 

今人李志敏评: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总之,总体而言历代评价都很高,否则也不可能和苏东坡齐名,尤其是草书,被公认为是继唐代大草书家张旭和怀素之后的扛鼎之人,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线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而今国展中的大草(草书中比较狂放那一路),取法黄庭坚的居多,我个人也基本认同。    

问题来了,居然这么好,为何还屈居宋四家排名之二?
个人以为,还是在气韵和品相上略缺。苏东坡的书法一眼看过去貌不惊人,但内在有一股很强的厚重、含蓄、中和之气,而黄庭坚的书法,虽然表面看上去大开大合,骨气逼人,视觉效果极好(现在展厅里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一路书作,其源头便可追溯至黄山谷),但总体而言,气质和韵趣总体偏向张扬和外放,和同为大草书家的张旭怀素和尚相比,的确多了几分刻意造作之气。
这点其实苏东坡也曾经委婉指出来过,比如他曾师法同代草书家周越,东坡就认为不妥,因为东坡认为周越的书法过于跳宕起伏,有乖劣做作之气。
我们重点比较两件行楷书作品,同类型放在一起比较最有说服力。

温馨提示:书法作品请大家下载原图才看得出神采。
黄庭坚大开大合,长枪大戟,奔放洒脱,内劲十足,但总感觉多了几分刻意安排之嫌,少了几分自然含和之气。苏东坡的行楷咋一看貌不惊人,平和自然,质朴敦厚,但细品之,会发现这是一壶成年普洱,后劲十足——敦厚中不乏灵动,质朴中透着大雅和满满的书卷气。平和中不乏宽厚和内骨,亲切而温暖,犹如学富五车之邻家大叔促膝谈心。故,以内蕴和传统审美标准而言,东坡在“内质”和气韵上,是略胜于山谷的。个人以为,这也是后世默认东坡为大宋“一哥”的真正原因。 
还好,因为黄鲁直是一代文豪,人品及综合素养极高,又有高师的指导和点拨才未坠入歪门。虽稍不及东坡之自然、中和、宽厚,但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控笔能力和大开大合的气度和节奏感。因其人格和文格的综合作用,其气韵和意趣,总体上还是很高的,有一种飘逸洒脱和书卷之雅气。
只是,放在以中和敦厚为至高的中国审美理想追求坐标系中,偏离中庸之道过了一点。而他的老师兼挚友苏东坡,诚如他自己的推崇备至,确实是大宋三百年以书法形式实现这种理想的最佳体现。
再看米芾。

米芾

作为宋四家的一员,宋四家中居老三。米芾能诗文,精鉴别,擅书画。书法得王献之笔意 ,尤工行、草,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然别出新意,多以水墨点染,重意趣不求工细,世称“米氏云山”。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他的行书,得到了包括苏轼在内的牛人一致高度评价。请看一二:
宋朝苏东坡评:米书超逸入神。平生、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评: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

宋高宗赵构评: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哇塞!连史评第一的苏东坡都认为他的书法“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钟,即楷书之祖钟繇,王就是王羲之,东坡真乃罕见之大胸次,夸起人来,简直完全不顾自己。

