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乃民国书坛大家,成就主要在隶书。一般说来,篆隶书颇有成就者,行书楷书一般都不在话下。民国属于社会转型剧烈变化的时期,一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惯性,整体上仍然延续着传统氛围;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又产生新的契机,有不同于前贤的特殊优势。所以,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有很多中西合璧者,也有许多通才人物。就篆隶书而言,清代是篆隶书的复兴时期,民国仍然延续了这一特征。自汉末至明代的篆书,相对于商周秦汉时代,无疑是一个低潮期。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无疑为清代篆书高潮的出现预留了巨大空间,各类考据资料不断被发掘,造就了大批篆隶书家,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师寰簋》为西周宣王时器。器盖同铭,各铸10行117字、113字(盖少4字)。从赵铁山的临作看,给观者最大的启发在于“形式之美”。右侧题有“是敦文见《刘氏幼丹奇觚室金文述》”,整幅下方以隶书书就全部释文,严格按照原文的序列来相对应。这种把控能力见证了赵铁山的严谨度和深厚功力。作为朋友之间的酬答,古人以“作品”示人者,常常不拘于某种形式,临创不分,或者说,这正是经常所提及的“日常书写”状态,既是由临过渡到创的自然衔接方式,又记录了书家的不同状态,所以整个“形式”较之单纯的书家要丰富许多。

  对比来看,赵铁山的临摹忠实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却又不似而似,似而不似。临作和原作中每行字数分毫不差,字形大小错落,跌宕多姿,全幅上下整体平齐。改变最大的是笔法,原作虽然笔画较细,基本匀整,赵铁山则有意融入《中山王鼎》等笔法,保持了起收笔的尖细状,行笔婉转流利,细而不弱,空灵飘逸,秀色可餐。

  说到“形式”,不禁会想到近来书坛对于“展览体”的声讨。其实书风的模式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风格构成部分的“形式”走向了模式化,相互模仿、克隆,千篇一律,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用得最多的形式是拼接和粘贴,也有在自己的作品上反复“题跋”的。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要有真实的时空状态,避免为题而题,以至于无病呻吟,无话找话,自然不堪入目,适得其反。

  窃以为,书法其实并没有“形式”,因为关于书法的一切都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单独将形式拿出来是不成立的。过度讨论形式无疑是一个伪命题。现今所能见到的甲骨、金文、汉简和历代碑刻,所有的“形式”本质上是“形制”,载体的样式决定了书法最终呈现的状态,极其丰富,也难以模仿。比如甲骨文的特殊样式决定了章法完全是自然天成,刻意模拟,只会东施效颦。但在最初,古人重视的是书写内容。形制是一定技术条件和社会礼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像手札和墓志等约定俗成的形制因为社会环境变化而消失,书法集中表现为规矩一类的几平尺宣纸样式。当书法“固化”为以宣纸作为唯一的载体时,单调性似乎难以避免,追求“形式”便顺理成章。再加上追求“展厅效应”,各种功利性因素不断扩张,愈演愈烈,进而将书法界定为“视觉艺术”,增添了更大的混乱。

  问题的解决要回到问题本身。形式问题的解决恰恰不在于形式,追求形式没有错,但切忌过度。古人也追求“形式”,最典型的就是民国时出现了大量的自制花笺,极见情趣。再比如历代难以计数的墓志,放在一起看“形式”,都是方方正正的,仅仅有少数为不规则状,甚至就连书写内容的格式都有限制性,但并不让人感觉到单调。“形式”最终会退居其次,能够征服人、打动人的是文字书写展现出来的高超技巧和艺术魅力。言及至此,当下形式泛滥的原因在于书写功力退化,无法以笔墨功夫打动人,故而只能极力鼓吹所谓的“形式感”,大张旗鼓地掩盖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形式变成花样,技法不到位,这是当代作品普遍不耐看的主要原因。真正的经典需要一种完美,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经得起推敲。“形式感”也许可以在瞬间让人有所触动,但真正能够带来持久回味的,必定是经得起反复品咂的整体意境。历代传诸后世的经典,哪一件不是经过千锤百炼?

  这件临作也许是一次偶然考据研究的结果,也可能是应朋友请索而做出的示范,因为功力到家,举重若轻,自然随意,不经意间成为一件完全意义上的作品。书家的笔墨功夫到位之后,驾轻就熟,便能自由发挥,留下精品。就像武林高手,飞花摘叶皆可以成为杀人利器。今人所缺的,就是随意,关键还是学识和笔墨功夫欠缺。书家即使有一些功利念头,也不为过,如果功夫到家了,可以暂时超脱,抓起毛笔,忘记一切。但是要清楚地知,学识和笔墨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积累的。如果缺少学识,必然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定力,只会随大流,再高的技法也只会是匠人。当然,仅仅有思想和学识,没有技法,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二者缺一不可。

  赵铁山有学识思想,主张“学古之意,意贵有形,我书之意,意贵无形”。他有笔墨功夫,被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后来更是和吴昌硕并列,号称“南吴北赵”,被康有为推崇为“大江南北,无出其右”。不独于此,赵铁山更有非凡的人格,一生敬仰傅青主的人品气节,虽出生在富豪人家,性格却极其纯朴。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能淡然从容,成就非凡。这件临《师寰簋》便是一个小小的见证。

 

 


赵铁山临《师寰簋》

 


 

篆书,赵铁山,师寰簋,隶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篆书】赵铁山临《师寰簋》发布于2021-04-22 14:42:49