上面是米芾的几件代表作,大家可以细细品咂一番。
说起来,米芾也许是他自己从内心最不服气的一个小字辈。作为小辈,对苏东坡又是敬仰,但因才高八斗,学书法集古人之字据说几可乱真(世传王献之的《中秋贴》就是他老兄所临),家世又不好(相传他母亲是宫廷里的下人)……内心里充满了各种愤懑和大写的不服完全情有可原。
还好,因为有苏东坡欧阳修等厚德之文豪坐镇北宋,所以才高的他也能得到这些高人前辈的提携和指点,当然,他也的确很争气很励志,硬是通过自己超绝的努力得到了这么多史上超牛大咖们的一致点赞。
在上面的书评中,其实东坡先生前几句是很准很到位的,几个字就点出了米芾书法的厉害之处,那就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说的就是米芾写字像“刷字”,像赶马挥鞭,潇洒痛快,节奏感和笔感十足,后人还有一句形容也极准——八面出锋。
虽有一股倔强不羁之“颠”气,但因其诗书画综合素养极高,又是疯狂的集古之徒,加之北宋极好人文环境侵染,故其书法韵致也很有雅气和很高的意趣。虽我目前不再粉他,但内里也确实佩服。
既然如此,为何书史评价还是把他放在第三呢?
还是黄山谷(黄庭坚)厉害,一眼就看出老米的问题,请看:“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啥意思?“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最后一句透露了此中的消息。但今人大多只会关注夸他的前几句,最后一句往往略去或避而不谈。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字子路,原是卞地之村野人,未做孔子弟子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山谷借此比喻米芾之书,实揭出米书有两方面之短:首先是虽勇直而近乎鄙野,不合儒家礼化敦厚气象;其次是锋劲有余而内蕴不足,缺乏含蓄深远之致。
关键句:锋劲有余而内蕴不足,缺乏含蓄深远之致。
然而,山谷将米书比作子路,其贬意尚不止于此,据史载,子路未见孔子时固已鄙野非礼,而既见孔子后,夫子亦终不喜欢,子路虽执弟子之礼,但孔子终称他是“升堂矣,未入室”,认为他的才能也只够做个臣子而已。这当然是山谷的言外之意了。此中透露出黄庭坚对米芾书法的总体评价,虽然推誉他的笔力锋势,但对米书的意蕴气象是不以为然的。
黄庭坚论书最重一个“韵”字,他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说:“凡书画当观韵”。他之所以对东坡书法推崇备至,也皆因东坡书法韵致深厚,得中和敦厚之气。所谓“韵”,无非指创作主体通过笔法线条显示出来的气韵神采,它取决于书法家的主观修养。
黄庭坚曾如此教导别人:“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缯卷后》)这当然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不过他敢于指摘名重一时的米芾之书,无疑说明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具只眼,以及不随波逐流的大家风范。后人常用此来赞美米芾之书,以为精要形象,中肯传神,但大多略去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这未免有违山谷言近旨远、讽而谲刺的本意了。

从技术角度观之,米芾的确丝毫不输东坡甚至是当朝任何一位大家。但如果从韵致和书格(书法格局)角度,和东坡相比,的确疏放有余而中含不足,其作有一股倔强之“颠气”,放到以彰显个性为美的今天,当然能博得大批粉丝掌声,不足为怪。但如果放到千年的传统文化审美观之,其书一定程度上有悖中和、自然、蕴厚之道。后人所追慕其八面出锋,换一个角度,也有炫技之嫌。尽管其相比而言已经足够出色,但和东坡相比,确在韵格上略逊一筹,甚至和黄山谷相比,气韵上也略逊。书史尊其为宋四家之三,不为偏也。
要进一步领略这一层,不妨以山为喻,大家仔细琢磨,最能代表中华精神气象的山是那一座?

对,你没猜错,是泰山!但是,如果从单从外貌颜值而言而言,难道不应该是华山或者黄山吗?

大家从上面的给出的角度琢磨,你就不难得出结论,泰山,表面颜值确实不高,但是,它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稳重、敦厚、坚实、宏伟感,所谓稳如泰山是也!中正、宽厚、平和的山势中不乏深厚内在的灵动和骨气,简而言之,其是最能体现儒家中庸之大道的山。
苏东坡的书法、颜真卿的书法不就包含了这样的品格吗?王羲之虽然厚重不及颜、苏,但因其那一股绝世凡俗的仙气(超逸)和平和纯静之气,也足以另一种审美范式而雄视古今。
黄山、华山虽美,也在一定程度能体现中华审美之精神,但总体上是以峻峭、险绝、雄秀为审美特质,好比米芾之书法,虽八面出锋,沉着痛快,漂亮潇洒至极,但从大气象格局上,确离大雅之顶还有一步之遥。
另外,老米之于东坡书法,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认为米芾太过于执着于“书法本身”,“字外之功”不及东坡。
在宋四家里,米芾可谓是对书法“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人,他对书法几近痴迷癫狂程度,从他半辈子疯狂的集古字到后面经由东坡点拨变法一生的书法实践看,就是为书法而生的人,身心意神几乎全心全情全力投入,不打一丝折扣。所以我们能看到他惊为天人的笔法线条控制力和游刃有余的“刷字”——高速而又富有节奏感的书写状态。这点东坡先生和宋代几乎所有书家都对他钦佩有加。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过度的近乎偏执的“以书求书”之路,导致他无心再去体验和感悟书法之外更为广阔、丰富的人生和社会,心中的丘壑难免变得有限甚至偏狭。
这从他的书论中可见一斑,比如他对颜鲁公等书家的激评就极为偏激甚至不着调。他曾在《乞米帖》中说:“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丑怪恶札之祖——这是他对颜楷的评价,真敢说啊!
说明他更多看重的是魏晋古法中偏雅逸一路的技术路线和书味,而没看到颜真卿其实是对古法更为圆通内在的运用,而且,颜鲁公书法,胜在雄伟恢弘的气魄和深沉内在的气质,这一点,苏东坡和黄山谷明显就比他的格局要开阔,眼界也更高。苏黄二人对颜体的推崇,是颜真卿在宋代大放异彩的主因。

反映在他的字中,在其惊人的书技和控制力之外,总会有一种感觉——他太想写好了!
他崇尚平淡天成之趣,但其实和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相比,其实不自主中流露的是刻意为“平淡天趣”而营造的另一种不自然和更为隐性的“做作”,和某些现代书家为反主流而刻意为“拙”如出一辙。进一步看,也少了大格局书法中那种开阔、深厚的意境和情怀。
而苏轼书法的“字外之功”,在历来所有书家里可谓最强。
一方面,心怀天下,至诚至性,官宦一生,颠沛沉浮,劳苦功高,他和颜鲁公一样,均是以苍生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士君子之典型,其书法中的敦厚、深沉及中和之气,很大程度心源于此。
另一方面,他又有着非同一般士大夫的超高之文化素养,尤其是他的诗文素养,是千百年以来公认之大文豪。其杰出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他在创作诗文过程中同步自然生发之产物,而非为“书”而文,更非“为书而书”,真正做到了文书合一,文意和书境无限契合融通,高妙、豪迈深情的文意催生书意,书意反过来也能催化文辞的极致表达。
故能往往得书写之妙境——自然书写,和兰亭之诞生一脉相承。无丝毫“为书而书”之牵强,更无需为刻意表达书法效果而矫揉造作。其书法中为后世所称道的“书卷气”,即来源于此。

再者,东坡先生生性达观、豁达豪爽、宽厚质朴,对书法专精程度虽不及米芾精熟,但其超高通透的悟性和扎实功夫(对颜真卿推崇备至并深习之即可看出其眼光之独到和深透),让他能在有限的“工作”之余的有限书写实践中,能一下子直指书法的核心——书写之道真功夫在人生、在情意、在广阔的社会自然之中。
“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
大意是指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
书法家又何尝不如此呢?从王羲之、颜真卿再到苏东坡,皆是注重“字外功夫”的求道之人。其实也是他们的书法为大多人所不及的另一个隐形的“心法”。今人书法之衰,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就是“书道”之衰,急功近利的心境加可怜的综合文化素养,必然催生一批批为书而书甚至为名利而书达急功近利之徒,只会诞生为展厅而生的展览体、江湖体、老干部体……
宋四家之老四是蔡襄,也有人认为是奸臣蔡京,因其人太扯淡而不入四家之列。
从继承传统角度而言,蔡襄的字的确很好,功力精深。行书和行草书很有大王(王羲之)的遗韵和雅趣,楷书上又很有颜鲁公的神意,有“小鲁公”之美誉。但总体上偏向承古,自家面貌和“出新意”在宋四家里是最弱的,格局气韵过于重小雅之趣,所以后人评价较前三居后,几无争议。在此不做多论。

至于奸臣蔡京,是不是真的“因人废艺”而冤枉他了?我们看看他的大作再说:

各位怎么看?
咋们不诛心,就书论书,看气质神采,有大雅之气否?
君不见满纸荒疏浅薄之气(和魏晋大王小王的疏宕散淡之气天壤之别),作家汪曾祺居然把荒疏之气看成得魏晋“逸气”,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如果再进一步看,其书法线条内骨之气极弱,毫无深厚的韵致,稍懂书法之人都能看得出,试放大苏东坡、米芾、蔡襄几个字比较便知:

也许会有人说,宋徽宗的瘦金体呢?难道不是大宋书坛一道美丽的风景,为何只提宋四家?

我想,如果站在苏东坡“致中和”的大雅审美格局观之,结论大家都能得出。
徽宗之功力毋容置疑,瘦金体有其一定书法地位和价值也无需多言,但是,好比风景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虽美妙,但和大江大海大山之大景相比,总是少了一些宏阔恢弘之气度和壮丽之气象。
另外,瘦金体过于强调“瘦”,其实是强化了柳体一路的“骨气”(这也是柳体最大问题之一),转折收笔出刻意的一顿一挑等动作,看似很帅很酷很个性,但放在中和之道审美格局看,还是过于刻意和做作了,习气极重,技术的酷炫远超过了作品自然而溢出的深韵。总体难入大雅之书道!

宋徽宗之瘦金体,技术很好,书写感和节奏感很强,但过于重“骨”和“瘦”,转折和收笔处猛顿等,习气极重,线条因速度极快,导致韵致浅直,有油滑之嫌。再次回到苏东坡,品之如饮陈年茶茗,初平和,渐饮之,醇厚、丰富、沉绵之味让人回味无尽!

结论



坡先生的字虽外貌不扬,犹如其为人,但书法在气韵厚重宽博、中和内敛、自然舒和,书卷气十足,可谓是宋代书法的登峰造极,对后世的影响也有更多积极正面的启示意义。
黄山谷重势,也重韵,重内骨,重视效,是书法“今法”的始作俑者,对于后世展厅书法的贡献不言而喻,但也正因如此,其作多了几分刻意安排和矫饰,少了几分中和之道所倡导的自然含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古法中的自然书写之道,让书法在后世的演进中自觉不自觉走向了重视效轻内质的习气中。虽非山谷之本意,但其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米芾书法意趣横生、八面出锋、控制力和节奏感极强,在宋代和后世评价中不失为一代大家,对后世行书学习有很多积极意义。
但其过于为书而书的偏执,加之本身性格的癫狂和乖张,导致其书在一定程度也有炫技和做作之嫌,某种程度偏离了中国文化审美的核心——中和之道。其作品的韵致、深度和意境较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超一流大家还是有一定距离。
至于蔡襄、蔡京、宋徽宗之列,上有详论,不再赘述。
纵观中国书法史的一流杰作和人物,书体或者风格可以迥异,但其中均要持守一根隐性主线和根本,那就是“中和”之道,无论是审美还是创作,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文学、散文、戏剧、音乐……皆是如此。
今晚讲座到此结束,谢谢朋友们的收听!苏东坡的系列讲座也到此结束,再次感谢群友们的鼓励和支持!



高校书法、美术教师赵老师系列讲座


大宋书坛的“一哥”——苏东坡(上)【第105期】

大中至正:大书法家颜真卿(下)——慷慨悲歌之绝响【第81期】

大中至正:大书法家颜真卿(中)——雄浑博大的颜体楷书【第75期】
大中至正:大书法家颜真卿(上)——颜真卿的"人格"与"书格"【第67期】
李叔同艺术【第37期】
天下第一行书,为何是《兰亭序》(下)【第20期】
天下第一行书,为何是《兰亭序》(中)【第6期】
天下第一行书,为何是《兰亭序》(上)【第4期】:
因授权原因,该文未在本 发表。有意者可向赵老师咨询,微信:zhaolao-shi



订阅号正道书院公号
企业服务号正道书院助学
客服号zdsy2018
官方站点www.smzdsy.com
官方社区f.smzdsy.com
邮箱smzdsy@smzdsy.com

正道书院旨在培育家国情怀,
以传播国学国术为己任。
以此自励,亦与众人共勉。
故搭建助学平台,为不幸家庭、贫寒家庭学生提供物质与精神双重援助,与参与者一道体现仁义情怀,达己达人,一同成就士君子。
天道无亲,唯与善人”。诚哉斯言!




正 道 爱 心 商 城
正道书院隆重推出爱心电商项目。我们将以公益助学为本心,不仅严格审核每款上架商品,且将每件商品提成2-6元不等到正道助学基金,直接资助贫困学生,售前售后都有同群义工贴心服务。上线产品有:正道书院隆重推出爱心电商项目。我们将以公益助学为本心,不仅严格审核每款上架商品,且将每件商品提成2-6元不等到正道助学基金,直接资助贫困学生,售前售后都有同群义工贴心服务。上线产品有:非转基因榨籽油,马来酪奶豆,西北散养土鸡,云南三七干货等。
诚邀

正道书院助学平台,为贫寒家庭学生提供援助,与参与者一道体现仁义情怀,达己达人,一同成就士君子。

您的每一笔善款都用于助学,笔笔皆有明细公示,接受去向查询。



诚邀

亲爱的朋友们,一起来吧,参加公益助学活动,奉献一份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助人成长,快乐自己。

请愿意参加我们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学生的朋友,长按可识别如下二维码,添加义工好友进入我们助学群。期待您的参与!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正道书院公号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宋书坛的“一哥”——苏东坡(下)——大宋“致中和”审美理想的最高践行者发布于2021-04-21 23: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